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漁業在冬季進入了短暫的休漁期后,即將開始養殖生產,而對于從事漁業養殖的漁人來說,休漁期并不意味著他們和魚兒一樣越冬休息,而是要為來年做著準備。
王永利便是這群人中的一個。
王永利從事漁業養殖已20余年,他所創辦的寧夏泰嘉漁業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平日里,王永利一身舊工裝夾克搭一條黑色略帶泥土的寬大西褲,走在田間地頭或指揮或親力親為,不分晝夜奮戰在漁場。他有時為了某個養殖技術攻關,不知多少日夜沒合眼,眼睛布滿紅血絲也不知疲倦,也正是因為他這股子鉆研、拼搏的勁,讓寧夏泰嘉漁業有限公司走到了寧夏乃至西北規模化漁業養殖行業的前列。
在石嘴山市,不少漁業依舊遵循老舊的經營思路,但泰嘉漁業公司卻是他們當中的獨例,依托科學技術,完善漁業養殖基礎設施,智能化養殖成為其成功的墊腳石。
近年來,清蒸鱖魚、臭鱖魚等菜品成了不少餐館的招牌菜肴,殊不知這鱖魚竟是南方品種。王永利通過市場調查,發現鱖魚巨大的市場潛力,計劃在水產基地進行鱖魚養殖,而在此之前,寧夏養殖鱖魚還是空白。2011年,泰嘉漁業公司向自治區申報鱖魚規模化養殖技術研究課題。鱖魚對餌料要求極高,通常只吃鮮活魚類,生產成本極高;對水質和水溶氧量的要求也比其他魚類要高,飼養不慎非常容易引起病蟲災害。王永利用一年時間,克服種種困難,完成了自治區級科技攻關項目,也就在此后,寧夏乃至西北五省,不少餐桌上美味的鱖魚就產自泰嘉漁業公司。
在泰嘉漁業公司的漁場,人們看到的不僅是科技養殖,而且也看到了科學的市場化養殖。在王永利的眼里,漁場根基是技術,而技術支持的是市場的需求。
“近幾年,鮮活的南美白對蝦在水產市場占的比重越來越大,而南美白對蝦由于難養殖還無法支撐目前的市場需求。”王永利從中看到了廣闊的市場前景。2013年,王永利在漁場規劃了部分魚池對南美白對蝦進行養殖試驗。這類蝦屬海水蝦類,在內陸養殖要掌握蝦苗淡化技術。通過2013年的研究,目前,泰嘉漁業公司已經實現南美白對蝦的規模化養殖,也正因為如此,泰嘉漁業公司每畝水產效益提高到5000元,而僅南美白對蝦每畝產值高達1萬元,相比自治區的平均畝產值高出一倍多。
王永利空閑下來,總會拿著手機上下翻動,難道40多歲的人還會和年輕人一樣玩微信,打手機游戲?其實不然,隨著漁業規模化養殖逐年擴大,科技化養殖成為泰嘉漁業公司新的需求。“魚池大了,人手相對不足,想要把每一塊池塘的溶氧量、水溫、PH值等信息摸清楚,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王永利說。正是因為有了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讓王永利的漁業養殖變得輕松了許多。來到漁場的操作間,一個顯示屏上顯示著每一塊池塘的監控情況,而電腦只需要進入《水殖溶氧智能中控系統》,池塘的溶氧量、水溫等信息一覽無遺。要是不在漁場,這套系統沒有人操作了怎么辦?“手機也可以控制整個漁場。”王永利掏出手機,上下撥動向記者展示著,手機不僅可以反饋監控信息,同時也能控制池塘的溶氧量,同電腦上系統反饋的信息毫無差別。在王永利眼里,這套系統為公司的漁業養殖節省了不少的人力、物力,讓養殖也變得相對簡單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