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中國化肥產能并不過剩!

   日期:2014-12-24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87    評論:0    

  在12月14日的肥料協會年會上,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白由路博士以《現代農業與肥料創新》為題,講解了化肥的創新,我國化肥的發展概況和新型肥料的發展和思路。

  我國化肥產業現狀:產能并不過剩。

  現代農業離不開化學肥料,我國化肥產業并非過剩產業,目前我國化肥年存量大概在6800萬噸,2014年施用量6000多萬噸,剩下800萬噸多用于工業,比如尿素不但可以應用于農業,同樣也應用于紡織等工業,基本被工業消耗,化肥產出和消耗基本持平。

  不過化肥對環境確實有很大的影響,大家都知道北京一到冬天霧霾特別嚴重,而所謂的引起霧霾的PM2.5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銨和硫酸銨,還有部分可溶性揮發物。大家都知道,硫酸銨的硫主要產自燃煤發電等的排放,而硝則多來自機動車的排放,但是銨從哪里來?銨的來源主要是農業,據環境學家測算,銨的排放90% 甚至以上都是農業所為,而不到10%的工業排放也是化肥工業所排放的。而要想讓化肥盡量少的影響環境,只能通過肥料創新才行。

  目前,我國肥料年產6832.1萬噸,氮肥4458.67萬噸,其中尿素2513萬噸占總量的55%。磷肥1690.04萬噸,鉀肥中硫酸鉀146.61萬噸,占 38%,氯化鉀239萬噸,占63%,我國鉀肥遠遠無法滿足國內需求,每年需進口鉀肥400多萬噸。2013年年底,有生產許可證的復混肥企業4853 家,產能約5億噸。

  新型肥料方面,截至2013年5月,等級在有效期內的緩釋肥料產品有8個,其中5個氮緩釋產品,3個復合養分緩釋產品,農業部肥料登記評審委員會將具有養分緩釋效果的一類肥料通用名稱確定為“緩釋肥料”。

  生物肥料是肥料中含有活體微生物肥料的總稱,包括菌劑類:即每克產品是含2億以上微生物的制劑;生物有機肥類:即肥料中每克含0.2億個活體微生物;復合微生物肥料:即每克肥料中除含有0.2億個活體微生物外,還含有植物所需要的養分,養分含量一般在6%~25%之間。

  目前,我國有生物肥料工廠650家左右,菌劑類年生產量約100萬噸,生物有機肥300萬~400萬噸,復合微生物肥料300萬~400萬噸左右。我國生物肥料年產量總計800萬~900萬噸。

  有機肥料現有廠家1500家,實際生產能力1000萬噸。

  肥料創新中存在的問題:機理不清,過度加工,夸大肥效。

  目前,在肥料創新中存在著機理不清,過度加工,夸大肥效,肥料標準過細,技術服務跟不上的問題。

  現在,有些廠家在肥料中加入海藻酸,效果確實不錯,但是海藻酸增產的機理仍沒有搞清楚。

  在云南某地,農戶要求經銷商把粒狀的鈣鎂磷肥重新打成粉狀,而鈣鎂磷肥的造粒則是非常耗能和污染的一道工序。有些廠家甚至把有機肥制成如黑珍珠般的粒狀,這是很沒有必要的。

  水溶肥一個標準,硝基肥一個標準,出一個新型肥料就出一個標準,肥料的標準過細也對化肥生產有著消極的影響。標準應是一群人生產一種產品而制定的準則,最好是設定一個總量,不管是什么形態的肥料,只是看效果好壞,才能更好地發展肥料產業。

  肥料的發展趨勢:高效,專用化,簡便化,多功能化。

  肥料的利用率一直是國際關注的焦點,利用率不高的原因有多方面,但速效性養分,特別是氮肥在土壤中的滯留時間長是主要原因,過去的解決方法是多次施肥。緩控釋肥料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物化載體。

  植物雖然需要的養分種類是相同的,但不同的作物類型、不同的土壤類型、不同的氣候類型對養分要求的比例、數量均不相同。所以,專用型的新型肥料是我國肥料發展的重要趨勢。

  農業投入有勞動力和物質投入兩部分,目前勞動力成本已非常高。所以,施肥方法與次數已成為限制農業生產的因素之一。

  有營養作物、培肥土壤、提高抗性、逆境生長、除草抗病等功能的新型肥料也是未來的趨勢。

  為了提高有機肥料的效益、保護生態環境,種養一體是重要的發展趨勢,有機肥應做到非商品化。目前,有機肥多以養殖動物糞便、作物秸稈為原料,而有機肥廠把養殖場糞便從廠里拉到另一個地方又會多一個污染地,最好的辦法是有多少地,養多少牲畜,有機肥就在當地處理,以避免有機肥的長距離運輸和異地加工。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肥料對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受到重視,減少損失,提高利用率是重要的指標。環保型的肥料將是未來肥料的重要方向。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