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是東北的主要食用菌,在栽培過程中,往往產生雜菌,嚴重影響黑木耳的產量。只有了解黑木耳的主要雜菌并知道造成雜菌污染的原因,才能防止雜菌的生成。
1 耳木上常見的雜菌
1.1 牛皮箍 屬草菌類,多為栗殼色(邊緣黃褐色),少為筍片色。子實體緊貼在耳木上,邊緣不翹,狀似貼膏藥,嚴重時,貼滿耳木,引起木質部粉狀腐朽。長有此菌的耳木不產生耳芽。此苗在潮濕和連續陰雨天氣發生嚴重。
1.2 金邊蛾 也稱褐輪韌草菌。子實體的基部貼在耳木上,邊緣翻起如檐狀,黑色表面形似干的黑木耳,貼著耳木的不孕面呈灰紅色。在陰濕多雨天最易發生。
1.3 黑療 是危害殼斗科耳木的主要雜菌。多出現在耳木表皮的縱溝中,呈黑色的線狀疙瘩,逐漸變為瘤狀半球體。耳木上生了黑療以后,吸不進水,耳木里面成“鐵心”,不僅不能結耳,其它雜菌也不能在其上生長。高溫及排場過濕,蔭蔽過大地方的耳木易發生。
1.4 紅孔菌 亦稱朱紅栓菌。子實體基部狹小無柄,菌蓋半圓形,橙色至紅色,可引起粉狀腐朽。菌絲初為白色,逐漸變為紅色,分泌黑褐色色素,多發生在高溫、干燥的環境里,繁殖迅速,分解木材組織的能力強,危害嚴重,生長此菌的耳木難產生黑木耳子實體。
其它雜菌如膠孢菌、裂褶菌等,爭耗養分,分泌有害物質,影響木耳菌絲生長、子實體形成和生長,能造成木耳嚴重減產。
2 黑木耳栽培中易造成雜菌污染的主要原因
黑木耳是一種喜溫、濕的膠質菌,它在栽培中易遭雜菌污染是和它的習性分不開的。
黑木耳一是生產周期較長,袋栽需100~120天;二是抗雜菌能力差,子實體、菌絲和菌料常成為雜菌孽生場所;三是其子實體生長發育階段,需要有持續的較高溫度(20~28℃)和濕度(85%~90%),在上述溫、濕條件下,從子實體形成到采收需要15~20天,這樣條件也有利雜菌的孽生蔓延。
我們要根據黑木耳生長特性和雜菌的特點,采取一系列的必要措施,加強科學管理,防止黑木耳遭到雜菌危害。
1 耳木上常見的雜菌
1.1 牛皮箍 屬草菌類,多為栗殼色(邊緣黃褐色),少為筍片色。子實體緊貼在耳木上,邊緣不翹,狀似貼膏藥,嚴重時,貼滿耳木,引起木質部粉狀腐朽。長有此菌的耳木不產生耳芽。此苗在潮濕和連續陰雨天氣發生嚴重。
1.2 金邊蛾 也稱褐輪韌草菌。子實體的基部貼在耳木上,邊緣翻起如檐狀,黑色表面形似干的黑木耳,貼著耳木的不孕面呈灰紅色。在陰濕多雨天最易發生。
1.3 黑療 是危害殼斗科耳木的主要雜菌。多出現在耳木表皮的縱溝中,呈黑色的線狀疙瘩,逐漸變為瘤狀半球體。耳木上生了黑療以后,吸不進水,耳木里面成“鐵心”,不僅不能結耳,其它雜菌也不能在其上生長。高溫及排場過濕,蔭蔽過大地方的耳木易發生。
1.4 紅孔菌 亦稱朱紅栓菌。子實體基部狹小無柄,菌蓋半圓形,橙色至紅色,可引起粉狀腐朽。菌絲初為白色,逐漸變為紅色,分泌黑褐色色素,多發生在高溫、干燥的環境里,繁殖迅速,分解木材組織的能力強,危害嚴重,生長此菌的耳木難產生黑木耳子實體。
其它雜菌如膠孢菌、裂褶菌等,爭耗養分,分泌有害物質,影響木耳菌絲生長、子實體形成和生長,能造成木耳嚴重減產。
2 黑木耳栽培中易造成雜菌污染的主要原因
黑木耳是一種喜溫、濕的膠質菌,它在栽培中易遭雜菌污染是和它的習性分不開的。
黑木耳一是生產周期較長,袋栽需100~120天;二是抗雜菌能力差,子實體、菌絲和菌料常成為雜菌孽生場所;三是其子實體生長發育階段,需要有持續的較高溫度(20~28℃)和濕度(85%~90%),在上述溫、濕條件下,從子實體形成到采收需要15~20天,這樣條件也有利雜菌的孽生蔓延。
我們要根據黑木耳生長特性和雜菌的特點,采取一系列的必要措施,加強科學管理,防止黑木耳遭到雜菌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