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黃瓜生長點消失癥是近年來新發生的一種生理性病害,其發生有逐年加重的趨勢。目前已成為日光溫室黃瓜發生面積廣、為害重、經濟損失較大的一種病害。
1 癥狀及發生特點
黃瓜生長點消失癥的典型癥狀是黃瓜生長點逐漸變小至最終消失(即“無頭”現象),常伴有“泡泡葉”(葉片葉脈間普遍隆起,葉面凹凸不平,多向葉正面鼓泡)發生,葉片往往較正常葉片大而肥厚。該病容易與黃瓜花打頂混淆,其主要區別:一是癥狀不同。前者葉片往往隨著黃瓜葉片葉位的升高,葉片變大,葉色深綠,葉間距明顯短縮,植株長勢旺盛,莖稈變粗或變化不明顯,至少不變細,有的莖稈呈扁平狀,瓜條生長速度比較快且粗而大,瓜條色澤深綠;后者往往隨著葉位的升高葉片逐漸變小,葉色黃綠,葉間距也短縮,但沒有前者明顯,長勢較弱,黃瓜植株莖稈愈往上愈變細,瓜碼較多,瓜條生長速度比較慢,且細而小,瓜條色澤黃綠。二是發生時間不同。前者主要發生于3~4月份,后者可在溫室黃瓜整個生育期發生。三是發病原因不同。前者主要是由于溫度管理不合理,影響營養物質的運輸而導致;后者主要是栽培管理措施不當,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不協調而導致。
2 危害性
生長點消失癥是溫室黃瓜特有的、新發生的生理性病害,對其發生機理及預防技術未見有系統的資料報道。溫室黃瓜生長點消失癥在目前技術條件下從發生到恢復正常結瓜約需50~60天,一般棚室發生同期產量降低60% ~80% ,嚴重者產量降低90%以上。居溫室黃瓜各種病蟲害損失之首。且隨著溫室黃瓜種植面積的增加、種植年限的延長,其危害有逐年加重的趨勢。
3 影響發病的因素
3.1 品種不同品種黃瓜生長點消失癥的發生株率、發生程度及發生后的恢復時間長短不同。博耐、新泰密刺、吉選2號等品種發生較輕,津春3號、中農系列、農城5號等品種發生較重。
3.2 連作年限連作年限愈長,棚室保溫性能和土壤營養狀況就愈差,發病率就愈高,發病愈重,產量損失愈大。如連作0、4、8和l1年的棚室,黃瓜生長點消失癥平均發病率依次為42.5% 、53.8% 、86.2% 、96.8% 。
3.3 溫度管理溫度是影響溫室黃瓜生長點消失癥的最主要因素。土壤溫度過低時根系正常生理活動受到抑制,影響溫室黃瓜的正常生長發育。此外溫度與光合產物的運輸有密切的關系,溫度過低同化物質運輸受阻,黃瓜葉片白天制造的營養物質只有25%左右在白天運輸到根、莖、花和果實等部位中去,75%左右的營養物質的運輸在前半夜進行。營養物質的運輸適宜溫度為20—25℃ ,溫度低于15℃ ,營養物質的運輸便停止,使養分積累于葉片中(葉片凹凸不平、皺縮,出現“泡泡葉”),黃瓜生長點得不到足夠的營養,導致生長點“饑餓”而萎縮,逐步退化,最終消失。
4 預防和治療措施
4.1 預防措施棚室黃瓜一旦發生該病害,恢復時間比較長,對產量影響比較大,因此做好預防工作顯得尤為重要,主要措施是:
1)選用耐低溫品種。溫室黃瓜栽培是在環境條件不能完全滿足黃瓜正常生長發育的條件下的強迫生長,其本身長勢比較弱,抗性比較差??蛇x用博耐、吉選2號等耐低溫品種。
2)科學調控溫濕度。采用溫室黃瓜四段變溫管理:即上半天棚室溫度保持25~30℃ ,空氣相對濕度30% 一70% ;下半天溫度25~30℃ ,濕度65%一90% ;前半夜溫度20~15 qc,濕度90% ~95% ;后半夜溫度15~10 qc,濕度95% ~100% 。尤其是前半夜溫度不能低下l5 ℃,以利于營養物質的運輸,使黃瓜生長點得到足夠的營養。通過加蓋防寒膜、科學通風換氣等措施調控棚室內的溫濕度,既能滿足黃瓜正常生長發育的需求,又能有效地控制黃瓜生長點消失癥等病害的發生。
3)加強栽培管理。通過低溫煉苗、培育壯苗、增施有機肥及鉀肥、補施微肥、適時適度中耕提高棚室土壤溫度等栽培管理措施,提高其抗逆性,促使黃瓜健壯生長。
4.2 治療措施
1)提高棚室內夜間溫度,縮小晝夜溫差。對于已發生黃瓜生長點消失癥的棚室,提高棚室夜間溫度尤其是前半夜的溫度(大于18℃),縮小晝夜溫差,促進營養生長,抑制生殖生長,促發生長點。
2)合理灌水施肥。適時適度灌水,使棚室土壤濕度達90%以上,保證黃瓜不缺水。增施速效肥,每畝施尿素l0一l5千克,每隔10天施1次。葉面噴施植物動力2003、赤霉索、豐收迦姆等調節劑,加速生長點恢復的速度。
3)適度中耕。由于人經常行走,易造成寬行土壤板結,使土壤通透性變差,根系生理功能易過早衰退,吸水吸肥能力變差,不利于黃瓜生長發育。一般l5~20天中耕1次,深度l0—15 cm。距離黃瓜植株15cm以內不宜中耕,以免破壞過多根系,影響溫室黃瓜的正常生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