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利用二氧化碳的技術,現今世界上的新技術也是層出不窮,那么傳統技術中有沒有利用二氧化碳的成熟技術而尚未被人認識呢?就像人們對阿司匹林的認識不斷加深、不斷發(fā)現新的效用一樣。
從去年開始,美國的科學家們開始對中國特有的化肥——碳酸氫銨利用二氧化碳的機理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并認為它有可能是在用的最好的吃掉碳的技術。美國能源部的專家也多次到中國商討共同研究碳酸氫銨的技術。為此,記者采訪了中國科學院應用生態(tài)研究所張志明教授。
張志明教授介紹說,目前世界上固定二氧化碳的方案很多,比如將二氧化碳作成干冰像珊瑚那樣放到海里;放進廢棄的礦井。但這些方案都沒有變廢為寶,而且花費大。
建國初期,由于生產的局限,我國不可能建造大型的合成氨化肥廠,于是我國自行開發(fā)了碳酸氫銨。其工藝是用二氧化碳氣加水,成為碳酸;再用銨合成氫銨。國外也有這樣的產品,但是,它僅僅是被用來作為食品添加劑少量應用。
最初研制的碳酸氫銨80%揮發(fā)了,我國歷經40多年的技術改造,投入科研力量2萬人,現在生產上的節(jié)能、大顆粒的造顆上取得成果,但在控制揮發(fā)上一直沒有取得進展。此后,中國科學院生態(tài)應用研究所解決了銨的揮發(fā),找到了銨穩(wěn)定劑——有機物質。使銨離子穩(wěn)定住,減少了銨的揮發(fā)52%。1997年長效碳銨被評為科學院特等獎。
美國提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首先要控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氧化亞氮的排放。目前,全球在硫的回收研究上有了很大的進展,但是對亞氮、二氧化碳的控制和利用卻一直沒有大的突破。美國能源部十分重視我國長效碳酸氫銨的研究,一直以來尋求與我國的合作研究,那么,到底長效碳酸氫銨能夠吃掉多少二氧化碳?是如何吃掉二氧化碳的呢?
當碳酸氫銨變成長效肥后,經測試,土壤PH值降低0.3-0.5%,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揮發(fā)速度,這樣植物對碳酸的吸收增加。通過植物體內利用,增加了二氧化碳的利用,大約減少了18-3%的排放。同時,對未知氣體氧化亞氮減少排放30%-70%。
張志明教授說,甚至有人提出了這樣一個科學設想,電廠是目前我國二氧化碳最大的排放場所,將來的大化肥廠可能與發(fā)電廠聯合,如用噴淋氨水的方法,就可以吸收、緩解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氧化亞氮這三種污染氣體,大約實際用排放的18%-25%的二氧化碳就可解決化肥廠的生產用量。當然這僅僅是一個科學設想,目前這項研究還遠沒有達到能將化肥廠與電廠連接的實施可能。但是,近期由于國際社會對美國執(zhí)行《京都議定書》征收碳稅上的妥協,美國放緩了對這一項目的研究。張志明教授認為,我國應自行開展關于碳酸氫銨利用二氧化碳的研究,可以先行建立參數系統和工藝系統,不能因為外界的放緩,我們就不研究了。畢竟這是一項造福人類、造福中國的科學項目。
從去年開始,美國的科學家們開始對中國特有的化肥——碳酸氫銨利用二氧化碳的機理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并認為它有可能是在用的最好的吃掉碳的技術。美國能源部的專家也多次到中國商討共同研究碳酸氫銨的技術。為此,記者采訪了中國科學院應用生態(tài)研究所張志明教授。
張志明教授介紹說,目前世界上固定二氧化碳的方案很多,比如將二氧化碳作成干冰像珊瑚那樣放到海里;放進廢棄的礦井。但這些方案都沒有變廢為寶,而且花費大。
建國初期,由于生產的局限,我國不可能建造大型的合成氨化肥廠,于是我國自行開發(fā)了碳酸氫銨。其工藝是用二氧化碳氣加水,成為碳酸;再用銨合成氫銨。國外也有這樣的產品,但是,它僅僅是被用來作為食品添加劑少量應用。
最初研制的碳酸氫銨80%揮發(fā)了,我國歷經40多年的技術改造,投入科研力量2萬人,現在生產上的節(jié)能、大顆粒的造顆上取得成果,但在控制揮發(fā)上一直沒有取得進展。此后,中國科學院生態(tài)應用研究所解決了銨的揮發(fā),找到了銨穩(wěn)定劑——有機物質。使銨離子穩(wěn)定住,減少了銨的揮發(fā)52%。1997年長效碳銨被評為科學院特等獎。
美國提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首先要控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氧化亞氮的排放。目前,全球在硫的回收研究上有了很大的進展,但是對亞氮、二氧化碳的控制和利用卻一直沒有大的突破。美國能源部十分重視我國長效碳酸氫銨的研究,一直以來尋求與我國的合作研究,那么,到底長效碳酸氫銨能夠吃掉多少二氧化碳?是如何吃掉二氧化碳的呢?
當碳酸氫銨變成長效肥后,經測試,土壤PH值降低0.3-0.5%,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揮發(fā)速度,這樣植物對碳酸的吸收增加。通過植物體內利用,增加了二氧化碳的利用,大約減少了18-3%的排放。同時,對未知氣體氧化亞氮減少排放30%-70%。
張志明教授說,甚至有人提出了這樣一個科學設想,電廠是目前我國二氧化碳最大的排放場所,將來的大化肥廠可能與發(fā)電廠聯合,如用噴淋氨水的方法,就可以吸收、緩解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氧化亞氮這三種污染氣體,大約實際用排放的18%-25%的二氧化碳就可解決化肥廠的生產用量。當然這僅僅是一個科學設想,目前這項研究還遠沒有達到能將化肥廠與電廠連接的實施可能。但是,近期由于國際社會對美國執(zhí)行《京都議定書》征收碳稅上的妥協,美國放緩了對這一項目的研究。張志明教授認為,我國應自行開展關于碳酸氫銨利用二氧化碳的研究,可以先行建立參數系統和工藝系統,不能因為外界的放緩,我們就不研究了。畢竟這是一項造福人類、造福中國的科學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