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開展人工增殖性放流的水生生物物種中,大閘蟹是效果最為顯著的一個。經過十年人工放流,極度枯竭的天然資源已恢復到歷史正常水平。
受過度捕撈和產卵場破壞的雙重影響,大閘蟹的天然資源一度急劇下降。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至本世紀初,長江口天然蟹苗資源量僅有每年1噸左右,人們吃到的都是人工繁育苗種。此后,上海每年都在長江口放流10萬只以上蟹爸蟹媽,讓它們在長江口生兒育女,終于使天然資源逐年恢復。到2010年左右,其天然苗種穩定在每年30萬噸至50萬噸,甚至達到每年80萬噸的高峰。
大閘蟹的“十年復興”主要歸功于“放流+保護”的科學藥方。
科學評估表明,人工放流對大閘蟹資源恢復的瞬時貢獻率從一開始的90%以上下降到目前的13%——當自然資源處于枯竭,放流種群所占比重就會非常高。專家表示,當這一數字穩定在10%以內,說明天然資源已趨于穩定,人工放流即可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