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關于魚類的防御反應已有較多的研究報道,尤其是對于病原微生物入侵魚體后的機體反應,即免疫系統和補體系統以及各種各樣的細胞反應等,是開展此類研究的焦點。眾所周知,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各種動物為了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其體內,在病原容易入侵的部位形成了各種屏障。體表是動物與外界直接接觸的部位,也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主要途徑。在陸地上生活的動物,通常是依靠角質化的堅實表皮防止其他生物的入侵,相對而言,病原微生物經體表感染較經其呼吸和消化器官感染的機會少。而生活在水中的魚類,由于水作為病原微生物的傳播媒介是及其適宜的,因此,魚類的體表也就成為了病原微生物最容易入侵的途徑。那么,魚類的體表究竟是依靠哪些機制防御病原微生物入侵的呢?本文就簡要的介紹有關這方面的研究結果。
1、皮膚的形態
關于魚類皮膚的形態,Whitear曾有詳細的記述。魚類的皮膚是由表皮和真皮組成。表皮雖然也是由數層上皮細胞組成,但是與陸生動物不同的是魚類的表皮通常不形成角質化。因此,魚類皮膚的上皮細胞均比較脆弱。最外層的上皮細胞通常都是扁平的,其表面還存在隆起物(ridge),在掃描電鏡下呈指紋狀,這種結構與細胞的分泌作用有關。在魚類的表皮中存在幾種分泌細胞,如粘液細胞可以分泌主要由多糖物質構成的體表粘液。體表粘液對于維持魚類的正常生理活動是至關重要的。ddd鰻形目和骨鰾類魚類的表皮中存在棒狀細胞(club cell),這種存在于魚類上皮間的大型細胞,具有嗜伊紅性的均質細胞質,其細胞中央往往可以觀察到較多的核。除此之外,鰻形目魚類棒狀細胞中還可以觀察到與核相鄰的空泡(secretory vacuole)。較鰻形目稍高等的棘鰭類魚類的表皮中還存在微細顆粒和扁平狀的核,而且于皮膚表面存在小孔。這些細胞被認為均具有分泌防御活性物質的功能。魚類的上皮細胞間隙及真皮中已經被證實存在與免疫有關的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
2、分泌細胞和粘液中的防御物質
魚類的體表粘液中存在各種各樣與機體防御相關的物質,能夠凝集其他動物血球的植物凝血素就是具有代表性的物質。機體內的植物凝血素是通過能精密地識別糖而發揮其機能的。魚體表粘液中的植物凝血素就是依靠區別自身和外來物質中糖的異質性而參與機體防御的。在許多魚類的體表粘液中還發現了能溶解其他動物的血球的溶血素,有些魚類的體表粘液中還存在某些有毒成份。
鈴木曾對魚類體表粘液中的凝集活性、溶血活性與表皮的分泌細胞的關系進行過總結(表1)。由表1可以看出,魚銜科以上較高等的魚類中,囊狀細胞的存在和凝集活性之間具有明顯的相關性,鼠
1、皮膚的形態
關于魚類皮膚的形態,Whitear曾有詳細的記述。魚類的皮膚是由表皮和真皮組成。表皮雖然也是由數層上皮細胞組成,但是與陸生動物不同的是魚類的表皮通常不形成角質化。因此,魚類皮膚的上皮細胞均比較脆弱。最外層的上皮細胞通常都是扁平的,其表面還存在隆起物(ridge),在掃描電鏡下呈指紋狀,這種結構與細胞的分泌作用有關。在魚類的表皮中存在幾種分泌細胞,如粘液細胞可以分泌主要由多糖物質構成的體表粘液。體表粘液對于維持魚類的正常生理活動是至關重要的。ddd鰻形目和骨鰾類魚類的表皮中存在棒狀細胞(club cell),這種存在于魚類上皮間的大型細胞,具有嗜伊紅性的均質細胞質,其細胞中央往往可以觀察到較多的核。除此之外,鰻形目魚類棒狀細胞中還可以觀察到與核相鄰的空泡(secretory vacuole)。較鰻形目稍高等的棘鰭類魚類的表皮中還存在微細顆粒和扁平狀的核,而且于皮膚表面存在小孔。這些細胞被認為均具有分泌防御活性物質的功能。魚類的上皮細胞間隙及真皮中已經被證實存在與免疫有關的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
2、分泌細胞和粘液中的防御物質
魚類的體表粘液中存在各種各樣與機體防御相關的物質,能夠凝集其他動物血球的植物凝血素就是具有代表性的物質。機體內的植物凝血素是通過能精密地識別糖而發揮其機能的。魚體表粘液中的植物凝血素就是依靠區別自身和外來物質中糖的異質性而參與機體防御的。在許多魚類的體表粘液中還發現了能溶解其他動物的血球的溶血素,有些魚類的體表粘液中還存在某些有毒成份。
鈴木曾對魚類體表粘液中的凝集活性、溶血活性與表皮的分泌細胞的關系進行過總結(表1)。由表1可以看出,魚銜科以上較高等的魚類中,囊狀細胞的存在和凝集活性之間具有明顯的相關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