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大棚蘆薈栽培技術

   日期:2015-09-28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19    
    蘆薈又名油蔥,為百合科蘆薈屬植物,原產印度,可食用的蘆薈品種有庫拉索、木立、中華等。本地大棚主要栽培品種為庫拉索,別名巴巴多斯蘆薈、翠葉蘆薈。現將蘆薈的植物學特征特性、栽培要點介紹如下: 

    1 植物學特征特性 

    蘆薈根多數為須根,少數為球根。蘆薈多數為多年生草本植物,無莖或短莖,不少為灌木或攀緣植物。草本蘆薈葉多基生,灌木和喬木蘆薈的葉都為莖生,葉多互生,螺旋狀排列,多數為蓮座形葉盤。葉多漿,葉肉肥厚。有的葉背有刺或葉面有刺。葉全緣,多具有波狀鋸齒,少數有纖毛。蘆薈花頂生、側生,總狀、傘狀、圓錐狀、圓柱狀或頭狀花序,通常為無限花序。花有紅色、棕色、粉紅色、黃色、橙紅色、乳白色。果皮多為蒴果,少漿果。種皮灰色或黑色,種子為不規則三棱形至扁平形。 

    蘆薈性喜溫暖和濕潤的氣候條件,不耐寒,冬季室溫不得低于5℃,休眠期宜干。喜排水良好、肥沃的沙質壤土。對土壤要求不嚴,耐干旱和鹽堿,不需大水大肥管理。但喜陽光,不耐蔭,在蔽蔭環境下,多不開花。 

    2 大棚蘆薈栽培要點 

    2.1 整地施肥 

    一般要選地勢高、地下水位低、排水暢、土壤疏松、透氣、肥沃的土地。整地深翻并施有機肥,畝施腐熟有機肥2000~3000kg加葉菜類復混肥100kg。畦寬要考慮能架設大棚和覆蓋遮陽網。一般畦寬單行0.5m,雙行0.6~0.8m。 

    2.2 繁殖方法 

    2.2.1 種子播種法 種子于春天播種,需砂盤育苗,然后再移植。 

    2.2.2 分株法 在早春結合換盆,將母株四周分蘗的新株與母株地下莖切斷,作為種株栽培。但此法因分蘗數少,繁殖數量較少。 

    2.2.3 扦插法 一般多采用扦插繁殖。方法是在春夏之間,剪取主莖基部和葉腋間的小側枝,進行扦插。剪長10~15cm的新芽,用小刀自基部割下,于蔭處放置1天,使剪口略干后,插于培養土內。插深3~4cm,1周后方可澆水,約20~30天即可生根。主干也可截下扦插。插枝時間以春天為佳,以利安全越冬。冬天切忌多澆水,以防爛根。一般第二年春季定植。 

    2.3 田間管理 

    小苗分株后須灌水,但不宜過潮濕。忌中午灌水,灌水要適量,如表土下2cm處有濕土,就可不灌水。夏天干燥時,每隔1~2天灌水1次,每隔3~4周施入人糞尿1次,清除棚內雜草。夏季應避免強烈陽光直射,大棚要用遮陽網覆蓋。冬季應防凍,外界氣溫低于5℃時棚內應加溫,至中午高溫時大棚應放氣通風。 

    2.4 病蟲害防治 

    據筆者調查,本地大棚蘆薈病害主要有炭疽病和灰霉病,可用100%抗菌劑401醋酸溶液1000倍液噴灑。蟲害主要有介殼蟲和粉虱,可用40%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噴殺。 

    3 采收 

    在植株成株后可分期分批從下至上采收葉片。可采收部位是蘗生芽、葉、花、花葶和根等。采收蘗生芽可用于繁殖。用于采收葉片的蘆薈,必須3年生以上的成株,每株要有20片以上的葉片,多數葉片要有500g重,每次可采收3~4片葉,每年可采收3~4次,采完的母株必須留有12片以上的葉片,不可超采。收割口部位必是從基部靠基部的進鞘部位。畝成株每年可產鮮葉1萬~1.2萬kg。 
 
打賞
 
更多>同類技術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