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鮑菇因其野生條件下主要發生于刺芹植物枯死的根莖及周圍土層中,故又稱刺芹側耳。分類學上屬擔子菌亞門、傘菌目、側耳科、側耳屬,由于杏鮑菇菌肉肥厚,菌柄粗壯,質地脆嫩,并且食之有一種特殊的杏仁香味,是側耳屬中味道最好的一種,故被譽為“平菇王”。
杏鮑菇子實體內含18種氨基酸及部分礦質元素等對人體有益的營養成分,且其呈味物質十分豐富,尤其令人食后不忘的杏仁味,使得消費者對其青瞇有加;加之較高的耐貯、耐運性,使其保鮮性能及貨架壽命大大延長,也是受市場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新世紀開年以來,不斷有商家在尋求該產品,無論鮮品、烘干或粗制品均可,市場前景看好。
1 生物學特性
1.1 營養杏鮑菇分解木質素、纖維素能力較強,需要有較豐富的營養,特別是氮源應充足,菌絲生長才能旺盛,產量較高。
配方:(1)木屑80%米糠15%豆粉2%玉米面2%石膏0.5%石灰0.5%;
(2)木屑80%麩皮15%玉米面4%石膏0.5%石灰0.5%;
(3)木屑36%,玉米芯20%,豆秸20%,麩皮20%,玉米面3%,石膏0.5%,石灰0.5%。
1.2 溫度
溫度是決定杏鮑菇栽培成敗及產量高低的關鍵。菌絲生長最適溫度23~25℃,子實體生長最適溫度為13~18℃,原基形成和子實體生長,溫度低于8℃時,原基難以形成;當溫度升到20℃以上時,原基分化和子實體迅速生長,但品質下降,而小菇蕾停止生長,開始萎縮,原基停止分化。
1.3 濕度
菌絲生長培養料含水量60%~65%為宜,子實體形成階段及生長階段空氣相對濕度要求85%~90%。濕度太低,子實體會萎縮并停止生長,原基干裂不分化;而澆水時要注意不能直接噴在子實體上,否則子實體變黃,影響品質,嚴重時會造成腐爛。
1.4 空氣
菌絲生長階段需氧量相對較大,子實體生長階段需要氧氣相對較少,由于杏鮑菇菌柄商品價值高,氧氣充足菌蓋生長過快,菌柄短;氧氣不足,二氧化碳濃度高菌蓋生長慢,菌柄生長快,所以在子實體生長階段一般不需要通風換氣。
1.5 光照
菌絲生長階段不需要光線,在黑暗環境下會加快菌絲生長,現原基和子實體生長則需要微弱的散射光。
1.6 pH值:杏鮑菇菌絲生長可適應4.5~8的pH值條件,最適pH值為6.5~7.5,出菇階段的最適pH值為5.5~6.5。
2 栽培技術
2.1 栽培季節
杏鮑菇屬低溫型菌種,北方地區可安排在春、秋兩季栽培。
2.2 母種制作
母種培養基可采用普通PDA或PDA綜合培養基,25℃恒溫培養,一般菌絲長滿試管需要10~12d。
2.3 原種及栽培種制作
原種培養基配方可采用普通木屑、麩皮培養基,木屑78%、麩皮20%、石膏1%、糖1%,容器可采用500ml玻璃瓶。經過拌料、裝瓶、滅菌、接菌、23~25℃培養大約經過30~35d菌絲長滿瓶。
2.4 制袋培養:容器采用17cm×33cm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袋,按配方稱取培養料攪拌均勻,加水使培養料含水量在60%左右,然后過篩,以免把塑料袋扎破,影響制種成功率。每袋料干重400g、濕重1000g,松緊適度,常壓滅菌100℃保持8~10h,高壓鍋滅菌121℃保持2.5h。冷卻至30℃以下,在無菌條件下接菌,接種后置23~25℃下遮光培養。一般30~40d可長滿袋。
2.5 出菇棚搭建
出菇棚搭建在環境清潔,地勢平坦,有清潔水源的場地,一般采用木桿或綱架結構,上蓋塑料膜,膜上覆蓋草簾。棚寬8m左右,高2m左右,長度不限。棚內設有水源和增溫設備。
2.6 棚內覆土出菇
菌袋進入出菇棚前,應將出菇棚徹底消毒處理,棚內做寬0.8~1.Om,深0.2m,長度不限的出菇畦,畦與畦之間留0.3m的工作道,然后將菌袋搬入出菇棚,去掉棉塞和塑料袋,將脫袋后的菌絲體棒均勻地正立擺放到畦內,菌棒之間留5cm的間隙,然后將林下腐殖土添滿空隙,上面再覆蓋上5cm厚的林下腐殖土,澆一遍透水,棚內溫度控制在13~18℃,如果土層表面變干,就向地表面噴少量的水,使土壤保持濕潤,這樣經過7~10d菇蕾就漏出地面,保持好溫室內溫度(13~18℃),濕度(85%~90%)。當子實體基本長大,基部隆起但不松軟、菌蓋邊緣稍有下內卷、但尚未彈射孢子時,此時大約八成熟,可及時采收。采收后應將菇體上的泥土清理干凈,包裝上市。采收后將出菇料面清理干凈,降低空氣相對濕度、提高棚內溫度、遮光,促使菌絲恢復生長;當料面再現原基后,可重復出菇管理。一般可采收2~3潮菇。
2.7 病蟲害防治
當氣溫高于20℃,且濕度較大時,子實體及料面易受假單孢桿菌、木霉、蚤蠅的侵害。要預防這些病蟲害的發生,應注意菇房及周圍環境的衛生,控制好菇房的溫、濕度和通風量。此外,可用2500倍殺滅菊酯或3000倍溴氰菊酯溶液噴灑地面及墻壁,殺滅蚤蠅,注意噴藥時千萬不能噴到菇體上。
杏鮑菇子實體內含18種氨基酸及部分礦質元素等對人體有益的營養成分,且其呈味物質十分豐富,尤其令人食后不忘的杏仁味,使得消費者對其青瞇有加;加之較高的耐貯、耐運性,使其保鮮性能及貨架壽命大大延長,也是受市場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新世紀開年以來,不斷有商家在尋求該產品,無論鮮品、烘干或粗制品均可,市場前景看好。
1 生物學特性
1.1 營養杏鮑菇分解木質素、纖維素能力較強,需要有較豐富的營養,特別是氮源應充足,菌絲生長才能旺盛,產量較高。
配方:(1)木屑80%米糠15%豆粉2%玉米面2%石膏0.5%石灰0.5%;
(2)木屑80%麩皮15%玉米面4%石膏0.5%石灰0.5%;
(3)木屑36%,玉米芯20%,豆秸20%,麩皮20%,玉米面3%,石膏0.5%,石灰0.5%。
1.2 溫度
溫度是決定杏鮑菇栽培成敗及產量高低的關鍵。菌絲生長最適溫度23~25℃,子實體生長最適溫度為13~18℃,原基形成和子實體生長,溫度低于8℃時,原基難以形成;當溫度升到20℃以上時,原基分化和子實體迅速生長,但品質下降,而小菇蕾停止生長,開始萎縮,原基停止分化。
1.3 濕度
菌絲生長培養料含水量60%~65%為宜,子實體形成階段及生長階段空氣相對濕度要求85%~90%。濕度太低,子實體會萎縮并停止生長,原基干裂不分化;而澆水時要注意不能直接噴在子實體上,否則子實體變黃,影響品質,嚴重時會造成腐爛。
1.4 空氣
菌絲生長階段需氧量相對較大,子實體生長階段需要氧氣相對較少,由于杏鮑菇菌柄商品價值高,氧氣充足菌蓋生長過快,菌柄短;氧氣不足,二氧化碳濃度高菌蓋生長慢,菌柄生長快,所以在子實體生長階段一般不需要通風換氣。
1.5 光照
菌絲生長階段不需要光線,在黑暗環境下會加快菌絲生長,現原基和子實體生長則需要微弱的散射光。
1.6 pH值:杏鮑菇菌絲生長可適應4.5~8的pH值條件,最適pH值為6.5~7.5,出菇階段的最適pH值為5.5~6.5。
2 栽培技術
2.1 栽培季節
杏鮑菇屬低溫型菌種,北方地區可安排在春、秋兩季栽培。
2.2 母種制作
母種培養基可采用普通PDA或PDA綜合培養基,25℃恒溫培養,一般菌絲長滿試管需要10~12d。
2.3 原種及栽培種制作
原種培養基配方可采用普通木屑、麩皮培養基,木屑78%、麩皮20%、石膏1%、糖1%,容器可采用500ml玻璃瓶。經過拌料、裝瓶、滅菌、接菌、23~25℃培養大約經過30~35d菌絲長滿瓶。
2.4 制袋培養:容器采用17cm×33cm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袋,按配方稱取培養料攪拌均勻,加水使培養料含水量在60%左右,然后過篩,以免把塑料袋扎破,影響制種成功率。每袋料干重400g、濕重1000g,松緊適度,常壓滅菌100℃保持8~10h,高壓鍋滅菌121℃保持2.5h。冷卻至30℃以下,在無菌條件下接菌,接種后置23~25℃下遮光培養。一般30~40d可長滿袋。
2.5 出菇棚搭建
出菇棚搭建在環境清潔,地勢平坦,有清潔水源的場地,一般采用木桿或綱架結構,上蓋塑料膜,膜上覆蓋草簾。棚寬8m左右,高2m左右,長度不限。棚內設有水源和增溫設備。
2.6 棚內覆土出菇
菌袋進入出菇棚前,應將出菇棚徹底消毒處理,棚內做寬0.8~1.Om,深0.2m,長度不限的出菇畦,畦與畦之間留0.3m的工作道,然后將菌袋搬入出菇棚,去掉棉塞和塑料袋,將脫袋后的菌絲體棒均勻地正立擺放到畦內,菌棒之間留5cm的間隙,然后將林下腐殖土添滿空隙,上面再覆蓋上5cm厚的林下腐殖土,澆一遍透水,棚內溫度控制在13~18℃,如果土層表面變干,就向地表面噴少量的水,使土壤保持濕潤,這樣經過7~10d菇蕾就漏出地面,保持好溫室內溫度(13~18℃),濕度(85%~90%)。當子實體基本長大,基部隆起但不松軟、菌蓋邊緣稍有下內卷、但尚未彈射孢子時,此時大約八成熟,可及時采收。采收后應將菇體上的泥土清理干凈,包裝上市。采收后將出菇料面清理干凈,降低空氣相對濕度、提高棚內溫度、遮光,促使菌絲恢復生長;當料面再現原基后,可重復出菇管理。一般可采收2~3潮菇。
2.7 病蟲害防治
當氣溫高于20℃,且濕度較大時,子實體及料面易受假單孢桿菌、木霉、蚤蠅的侵害。要預防這些病蟲害的發生,應注意菇房及周圍環境的衛生,控制好菇房的溫、濕度和通風量。此外,可用2500倍殺滅菊酯或3000倍溴氰菊酯溶液噴灑地面及墻壁,殺滅蚤蠅,注意噴藥時千萬不能噴到菇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