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銹斑病
一、危害癥狀 該病常在菌袋或菌床上發生,其表面有黏液,菌絲泛黃,病原菌能產生毒素,使菌蓋上出現病斑。病斑為褐色,呈圓形或橢圓形,病斑外圍色深,呈不規則形,潮濕時菌蓋中央為灰白色,有乳白色黏液,空氣干燥時,中央部分稍凹陷。菌柄上病斑呈菱形、橢圓形。
二、發病條件 氣候不適,遇高溫、高濕,相對空氣濕度為95%以上;通風不良,二氧化碳濃度在0.1%以上;菌種抗性弱,該病就會大面積發生。病原菌可以通過土壤、水、空氣、培養料、昆蟲和人工操作等途徑傳播危害。
三、防治方法 (一)栽培控制。菇場消毒,水質凈化;加強菇場通風,散熱降溫,切忌大水噴灑;適時播種,避過高溫高濕出菇季節。 (二)凡細菌性銹斑病發病率較高的菇場,在重新栽培時,除及時防治外,還應選用抗病品種,輪換選用不同高產優質品種,選用抗病性較強品種。(三)對癥下藥。在病情較輕時,通風散濕,并噴灑1%的石灰液或噴0.2%的漂白粉溶液。如病害發生嚴重,應先摘除病菇,刮除泛黃的表層菌絲,噴灑5%的石灰液,或用一片強氯消毒片加水4公斤溶解后噴灑,連噴2~3次。
細菌性腐爛病
一、危害癥狀 在發菌期和出菇期都易發生。如在培養料內大量繁殖,可形成黃褐色及黑暗色的菌絲層,使菌絲生長受到抑制。在出菇期,子實體受到浸染后,菇體呈水浸狀,發黏,進而腐爛。
二、發病條件 該病菌廣泛存在于有機質和水中,當拌料時使用不潔凈水,發菌期就有可能感染此病。在出菇期菌袋袋口長期積水,原基受淹,易發生腐爛病。
三、防治方法 (一)使用清潔水拌料,適當控制發菌期培養料水分含量,出菇期適當降低菇房空氣濕度,加強通風,噴水時防止菌袋積水。(二)菌袋或菇床上一旦發現病菇立即清除,停止噴水,嚴防病菌傳播。(三)藥劑防治可參照細菌性銹斑病的防治措施。
指孢霉軟腐病
一、危害癥狀 受害部位原基不能形成,在形成菇后,病菌菌絲能侵入菇體的菌柄和菌蓋,受害菇體呈水漬狀軟腐現象,嚴重時菇體倒伏而腐爛。
二、發病條件 病菌生存于有機質豐富的土壤和有機殘體中。使用肥沃的苗床、菜園土以及表層土壤易發生該病;在溫度為25℃左右,酸性條件,相對濕度在90%以上,在塑料大棚和日光溫室中發生該病。
三、防治方法 (一)用底層土或黃泥土做覆土材料可有效減少病源。(二)菇床采用干濕交替的水分管理方法,并保持良好的通風換氣環境。轉潮時用1%~2%的石灰液防治。(三)病害一旦發生,要暫停噴水,立即通風降濕,并摘去病菇。發病部位噴灑5%的石灰液,或50%的多菌靈800~1200倍液,或多菇豐500倍液進行防治。
畸形菇
一、發生原因 溫度管理不當,或用煤和柴草加熱產生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毒氣體造成的。
二、防治措施 菇棚內要通風良好,光照充足;冬季增溫時要注意通風,不要在菇棚內直接生爐火,應修建火墻或火道。
水腫狀菇
一、發生原因 病菇形態基本正常,但菇體含水量高,外觀半透明,色澤泛黃,握之滴水。其原因是用水不當,過頻澆水,造成棚內濕度大,菇蓋積水不能蒸發,最終形成水腫狀,甚至軟化腐爛。
二、防治措施 加強水分管理,噴水時必須保持通風換氣狀態,不要使菇蓋有積水;適時采摘,發現病菇及時摘除,同時加強通風換氣,調節好濕度,防止誘發其他病蟲害。
不現蕾
一、發生原因 菌種選擇不當,高溫季節用低溫型菌種或低溫季節選用高溫型菌種;培養料含水量偏低,料面干燥;營養生長過剩,培養料表面菌絲旺盛;菌絲老化,袋表形成厚的菌膜;通風不良,光照不足,延緩菌絲營養生長。
二、防治措施 選用適溫型菌種,噴水增濕,空氣相對濕度增加為85%~90%;配料時適當降低氮素含量,保持營養平衡,催蕾時降低溫度;用鐵絲劃破菌膜,刺孔增氧;通風降溫拉大晝夜溫差,噴水刺激,增加散射光,誘導菇蕾形成。
軟袋
一般袋料表面長有菌絲,但袋內菌絲少,稀疏不緊密,菌袋軟而無彈性。
一、發生原因 菌種退化或老化,生活力減弱;高溫傷害了菌絲;添加氮素過多,料內細菌大量繁殖,抑制菌絲生長;培養料含水量高,氧氣不足,影響菌絲向內生長。
二、防治措施 選用健壯適齡菌種。適溫接種,適溫培養,防高溫傷菌。培養料內添加氮素適當,切勿過量。菌袋發生軟腐時,降低發菌期溫度,在袋壁刺孔,排濕增氧,適當延長發菌時間,讓菌絲往料內長足發透。
燒菌
一、發生原因 培養料內溫度達到35℃,菌種因高溫培養而不萌發,或萌發力弱,菌絲生長停滯,活力下降,并逐漸泛黃、萎縮、自溶,最后爛袋。燒菌是夏秋栽培較易發生的生理性病害。
二、防治措施 (一)培養室應具備良好的通風換氣條件,根據氣溫、料溫和菌袋內溫度調整菌袋的堆放方式和堆放層次,使室溫和料溫不高。(二)科學管理。發菌溫度控制在20℃~25℃,及時倒袋翻堆;通風換氣,控制好環境濕度;暗光培養,做好遮陽工作,防止陽光直射。(三)發現燒菌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如菌袋沒污染,接種塊已燒死,可重新接種,若燒菌較輕,菌絲能恢復生長,應通風降溫,使菌絲健壯生長;若燒菌嚴重,培養料污染變質,最好將料曬于用于熟料栽培。
蛞蝓
蛞蝓又名鼻涕蟲、黏黏蟲,為一種軟體動物。以咬食平菇子實體為主,可直接取食菇蕾、幼菇或成熟的子實體,并在受害部位附近留下糞便和白色的黏液帶痕。
防治方法:保持菇場清潔衛生,清除枯枝爛葉和雜草,使蛞蝓沒有躲藏的場所;利用蛞蝓晝伏夜出,黃昏和陰雨天危害的習性,進行人工捕捉;在蛞蝓經常出入的地方撒石灰粉或噴灑稀鹽水,或噴0.3%~0.5%的五氯酚鈉水溶液,可驅殺并阻止蛞蝓侵入。
癭蚊
一、形態特征 成蟲頭尖體小,體長1毫米左右。幼蟲體長3毫米,初為白色,老熟時為橘紅色或米黃色。
二、危害癥狀 幼蟲咬食菌絲,使菌絲衰退。咬食菇蕾,可使菇蕾枯死,幼菇發育不良。危害菌柄、菌褶和菌蓋,使菇體干枯,死亡。
三、防治措施 (一)采用標準型菇房或塑料大棚,安裝紗網。協調溫、濕、光、氣。(二)保持菇房內外清潔衛生,培養料高溫殺菌,暴曬、堆積發酵,殺死蟲卵和幼蟲。(三)成蟲盛發期用滅蚊劑驅殺,用黑光燈誘殺。(四)藥劑防治。可用殺滅菊酯噴防。
眼菌蚊
一、形態特征 成蟲小,暗褐色,體長2~4毫米。幼蟲頭黑色、體乳白色。蛹初為白色,后漸變黃褐色。
二、危害癥狀 幼蟲在培養料內穿行覓食,能把菌絲咬斷吃光,造成“退菌”,并使料面發黑,成為松散渣狀。子實體受害發黃、干枯死亡。
三、防治措施 (一)采用標準型菇房或塑料大棚,安裝紗網。協調溫、濕、光、氣。(二)保持菇房內外清潔衛生,培養料高溫殺菌,暴曬、堆積發酵,殺死蟲卵和幼蟲。(三)成蟲盛發期用滅蚊劑驅殺,用黑光燈誘殺。(四)藥劑防治。可用殺滅菊酯噴防。
蚤蠅
一、形態特征 成蟲黑色或黑褐色,頭小胸大,體長4~5毫米。幼蟲呈蛆狀,初孵幼蟲體白色或黃白色,體小,老熟幼蟲體長4毫米左右。
二、危害癥狀 幼蟲危害培養料、菌絲體和子實體,使菌絲萎縮、衰退,菇蕾枯萎、腐爛,并排泄有毒物質,使菌絲受到抑制,子實體受到危害萎縮腐爛。
三、防治措施 (一)采用標準型菇房或塑料大棚,安裝紗網。協調溫、濕、光、氣。(二)保持菇房內外清潔衛生,培養料高溫殺菌,暴曬、堆積發酵,殺死蟲卵和幼蟲。(三)成蟲盛發期用滅蚊劑驅殺,用黑光燈誘殺。(四)藥劑防治。可用殺滅菊酯噴灑。
一、危害癥狀 該病常在菌袋或菌床上發生,其表面有黏液,菌絲泛黃,病原菌能產生毒素,使菌蓋上出現病斑。病斑為褐色,呈圓形或橢圓形,病斑外圍色深,呈不規則形,潮濕時菌蓋中央為灰白色,有乳白色黏液,空氣干燥時,中央部分稍凹陷。菌柄上病斑呈菱形、橢圓形。
二、發病條件 氣候不適,遇高溫、高濕,相對空氣濕度為95%以上;通風不良,二氧化碳濃度在0.1%以上;菌種抗性弱,該病就會大面積發生。病原菌可以通過土壤、水、空氣、培養料、昆蟲和人工操作等途徑傳播危害。
三、防治方法 (一)栽培控制。菇場消毒,水質凈化;加強菇場通風,散熱降溫,切忌大水噴灑;適時播種,避過高溫高濕出菇季節。 (二)凡細菌性銹斑病發病率較高的菇場,在重新栽培時,除及時防治外,還應選用抗病品種,輪換選用不同高產優質品種,選用抗病性較強品種。(三)對癥下藥。在病情較輕時,通風散濕,并噴灑1%的石灰液或噴0.2%的漂白粉溶液。如病害發生嚴重,應先摘除病菇,刮除泛黃的表層菌絲,噴灑5%的石灰液,或用一片強氯消毒片加水4公斤溶解后噴灑,連噴2~3次。
細菌性腐爛病
一、危害癥狀 在發菌期和出菇期都易發生。如在培養料內大量繁殖,可形成黃褐色及黑暗色的菌絲層,使菌絲生長受到抑制。在出菇期,子實體受到浸染后,菇體呈水浸狀,發黏,進而腐爛。
二、發病條件 該病菌廣泛存在于有機質和水中,當拌料時使用不潔凈水,發菌期就有可能感染此病。在出菇期菌袋袋口長期積水,原基受淹,易發生腐爛病。
三、防治方法 (一)使用清潔水拌料,適當控制發菌期培養料水分含量,出菇期適當降低菇房空氣濕度,加強通風,噴水時防止菌袋積水。(二)菌袋或菇床上一旦發現病菇立即清除,停止噴水,嚴防病菌傳播。(三)藥劑防治可參照細菌性銹斑病的防治措施。
指孢霉軟腐病
一、危害癥狀 受害部位原基不能形成,在形成菇后,病菌菌絲能侵入菇體的菌柄和菌蓋,受害菇體呈水漬狀軟腐現象,嚴重時菇體倒伏而腐爛。
二、發病條件 病菌生存于有機質豐富的土壤和有機殘體中。使用肥沃的苗床、菜園土以及表層土壤易發生該病;在溫度為25℃左右,酸性條件,相對濕度在90%以上,在塑料大棚和日光溫室中發生該病。
三、防治方法 (一)用底層土或黃泥土做覆土材料可有效減少病源。(二)菇床采用干濕交替的水分管理方法,并保持良好的通風換氣環境。轉潮時用1%~2%的石灰液防治。(三)病害一旦發生,要暫停噴水,立即通風降濕,并摘去病菇。發病部位噴灑5%的石灰液,或50%的多菌靈800~1200倍液,或多菇豐500倍液進行防治。
畸形菇
一、發生原因 溫度管理不當,或用煤和柴草加熱產生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毒氣體造成的。
二、防治措施 菇棚內要通風良好,光照充足;冬季增溫時要注意通風,不要在菇棚內直接生爐火,應修建火墻或火道。
水腫狀菇
一、發生原因 病菇形態基本正常,但菇體含水量高,外觀半透明,色澤泛黃,握之滴水。其原因是用水不當,過頻澆水,造成棚內濕度大,菇蓋積水不能蒸發,最終形成水腫狀,甚至軟化腐爛。
二、防治措施 加強水分管理,噴水時必須保持通風換氣狀態,不要使菇蓋有積水;適時采摘,發現病菇及時摘除,同時加強通風換氣,調節好濕度,防止誘發其他病蟲害。
不現蕾
一、發生原因 菌種選擇不當,高溫季節用低溫型菌種或低溫季節選用高溫型菌種;培養料含水量偏低,料面干燥;營養生長過剩,培養料表面菌絲旺盛;菌絲老化,袋表形成厚的菌膜;通風不良,光照不足,延緩菌絲營養生長。
二、防治措施 選用適溫型菌種,噴水增濕,空氣相對濕度增加為85%~90%;配料時適當降低氮素含量,保持營養平衡,催蕾時降低溫度;用鐵絲劃破菌膜,刺孔增氧;通風降溫拉大晝夜溫差,噴水刺激,增加散射光,誘導菇蕾形成。
軟袋
一般袋料表面長有菌絲,但袋內菌絲少,稀疏不緊密,菌袋軟而無彈性。
一、發生原因 菌種退化或老化,生活力減弱;高溫傷害了菌絲;添加氮素過多,料內細菌大量繁殖,抑制菌絲生長;培養料含水量高,氧氣不足,影響菌絲向內生長。
二、防治措施 選用健壯適齡菌種。適溫接種,適溫培養,防高溫傷菌。培養料內添加氮素適當,切勿過量。菌袋發生軟腐時,降低發菌期溫度,在袋壁刺孔,排濕增氧,適當延長發菌時間,讓菌絲往料內長足發透。
燒菌
一、發生原因 培養料內溫度達到35℃,菌種因高溫培養而不萌發,或萌發力弱,菌絲生長停滯,活力下降,并逐漸泛黃、萎縮、自溶,最后爛袋。燒菌是夏秋栽培較易發生的生理性病害。
二、防治措施 (一)培養室應具備良好的通風換氣條件,根據氣溫、料溫和菌袋內溫度調整菌袋的堆放方式和堆放層次,使室溫和料溫不高。(二)科學管理。發菌溫度控制在20℃~25℃,及時倒袋翻堆;通風換氣,控制好環境濕度;暗光培養,做好遮陽工作,防止陽光直射。(三)發現燒菌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如菌袋沒污染,接種塊已燒死,可重新接種,若燒菌較輕,菌絲能恢復生長,應通風降溫,使菌絲健壯生長;若燒菌嚴重,培養料污染變質,最好將料曬于用于熟料栽培。
蛞蝓
蛞蝓又名鼻涕蟲、黏黏蟲,為一種軟體動物。以咬食平菇子實體為主,可直接取食菇蕾、幼菇或成熟的子實體,并在受害部位附近留下糞便和白色的黏液帶痕。
防治方法:保持菇場清潔衛生,清除枯枝爛葉和雜草,使蛞蝓沒有躲藏的場所;利用蛞蝓晝伏夜出,黃昏和陰雨天危害的習性,進行人工捕捉;在蛞蝓經常出入的地方撒石灰粉或噴灑稀鹽水,或噴0.3%~0.5%的五氯酚鈉水溶液,可驅殺并阻止蛞蝓侵入。
癭蚊
一、形態特征 成蟲頭尖體小,體長1毫米左右。幼蟲體長3毫米,初為白色,老熟時為橘紅色或米黃色。
二、危害癥狀 幼蟲咬食菌絲,使菌絲衰退。咬食菇蕾,可使菇蕾枯死,幼菇發育不良。危害菌柄、菌褶和菌蓋,使菇體干枯,死亡。
三、防治措施 (一)采用標準型菇房或塑料大棚,安裝紗網。協調溫、濕、光、氣。(二)保持菇房內外清潔衛生,培養料高溫殺菌,暴曬、堆積發酵,殺死蟲卵和幼蟲。(三)成蟲盛發期用滅蚊劑驅殺,用黑光燈誘殺。(四)藥劑防治。可用殺滅菊酯噴防。
眼菌蚊
一、形態特征 成蟲小,暗褐色,體長2~4毫米。幼蟲頭黑色、體乳白色。蛹初為白色,后漸變黃褐色。
二、危害癥狀 幼蟲在培養料內穿行覓食,能把菌絲咬斷吃光,造成“退菌”,并使料面發黑,成為松散渣狀。子實體受害發黃、干枯死亡。
三、防治措施 (一)采用標準型菇房或塑料大棚,安裝紗網。協調溫、濕、光、氣。(二)保持菇房內外清潔衛生,培養料高溫殺菌,暴曬、堆積發酵,殺死蟲卵和幼蟲。(三)成蟲盛發期用滅蚊劑驅殺,用黑光燈誘殺。(四)藥劑防治。可用殺滅菊酯噴防。
蚤蠅
一、形態特征 成蟲黑色或黑褐色,頭小胸大,體長4~5毫米。幼蟲呈蛆狀,初孵幼蟲體白色或黃白色,體小,老熟幼蟲體長4毫米左右。
二、危害癥狀 幼蟲危害培養料、菌絲體和子實體,使菌絲萎縮、衰退,菇蕾枯萎、腐爛,并排泄有毒物質,使菌絲受到抑制,子實體受到危害萎縮腐爛。
三、防治措施 (一)采用標準型菇房或塑料大棚,安裝紗網。協調溫、濕、光、氣。(二)保持菇房內外清潔衛生,培養料高溫殺菌,暴曬、堆積發酵,殺死蟲卵和幼蟲。(三)成蟲盛發期用滅蚊劑驅殺,用黑光燈誘殺。(四)藥劑防治。可用殺滅菊酯噴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