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我每天手機、網絡連接忙不停啊!稻田的泥鰍還沒打撈起來,就被武漢等地的經銷商提前訂購了。”12月26日,湖北咸寧市通山縣春泉原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老板胡建峰興奮地說。
眼下正是漁業收獲季節,可該縣惠民漁業合作社80多位不投餌網箱養殖鳙魚的社員卻“按兵不動”。“我們鳙魚品質好,從來不趕年終銷售旺季,而是多養半年,達到每條魚至少6斤以上,推遲到春節后的3-4月才起網打撈,直接銷售到上海與東北市場,我們錯峰銷售不愁市場,每斤價格還比年終旺季高出2塊多哩!”合作社理事長朱容建介紹說。
近年來,通山縣充分利用16萬畝富水湖垅岔、10多萬畝低洼水田、300多處塘庫等水面資源,圍繞漁業增效、漁民增收“雙增”目標,不斷加強漁業新基地建設、新品種開發、新技術推廣、新模式應用,大力調整漁業產業結構,著力推進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漁業生產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縣水產局局長成忠興介紹說:“全縣漁業生產通過調結構、轉方式,著重在精養、精準、精巧、精深上做文章,從而提高了養殖單產和效益。”
據成局長介紹,全縣通過實施精養魚池改造,一般魚池單產超過3000斤,畝平效益突破了5000元大關;大力發展蝦稻共養、網箱精養、草飼混養等高效養殖模式,挖掘漁業生產潛力。同時,大力發展合作社、家庭農場、養殖大戶從事漁業生產,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大力發展休閑漁業,形成集垂釣、餐飲、觀光于一體的休閑漁業場。
“一蝦引來萬蝦跳”,南林橋鎮石垅村在省紀委、監察廳的扶持下,開發了1000畝稻田龍蝦基地,取得了畝平收入過6000元的成功經驗,一下子帶動全縣修建龍蝦池1.98萬畝。
“一改帶來效益增”,自2012年以來,該縣先后爭取到了中央財政現代農業漁業發展項目,改建了富有、西坑、衢潭等萬畝標準化生態健康養殖示范基地,共改造魚池、魚塘1.4萬畝,新建特色水產養殖基地20個。
“一調換來漁業興”,通過合理優化漁業產業結構,大力推廣龍蝦、泥鰍、鳙魚、鱖魚、黃顙、翹嘴鲌、鱘魚、鯽魚、鰱魚、草魚、鯽魚等名特優品種,推行名特優水產品高產高效養殖模式。
“一放轉來庫民富”,自2005年以來,該縣連續10年組織縣直單位、民營老板捐資捐助,對富水湖和石門等5個中型水庫實施漁業增殖放流,每年投放魚苗在200萬尾以上。
“一訓增來技術新”,該縣水產局積極推廣漁業技術服務,采取集中培訓、分散培訓、現場指導等形式,重點推廣漁業科技入戶“十大主推技術模式、十大主導品種、十大相關技術標準”等操作規程和生產技術。每年舉辦現場培訓30多場,培訓漁農2200多人次,發放漁技資料1.2萬份。
“一管促來品質優”,該縣不斷強化漁政管理,加大對破壞漁業資源和生產秩序行為的打擊力度;逐步建立市場準入和產品追溯制度,加強苗種、飼料、魚藥等投入品的監管;加強市場監督檢查,聯合公安、工商、質檢、藥監、衛生等部門,對重點市場和餐飲場所進行執法檢查,確保廣大人民群眾吃上“放心魚”。
據統計,2014年該縣漁業養殖面積7.5萬畝,網箱養魚5.6萬口,水產品總產量1.6萬噸,總產值2.5億元。已認定無公害產地22處,無公害水產品4個、綠色食品3個;創建健康養殖示范場6家、培育水產專業合作社65家、家庭漁場15家、水產養殖大戶25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