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魚菜共生’將成為重慶漁業繼‘稻田養魚’后的又一張新名片。”近日,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曹豫告訴記者,今年,該站在24個區縣推廣的5萬畝池塘“魚菜共生”技術,不僅讓種菜和養魚這對“黃金組合”成為了漁民節能環保、增產增收的一張“王牌”,還喜獲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三等獎。
重慶現有池塘68.1萬畝,其中專用池塘34.7萬畝。因多是成塊分布,分散、規模小,且水源條件普遍不好、提灌成本高、換水不方便,養殖時間大都在5年以上,不少池塘殘留物質大量淤積,水質富營養化比較嚴重,嚴重影響了養殖水產品的質量和效益。
“重慶池塘漁業只能走生態、健康養殖的發展路子。”曹豫說,2009年,他在浙江千島湖考察大水面生態養殖時,偶然發現觀景長廊兩邊的水槽里居然生長著很多觀賞性的植物,而水槽里面卻沒有泥土。受此啟發,曹豫回來之后一直在想,富營養化的池塘水不就是天然的植物營養液嗎?在這些天然的營養池里種植蔬菜應該可行!
重慶池塘養殖魚類生長旺季主要在5-9月份,殘餌和糞便經過一系列氨化分解反應轉化為水體的氨氮。而空心菜生長旺季與魚類同期,且生長迅速,喜肥喜水,尤其是對氮肥需求量特別大。因此,曹豫最后選定了能在水中生長、生長季節較長、能夠一次種植多次采收的空心菜做試驗。
2010年5月,市水產技術推廣站開始在重慶璧山縣進行池塘無土栽培空心菜的種植試驗研究,池塘水面進行蔬菜無土栽培,水下進行水產養殖。池塘“魚菜共生”首戰告捷,通過池塘魚菜生態系統內物質循環,漁業和種植業互惠互利。
曹豫給記者粗略計算了一下對比效益:“魚菜共生”的平均畝產水產品1294公斤,較技術推廣應用前增產48.7%,平均畝產蔬菜893.1公斤,平均畝利潤達到4684.7元。其中,空心菜生長期長達4個月,每月能采摘2-3次,全年每平方米可產空心菜10公斤以上,新增蔬菜純收入達到1346.1元/畝,是該技術實施前畝均利潤的2.3倍。
在“魚菜共生”的畝均投入方面,除了物價因素導致飼料、塘租等投入上漲外,利用池塘蔬菜的凈水作用,可減少換水次數、病害發生和用藥次數,全年可節約水電投入57.6%、藥物投入65%、人工費用投入20.6%,每年間接增加收入583.5元/畝。
水上的蔬菜長得旺,水下的魚兒游得歡。四年來,重慶市“魚菜共生”總推廣面積達到11.1萬畝,總產水產品14.4萬噸,總產蔬菜9.9萬噸,總產值達到21.2億元,獲總利潤5.2億元。重慶市池塘“魚菜共生”綜合養殖技術已被確定為2014年全國農業主推技術和節能減排核心技術,全國漁業主推技術,國家大宗淡水魚類產業技術體系主要推廣模式。
目前,市水產開發總公司又為池塘“魚菜共生”產品注冊了“魚菜緣”商標,并在主城居民密集區建“魚菜緣”專賣店,下月集中銷售池塘“魚菜共生”的活魚和鮮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