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通榆縣水產業進入了最佳發展期。尤其是2014年,是通榆縣漁業加快發展的一年,水產品產量達到3000噸,名優特色品種大銀魚、冷水鮭魚、河蟹產值達1000萬元。其中,勝利漁場回捕成蟹12萬公斤,實現產值512萬元,創下了歷史紀錄。
水產業的喜人成績,除得益于縣委、縣政府實施“引進外來水、滯留過境水、貯存地表水和河湖連通”等工程,為漁業發展提供有效水資源保障外,縣水產總站積極引領、科學助推功不可沒。
2011年以來,縣水產總站認真履職盡責,著力提升水產技術推廣服務能力和水平。特別是進入2013年,他們認真踐行縣委、縣政府“生態經濟景觀”理念,緊緊圍繞建設生態經濟城市、打造美麗富庶通榆這一目標,潛心謀劃水產業發展大計,強力推進水產業經濟快速躍升。
深入調查,當好參謀,為科學統籌謀劃水產業發展提供依據。
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通榆的水產業資源、水產業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優勢和潛力,準確把握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他們整合資源,精心組織,圍繞新時期漁業發展的熱點、難點等問題,積極深入基層和走出域外做大量的調研、走訪、學習和考察等基礎性工作。通過這些工作,使他們了解了通榆縣水產業發展所蘊含的沒有釋放出來的巨大空間潛力和阻礙水產業發展的矛盾及突出問題。據此,2013年以來,他們組織專業人員,從不同角度撰寫了大量調研文章。如《關于清泉水產養殖有限公司冷水資源進行綜合開發的報告》、《關于向海水庫漁業發展的調查與思考》、《關于漁業發展戰略思考》等,為縣委、縣政府領導統籌謀劃通榆漁業發展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
傾情服務,優化結構,引領水產業步入快速發展的“高速道”。
為漁業發展把脈,調優品種結構。為促進水產養殖業邁上一個新臺階,他們加強了對新品種、新技術的普及推廣力度,著力優化產業結構。通過及時了解水產品市場的供需信息,并主動向養殖戶提供,引導養殖戶有預見性地選擇適銷對路、市場行情較好的新品種和新項目,努力促進由數量型漁業向數量與質量并重型漁業發展的轉變。
2012年,他們組織技術人員和清泉水產養殖有限公司業主到外地進行了冷水魚養殖的實地考察。2013年1月13日,又邀請了專家現場勘查和指導。由此,冷水魚新品種“花羔紅點鮭”和“美洲紅點鮭”落戶清泉水產養殖有限公司并養殖成功,既填補了我省中西部有史以來沒有冷水魚養殖的空白,同時也昭示了通榆縣漁業發展史上的重大創舉和科技進步。
河蟹即中華絨鰲蟹,以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而深受國內外市場消費者的青睞。河蟹雖美,但在通榆沒有規模養殖的歷史,因此人們都望而卻步。而通榆縣河湖泡沼較多這一立地條件又恰恰適合養殖河蟹。為了給養殖戶吃上定心丸,2013年,縣水產總站多次邀請省漁業專家到通榆縣為發展漁業“把脈”。通過現場技術評估,提出了在發展大宗水產品前提下,要抓住機遇大力發展河蟹養殖的想法和建議。于是,勝利漁場的馬立兵才敢于做第一個養螃蟹的人,開了通榆規模養蟹的先河,有了實現產值510萬元、凈賺350萬元的豐碩成果。
強化漁政“110”的作用,維護漁業生產秩序。他們依法對全縣漁業生產進行統一管理,在漁政管理檢查站設立固定電話漁政“110”。同時,加大了執法力度,陸續爭取漁政執法船、艇交付向海等大中型水域使用,重點打擊破壞漁業資源行為,有效保護了漁業生產者的合法權益。
強化技術支撐,增強產業發展后勁。為了幫助漁業生產者克服盲目性,有效化解經營風險,降低損失,他們提供了技術咨詢、生產指導、科學管理、病害防治等服務。從2011年起,組織精干力量,結合實踐經驗,歷時兩年編寫了《淡水養殖500問》。目前,該書作為水產技術推廣人員的職業培訓教材和從事漁業生產的養殖業戶的參考用書,已經在全省發行。同時,依托鄉鎮水產技術推廣站,每年舉辦兩期培訓班,提高養殖業戶的水產養殖知識。此外,在水產技術推廣站開通了漁技服務熱線“120”,不分節假日,保證24小時為養殖戶提供無償服務。他們還和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的專家建立了服務平臺,依托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的先進設備和高超的技術,為通榆縣漁業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強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