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安徽省漁民上岸日子美

   日期:2015-01-05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31    評論:0    

  近日,記者再次來到安徽省阜南縣王家壩,去了沿淮、沿江、巢湖等內河漁區,看到了一番令人欣喜的景象。

  王家壩郭素珍家,除了馬上有岸上的房子,能喝上自來水,還加入了新農合,申請了低保。可是就在一年多以前,漁民郭素珍一家還上不了岸、喝不上干凈水、孩子上不了學。本報2013年1月27日刊登了《300多漂泊漁民何時能上岸?》,漁民們的處境牽動了安徽省委、省政府領導的心。

  一年多來,安徽省多措并舉解決這些漁民的生產生活困難。安徽省委書記張寶順、省長王學軍多次到一線調研,制定規劃、措施,明確要求各地將解決漁民困難作為黨政“一把手工程”。滁州市對全市4239戶漁民進行了分類安置;蕪湖市無城鎮10月交付了城南新城惠民園安置小區,333戶漁民的安置房都已裝修,漁民可拎包入住;合肥市包河區煙墩街道為轄區所有困難漁民推薦工作。近兩年來省財政補助2億多元,各地配套經費,層層推進漁民上岸安居工程,并一攬子解決漁民的戶籍、子女上學、醫保等實際問題。

  2014年底,和郭素珍一起圓夢的,還有生活在長江、淮河及其流域內大型湖泊的2.2萬戶安徽漁民。這些漁民大多無房無田無養殖水面,一家幾代人擠在船上,條件異常艱苦。

  “漁民上岸安居,絕不是簡單‘離開住家船,岸上給個房’。還要留得住、過得好,真正過上甜甜美美的日子。”張寶順曾一再感慨地說,“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同時,政府應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幫助漁民就業,協調創業貸款,建設農業合作社,真正讓漁民上得岸,住得好,能致富,過開心。”

  漂泊漁民 上岸夢圓

  12月8日,再見到袁艷偉,和一年多前見到的那個人簡直判若兩人。如今她站在阜南縣王家壩鎮保莊圩北側的這塊空地上,看到政府為漁民規劃建設的安置房已經破土動工,那滿臉的笑藏也藏不住。

  2013年初春,記者來到她家時,她正因建不了房、上不了岸而發愁。兒子上不了學,女兒被綁在船屋門框上,兩口子打不到魚、挖不成沙,起了“錢途”名字的兒子卻怎么也看不到什么“前途”。

  這一切都在一年中得到了解決。

  在這個歲末和袁艷偉一樣圓了上岸夢的,還有安徽全省2.2萬戶、7萬多名以船為家的漁民。

  今年初,安徽省啟動了漁民上岸安居工程,要讓長江、淮河及其流域內漁民過上新生活。按照計劃,年底前全省漁民上岸工程將基本完成。

  “讓以船為家漁民上岸安居,是綜合解決漁民各項生產生活問題的有效途徑。各級黨委、政府要把這項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帶著感情,帶著責任,真正深入漁民群體,問需問計。堅持因地制宜、尊重漁民意愿、方便生產生活,把好事辦好,把實事做實。”安徽省委書記張寶順的話擲地有聲。

  居者有其屋 漁民俱歡顏

  沿202省道出阜南縣城往王家壩鎮,一年多前記者來采訪時的土路,已變成寬闊的柏油路,一切都是新的,猶如王家壩漁民現在的心情。

  聽說既可以蓋房住鎮上,也可以進城住小區,一輩子以船為生的郭素珍幾乎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她經常在外做生意的兒子錢紅亮、錢紅兵選擇到縣城住廉租房,每月100元租金,今年年底就可以搬進去,滿五年可以低價買下。郭素珍左右考慮,還是舍不得待了一輩子的淮河岸,決定和小兒子錢紅饒住到王家壩保莊圩新建的安置房里。

  “新房70多個平方,有兩個房間,政府補貼了4萬多元,自己再交一兩萬就夠了。”袁艷偉告訴記者,婆婆帶孩子住一間,他們夫妻倆住另一間。

  岸上無房、上不了岸,這是大多數漁民面臨的最大問題。夏天酷熱難耐,冬天四面透風,用電上岸求人。即將告別過去船上人家的苦,如今袁艷偉的眼神里,都是發自心底的感恩。

  居者有屋,漁民歡顏。安徽把實施漁民上岸安居作為解決實際困難的首要任務,多渠道想辦法,讓每一戶漁民都有地可落、有房可住。截至目前,全省漁民上岸安居工程已全部開工建設,半數以上漁民搬進新居。

  “建新房首先要解決錢的問題,安徽堅持資金籌措方式多元化,將2.2萬戶漁民全部納入國家規劃,中央財政安排4億多元,省財政補助2億多元,輔以市縣配套、銀行信貸和社會捐助,加上漁民自籌,共同用于漁民上岸工程建設。”安徽省財政廳廳長羅建國介紹,目前省財政已下達了省級補助資金23161萬元。

  今年9月,一輩子在蕪湖市鳩江區裕溪口江面上打魚的張文生、鐘翠華夫婦拿到了99平方米新房的鑰匙。夫妻倆原先住的船上交政府拆解,獲得10萬元賠償,而購房價格每平方米才1000元。

  安徽省農委主任張華健介紹,針對一些漁民家庭貧困、拿不出錢的問題,各地也堅持特事特辦,安置方式多樣,不搞一刀切,對愿意進城的漁民,同步納入各地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計劃,單列指標,足額保障;新建安居住房的,采取小規模集中安置與分散安置相結合的辦法,宜聚則聚、宜散則散。

  “滁州市全椒縣針對部分漁民拿不起安置房差價款的問題,讓漁民先行入住,政府先行為漁戶辦理共有房屋產權證,不設時間限制,無需支付利息,待交齊房屋差價后,就更換為漁民個人房產證。”滁州市委書記李明說。

  就業幫一把 致富多渠道

  “我上岸了就想做點小生意,尤其是要讓錢途他們從此告別漁民生活。”錢紅饒現在已經很少打魚,有時間就在附近打打零工。

  問起想做啥生意,錢紅饒一下臉紅了,連連說沒有想好。袁艷偉在一旁輕聲告訴記者,他這些年擺弄發動機啥的攢了些經驗,就想先開個農機維修店,不過就是缺錢。

  “針對那些有技術想創業的漁民,縣里鎮上都會幫助協調低息貸款,開店的事情不用犯愁。如果不想打魚了,鎮上也可以推薦到縣里的工業園區工作。”王家壩鎮鎮長余海闊的話,讓憂心忡忡的錢紅饒眼神明亮起來。

  對于安徽2.2萬戶上了岸的漁民來說,老人或許可以養老安居,不少年輕人卻面臨著轉崗、轉業問題。由于長期生產、生活在船上,缺少資金、缺乏經驗、文化水平低等問題依然困擾著他們。

  對此,阜南縣農委主任丁超告訴記者,為了服務有轉崗、轉業意向的漁民,阜南縣將會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和對口專業技術免費培訓,推動漁民就業。

  上岸是基礎,富民是核心,如果上岸后從有業漁民變成無業居民,最終還可能會出現重新“脫鞋下水”的情況。安徽堅持把推動漁民就業、提高漁民收入作為重要目標,通過漁業內部挖潛和拓展外部增收空間,多渠道促進漁民增收。

  在巢湖邊的合肥市濱湖新區煙墩街道,今年52歲的楊兵打了30多年魚,考慮到老人熟悉濕地環境,上岸后街道把他推薦到濕地養護公司工作,如今管理著40多名養護工人,當上了“領導”。

  “安徽把上岸未就業漁民納入就業幫扶范圍,積極落實各項就業扶持政策,組織漁民參加就業技能培訓,按規定給予培訓補貼,幫助他們擺脫傳統的漁業勞作方式。在有條件的地方,把漁民上岸、建設漁民新村與發展鄉村旅游業、水產品加工養殖等結合起來,積極創造適合的就業崗位、創業機會。對繼續從事捕撈生產的漁民,引導組建專業合作社抱團取暖。”張華健介紹。

  池州市委書記陳強坦言,一刀切解決不了漁民就業。所以除了開展技術培訓、介紹園區就業、發展公益崗位,池州探索出了一條“合作社”加“大市場”的新路子。

  在池州,一輩子在升金湖打魚的陳德建已經從一個普通的漁民變成了漁業大市場的股東。政府幫忙解決用地之后,漁民們集資建起了大市場,蓋上了漁民新村,一下都成了股東,將市場攤位出租,也能賺錢。

  “我們原來就在升金湖打魚,現在大家伙把湖面承包下來,組成了養殖合作社。32戶漁民,分成3個經營小組,湖面分段管理。”陳德建告訴記者,經營小組每年統一投放魚苗、管理、捕撈,再拿到市場上統一銷售,到了年終分紅,人均能賺2萬元。

  保障全到位 上岸無牽掛

  一年多前記者來到王家壩時,錢途因為沒戶口上不了學。要是上不了學,哪會有什么前途?

  “因為流動性強、違反生育政策等種種原因,咱船上的孩子大多沒有戶口。現在政府體諒漁民,都給咱在鎮上辦了戶口了,錢途明年就讀一年級啦。”袁艷偉說,“等拿到房子,戶口就正式落上去”。

  雖然到任時間不長,但余海闊已經跑了淮河岸邊眾多漁船。正因為親身感受到漁民的需要,他親自為119戶漁民中無戶籍的辦妥了戶口。

  “過去在船上,生活就靠捕魚和燃油補貼。現在鎮上給咱辦了醫保,還在幫忙申請低保,就算沒有魚打,咱也不愁生計了。”郭素珍說了許多聲謝謝。

  “生活保障是服務漁民的‘最后一公里’,阜陽將其納入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立行立改的問題清單,真正把好事辦實、實事辦好。”阜陽市委書記于勇說。

  2013年以來,安徽連續出臺《關于解決捕撈漁民生產生活困難的意見》等近10個文件,除了上岸居住,還要求一攬子解決以船為家漁民戶籍、子女上學、醫保低保、養老、生活困難救助等實際問題,確保工作規范化、制度化、長效化。

  “安徽堅持兜底線、保基本、促公平、可持續的原則,從漁民實際出發,結合正在實施的33項民生工程,系統解決漁民基礎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均等化等現實問題,確保漁民上得了岸、生活得好。”張華健說。

  安徽蕪湖將漁民家庭納入城市低收入家庭專項救助范圍,實行應保盡保,最大可能解決他們的生活困難。全市4052名漁民中,2384人參加養老保險,1458人參加職工基本醫療,2033人參加新農合,905人享受政府提供的低保。同時,將上岸安居的漁民就近納入相關鄉鎮(街道)、村(社區)管理,確保不留空白點,使漁民享受市民同等待遇。

  記者發現,漁民群體過去相對閉塞,大多在小圈子交往,甚至婚姻也大多在漁民內部,上岸后如何融入新生活,是一個新的問題。享受同等市民待遇,推動身份認同,也是讓他們找到歸屬感的重要一步。

  “蕪湖市要求社區干部多走訪,多接觸,多關心,多組織文化娛樂活動,幫助漁民群體融入新生活。”蕪湖市委書記高登榜說。

  “小區有健身器材,還建了社區衛生所,生活方便多了。”鐘翠華笑著說。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