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雙孢菇(通常所稱的蘑菇)價好暢銷。隨著雙孢菇栽培技術的進步,稻田大中棚栽培雙孢菇的技術已經成熟,具有產量高而穩定等特點,開始受到農民朋友的歡迎。在雙孢菇大中棚栽培中,堆制培養料是其關鍵環節之一。根據新邵縣栽培雙孢菇的經驗,雙孢菇堆制培養料要掌握以下環節。
備料 牛、豬、馬、雞、鴨等糞肥,以及稻草等作物秸稈,都可用來栽培蘑菇。糞肥收集后,做成糞堆或挖坑貯藏,在堆料前快速曬干,盡量減少養分損失。草料可用稻草、麥草、棉籽殼、廢棉渣、甘蔗和茅草等,收集后曬干貯藏,以防雨淋霉變。
配方 根據不同地方的原料情況, 因地制宜選擇以下任一配方。干稻草4000千克,干牛糞500千克,草木灰100千克,過磷酸鈣50千克,茶餅100千克,尿素100千克,石灰25千克,石膏粉100千克;干稻草1750千克,干牛糞1750千克,豬糞尿1000千克,草木灰50千克,菜籽餅150千克,尿素10千克,石灰25千克,石膏粉100千克,過磷酸鈣50千克;稻草1500千克,濕墊欄豬糞 4000千克,菜餅250千克,豆餅120千克,尿素20千克,硫酸銨10千克,石膏100千克,過磷酸鈣50千克,石灰30千克;干稻草、麥草2000千克,干牛糞1000千克,人糞尿1500千克,茶餅250千克,尿素10千克,石膏60千克,過磷酸鈣30千克,石灰50千克。
堆料 堆料一般在播種前期20天開始。若麥草和稻草混用,則麥草與糞先堆,第一次翻堆時再加進稻草。若全部用稻草堆料,為防止糞使草爛,糞肥需先進行預堆,將曬干的豬牛糞先用水調濕,手捏能滴2~3滴水為度,捏得攏,散得開。堆成一個寬度為70厘米左右的長堆,堆上用草簾覆蓋,預堆5天左右。如果是墊圈豬牛欄糞,則。在堆料前幾天曬太陽、抖松,預堆10~15天,其中翻堆兩次。堆料時先在地面鋪土層2米寬、17厘米厚的稻草(前一天已預濕),草料上均勻撒1層約3厘米的糞肥。這樣鋪土層草料,撒土層糞肥,堆成龜背形,堆的四周要垂直,堆高1.5米。堆料時應掌握:澆水時下層不澆,中層少澆,上層多澆,堆后堆基周圍有少量水滲出即可。堆上覆蓋一層草被,有利于保溫保濕。
翻堆 翻堆的目的是調節水分,散發臭氣,增加新鮮空氣,促進有益微生物的生長發育。常規發酵的培養料從糞草堆制到進棚播種一般為20天左右。后發酵的,則前發酵期15天左右。翻堆則應掌握原則是:下面的料翻到上面,四周的料翻到中間,中間的料翻到外面,把糞和草充分抖松拌勻,一般常規發酵要翻堆4~5次;要進行后發酵的,則在室外堆料時需翻堆3~4次。
第一次翻堆:堆后5天,進行第一次翻堆,這時均勻加入石膏粉和尿素,調節好堆內水分,以手握料指縫間可滴4~6滴水為宜。
第二次翻堆:第一次翻堆后4天進行第二次翻堆,這次加入過磷酸鈣。
第三四次翻堆:一般隔3天分別進行第三、第四次翻堆。翻堆前在堆表面澆石灰水。堆寬減少到1.5米,高減少到1.2~1.3米。在堆中央插放木棒和竹尾。
第五次翻堆:在第四次翻堆后3天進行。堆料的含水量以手捏料能滴1滴水為宜。若氨臭嚴重,則可邊翻堆、邊噴少量甲醛溶液。最后一次翻堆后2天即可進棚。
堆制好的培養料,應是深咖啡色,無氨臭,草有拉力和彈性。如在室內床架栽培、且有條件的,可將堆制好的原料進入菇房,進行后發酵。一般經過后發酵的培養料,產量提高30%左右。如室外畦地栽培或不進行后發酵的室內床架栽培,則可將上述堆制好的培養料直接鋪床播種。
后發酵 發酵最后一次翻堆后,待堆溫回升70℃以上時,迅速將培養料搬到菇床上,蓋上塑料薄膜,使料溫降到600C左右,維持6~8個小時;降溫到50~55℃,維持3~5天。后發酵期間,每天要進行適度通風換氣,控制料溫于65~45℃之間。
備料 牛、豬、馬、雞、鴨等糞肥,以及稻草等作物秸稈,都可用來栽培蘑菇。糞肥收集后,做成糞堆或挖坑貯藏,在堆料前快速曬干,盡量減少養分損失。草料可用稻草、麥草、棉籽殼、廢棉渣、甘蔗和茅草等,收集后曬干貯藏,以防雨淋霉變。
配方 根據不同地方的原料情況, 因地制宜選擇以下任一配方。干稻草4000千克,干牛糞500千克,草木灰100千克,過磷酸鈣50千克,茶餅100千克,尿素100千克,石灰25千克,石膏粉100千克;干稻草1750千克,干牛糞1750千克,豬糞尿1000千克,草木灰50千克,菜籽餅150千克,尿素10千克,石灰25千克,石膏粉100千克,過磷酸鈣50千克;稻草1500千克,濕墊欄豬糞 4000千克,菜餅250千克,豆餅120千克,尿素20千克,硫酸銨10千克,石膏100千克,過磷酸鈣50千克,石灰30千克;干稻草、麥草2000千克,干牛糞1000千克,人糞尿1500千克,茶餅250千克,尿素10千克,石膏60千克,過磷酸鈣30千克,石灰50千克。
堆料 堆料一般在播種前期20天開始。若麥草和稻草混用,則麥草與糞先堆,第一次翻堆時再加進稻草。若全部用稻草堆料,為防止糞使草爛,糞肥需先進行預堆,將曬干的豬牛糞先用水調濕,手捏能滴2~3滴水為度,捏得攏,散得開。堆成一個寬度為70厘米左右的長堆,堆上用草簾覆蓋,預堆5天左右。如果是墊圈豬牛欄糞,則。在堆料前幾天曬太陽、抖松,預堆10~15天,其中翻堆兩次。堆料時先在地面鋪土層2米寬、17厘米厚的稻草(前一天已預濕),草料上均勻撒1層約3厘米的糞肥。這樣鋪土層草料,撒土層糞肥,堆成龜背形,堆的四周要垂直,堆高1.5米。堆料時應掌握:澆水時下層不澆,中層少澆,上層多澆,堆后堆基周圍有少量水滲出即可。堆上覆蓋一層草被,有利于保溫保濕。
翻堆 翻堆的目的是調節水分,散發臭氣,增加新鮮空氣,促進有益微生物的生長發育。常規發酵的培養料從糞草堆制到進棚播種一般為20天左右。后發酵的,則前發酵期15天左右。翻堆則應掌握原則是:下面的料翻到上面,四周的料翻到中間,中間的料翻到外面,把糞和草充分抖松拌勻,一般常規發酵要翻堆4~5次;要進行后發酵的,則在室外堆料時需翻堆3~4次。
第一次翻堆:堆后5天,進行第一次翻堆,這時均勻加入石膏粉和尿素,調節好堆內水分,以手握料指縫間可滴4~6滴水為宜。
第二次翻堆:第一次翻堆后4天進行第二次翻堆,這次加入過磷酸鈣。
第三四次翻堆:一般隔3天分別進行第三、第四次翻堆。翻堆前在堆表面澆石灰水。堆寬減少到1.5米,高減少到1.2~1.3米。在堆中央插放木棒和竹尾。
第五次翻堆:在第四次翻堆后3天進行。堆料的含水量以手捏料能滴1滴水為宜。若氨臭嚴重,則可邊翻堆、邊噴少量甲醛溶液。最后一次翻堆后2天即可進棚。
堆制好的培養料,應是深咖啡色,無氨臭,草有拉力和彈性。如在室內床架栽培、且有條件的,可將堆制好的原料進入菇房,進行后發酵。一般經過后發酵的培養料,產量提高30%左右。如室外畦地栽培或不進行后發酵的室內床架栽培,則可將上述堆制好的培養料直接鋪床播種。
后發酵 發酵最后一次翻堆后,待堆溫回升70℃以上時,迅速將培養料搬到菇床上,蓋上塑料薄膜,使料溫降到600C左右,維持6~8個小時;降溫到50~55℃,維持3~5天。后發酵期間,每天要進行適度通風換氣,控制料溫于65~45℃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