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中小鮑魚養殖戶如何屌絲逆襲

   日期:2015-01-09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46    評論:0    
  中小鮑魚養殖戶在滿足消費者不同需求上起到舍我其誰的作用,聯合起來不僅能規范養殖過程,使鮑魚供應更加穩定可持續,還更有利于申請小微金融和保險支持。 
 
  鮑魚產業的“大路貨”陷阱 
 
  和我熟悉的羅非魚比起來,我一直認為鮑魚產業很高大上,但似乎我們中國的產品都走入相同的路線,就是落入光有量但是沒有質,或者說是沒有很高產品附加值的“大路貨”陷阱(Commodity Trap)。可能在行業起步階段,精力都放到育種研發和技術推廣上,卻忘記設置好準入門檻。這就導致后期各方面監管不到位時,造成環境破壞、病害頻發,使得產量很不穩定,價格波動厲害,也導致市場的消費鮑魚的習慣難以培養起來。 
 
  國外養殖戶怎么做的呢?
 
  這方面我們可借鑒國外的經驗。國外比較流行說的一個概念就是可持續的水產品,應運而生很多第三方的非政府組織認證捕撈產品和養殖產品。目前在國際市場上公認的專門針對鮑魚和貝類的養殖認證有3-5種,它們著重的點無非就是食品安全和對環境的影響。 
 
  可持續發展包含環境的可持續,經濟的可持續和社會的可持續三個層次。鮑魚養殖的過程中會涉及當地的社區,比如一個海灣里的小漁村。所有這些東西都會成為國際評價的一個維度。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歐洲的一些國家在海灣養殖時,首先在行業內形成行業養殖規范,這和國內的操作規范主要是告訴大家要怎么去養,怎樣能保證你的產量,怎樣能保證不發病不同。國外的操作規范首先是如何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如何降低病害風險,甚至還涉及動物福利,著眼點不在于養殖過程中的技術問題,而要把精力更多的放在公共財產、隱形價值的維護。外國實施途徑主要是一些區域協議和共管合同,然后通過區域性的抽檢,有第三方的評估。 
 
  對于鮑魚,外國最看重的是環境容量,我國黃海所等研究機構也做環境容量的估算模型來引導政府或者養殖戶來控制養殖總量。評估剩余餌料在海區里循環對海區本身的影響,評估魚發病的時候,病體怎么處理,評估海區中鮑魚養殖過程中產生的泡沫塑料、繩索等垃圾對環境的影響。這些都需要很多量化的數據、理論研究的支撐。這些信息在國外的養殖規范操作過程中都是非常明確的規定,標識出來的。對個人來說這可能增加養殖成本,管理成本,人力成本和設施成本,但國外的養殖戶會認為這是一種投資,會使最后產品賣的更好。這樣收獲更穩定,更有預見性。 
 
  國外和我們一樣,很多人共享著某片區域,海洋管理區域會對區域和范圍有一個劃定,然后每個區域根據它的環境累積數據,去做出一些估算,而且在一個區域內養殖的公司和養殖戶大家要達成一致,比如說同時放苗,當發生魚病的時候實施用藥要相互的溝通,時刻保持密切的聯系,大家采取的措施也要符合規定,要同步,用藥要有很細致的考慮。國外經過20-30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這樣帶有法律約束力的規定,如果你沒有做到這些,你同一個養殖區域的公司和養殖戶可以把你驅逐出境,對你進行罰款,這是他們在監管這一塊所做的工作。還有就是科研機構和帶有商業性的科研公司,在國外也非常的多,像貝類養殖很重要的就是環境承載力模型開發,國外的公司開發了這樣應用性很強的模型,輸入一些水文和環境的數據不僅能測算你的環境承載量,甚至還能對你的投入和產出有效性進行評估,提供了一個生產規劃依據,對養殖戶來講會有一個參考的意義。有些國家或地方政府甚至免費的提供給養殖戶這類模型工具。 
 
  政府的角色在轉變 
 
  國內水產行業發展迅猛,這離不開政府的大量投入。之前政府可能和保姆一樣,苗種、推廣、補貼都要手把手的教會養殖戶。現在中央政府的職能和角色在變化,將來政府更要辦好的是一個把關的角色。海域空間的規范使用需要一個權威性的機構來推動,而政府正是那個具有公共財政力量的機構。讓整個行業受益的風險評估、預測預報的工作,以及發生病害時的應急預案,在未來政府的職能轉變的過程中,這些東西會越來越細化。有些工作不需要政府來做,而是由政府來主導,分包給科研機構。 
 
  我們一般覺得國內行業協會處于一個比較尷尬的位置,既沒有完全的市場化地運作也不是政府機關。但也許這也正是它的優勢,因為他們對政府的影響力很強,同時他們和行業密切聯系,比較了解生產一線的情況。拿我比較熟悉的羅非魚產業來說吧,海南羅非魚本來有自己的加工協會,但養殖是羅非魚最短的一塊板,而恰恰是這個短板,影響了整個羅非魚的品質,所以我們做的就是海南省跨整個產業鏈的一個協會,包括飼料、加工、種苗、養殖戶,甚至包括經銷商。要在了解產業鏈基礎上分析行業需要怎樣的平臺,在其他水產行業版塊中將來都需要有專業背景、獨立操作、甚至有品牌營銷能力的平臺。 
 
  散戶如何抱團求生存 
 
  國外從事水產的主要是大公司,生產方式是投入非常大的工廠化養殖;而國內水產生產者都是散戶,散戶的缺點不言自明。但我們也要看到散戶在行業發展過程中也可能成為一個正向的力量,他們也許能夠創造出差異化品牌。 
 
  社區支持漁業(CSF)就是這么一個概念。在農村的郊區,城市居民可以租地,自己種植或委托農戶種種植,種出讓你放心的蔬果,這種方式是社區支持農業(CSA),讓消費者和生產者直接對接。在國外也有同樣社區支持漁業。其實我們的鮑魚養殖業有很多故事可以訴說,比如我們養殖海灣的天然環境很優美,而我們的小漁村又有怎樣的文化底蘊,養殖鮑魚在這個地方又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如果養殖過程中有更好的控制和管理,這樣能帶來外來的消費者對產品的信任,和鮑魚產地上建立一個感情上的聯系。 
 
  同時我們國家也在推廣合作社,包括提供小微金融這樣的資金支持。合作社大多需要有一個威望高的社區內部領頭人物。這些都是大家以前都不太關注的維度,要從社會學、人類學方面去研究如何將散戶很好的組織起來,讓他們形成有一定的依存或者有一定的信賴,又有現代的契約精神幫助他們更好計劃和生產。結合成合作社還能更好的申請保險。國外也是一樣,水產行業個體的保險保險公司也不愿承保。但在某個區域,如果大家用達成一致的方式來監管時,保險公司會覺得你的風險降低了很多,會以集體投保的方式進行保險。 
 
  任何東西都有兩面,我們的散戶在進入行業的初期沒有監管,以及發展過程中有很零散很分散的這樣的缺點。但是在未來,當我們的消費市場渠道越來越多元,消費者對食品的要求不再是能吃的飽,而是要滿足文化體驗等不同需要時,散戶的存在也是從另一面證明:小的也許就是美好的。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