近年來,我省在籌集農業項目資金,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打造糧食核心區,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等方面均取得不俗的成績,為進一步提升糧食生產能力奠定了堅實基礎,而實質性的科技幫扶,對糧食的增產、農民的增收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據此,省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從2010年起提出“糧食增產科技支撐行動計劃”。
2013年河南農業綜合開發“糧食增產科技支撐行動計劃”,在30個項目縣建設30個小麥萬畝示范基地,28個玉米萬畝示范基地以及兩個水稻萬畝示范基地,帶動1806萬畝輻射區,累計增產糧食11.41億公斤,為項目區農民增收24億多元。
作為該項目的三家技術單位之一,河南農業大學為糧食持續增產作出了重要貢獻,專家學者深入一線,為科技轉變成農業生產力作出了珍貴的實踐。
在此,我們對河南農業大學教授、“糧食增產科技支撐計劃”首席專家郭天財進行了專訪,郭教授對科技助力糧食增產進行了系統的分析。
2013年糧食增產效果明顯
郭天財教授說,2013年,在省農開辦的組織協調下,河南農業大學及其他省級技術依托單位與各項目縣農開辦、技術人員和項目區廣大干群凝心聚力、密切協作,采取有力措施,落實關鍵技術,強化應變管理,科學抗災減災,充分發揮農開項目區基礎設施條件優勢,有效應對了今年小麥生產期間遭遇春旱、倒春寒、干熱風、后期強降雨和玉米、水稻生育期間高溫、持續干旱等不利因素的影響獲得了豐產豐收,圓滿完成了項目合同任務,實現了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除了常規的技術指導,為提高項目實施成效,省級技術依托單位發揮自身優勢,創新工作思路。河南農大發揮學生眾多的優勢,組建了20余支“大學生科教服務隊”,為農民朋友帶去了糧食生產中的實用技術。
糧食進一步增產靠的是科技從糧食增產的結果來看,科技支撐項目取得了顯著成效,作為該項目的首席專家,郭天財教授對這幾年的做法、成效作了一個回顧。他說,農業是露天工廠,在人力不能控制自然環境的情況下,現在的糧食生產還受制于天。
如何改變生產條件,充分利用我省的自然條件,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利因素對糧食生產造成的影響?改變生產條件是一個重要課題,而農業綜合開發正是在改變我們的生產條件。然而經過農業開發,一些地方的農業生產條件改變了,但是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升不大。
為提高糧食生產能力,我們要在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就是要注入科技,在土地治理、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完善的基礎上,依靠科技使糧食進一步增產。為此,省農開辦積極適應形勢,在4年前開始實施科技支撐行動計劃。這個項目最大的特點是在改變生產條件的基礎上,注入科技的力量,提高生產能力。
科技支撐、農業開發怎樣引導糧食增產增收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耕地和糧食的重要性超過以往任何時候。因此,“糧食增產科技支撐計劃”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將會越來越強大。
郭天財教授說,省政府規劃打造高標準良田2000萬方,為糧食科技支撐的行動計劃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我省小麥平均畝產400公斤,而項目縣原陽測產的項目是畝產618.87公斤。農業綜合開發的地方一般都是生產條件較差的地方,經過治理,原來低于當地平均水平的低產田,現在不僅高于當地平均水平,還高于目標產量水平,比較效益特別明顯。
鑒于該計劃的成功經驗,有專家表示,發展現代農業,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最終還要靠科技解決問題。通過技術集成與示范,提高糧食科技生產水平,全面提高河南的糧食生產能力。但同時,也有專家表示:“農業科技創新的總體水平低下,直接影響了現代農業建設的步伐。”
對于農業科技創新的問題,郭天財教授認為,技術還有提升的空間。“農業科技創新是一項基礎性、長遠性、戰略性的工作,需要科研基地、科研設施等各方面的條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