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木耳,大家都知道是在木耳椴或培植袋中生長的,可烏伊嶺林業局桔源林場的職工馬云學卻獨辟蹊徑地在“架條”上種出了品質優良的黑木耳,不僅節約了種植成本,而且賣上了好價錢。
記者在馬云學家的后園子里見到了他的實驗成果――一排排整齊的“架條”木耳。馬云學一邊忙著歸攏東西,一邊介紹說,“架條”的學名為榛材,是生長在林間的灌木叢,除了做燒柴外,基本上沒有經濟價值,每年營林作業需要透光撫育時,都要將它割掉。當他看到一些職工的地擺木耳收獲后,將塑料袋遺棄在林中,不但污染了環境,而且給林場的清林工作帶來了不便后,便萌生了用透光撫育清理出來的灌木種植木耳的想法。他先后采用了蒸煮、捆捆等方法進行試驗,但都失敗了。最后,他想起用過去在木耳段上鉆眼下菌的方法進行試驗,終于獲得了成功。
馬云學為記者算了一筆賬,一袋地擺木耳的成本基本在0.4元至0.5元之間,而用“架條”來進行種植,成本僅為0.1元。一根“架條”所結的木耳數量相當于一袋地擺木耳的結耳數量,而一袋地擺木耳所需的菌量用在“架條”上可以種50根左右。顯而易見,用“架條”種木耳要比地擺木耳經濟實惠。而且用“架條”種出的木耳,無論外觀、口感均好于地擺木耳。
記者在馬云學家的后園子里見到了他的實驗成果――一排排整齊的“架條”木耳。馬云學一邊忙著歸攏東西,一邊介紹說,“架條”的學名為榛材,是生長在林間的灌木叢,除了做燒柴外,基本上沒有經濟價值,每年營林作業需要透光撫育時,都要將它割掉。當他看到一些職工的地擺木耳收獲后,將塑料袋遺棄在林中,不但污染了環境,而且給林場的清林工作帶來了不便后,便萌生了用透光撫育清理出來的灌木種植木耳的想法。他先后采用了蒸煮、捆捆等方法進行試驗,但都失敗了。最后,他想起用過去在木耳段上鉆眼下菌的方法進行試驗,終于獲得了成功。
馬云學為記者算了一筆賬,一袋地擺木耳的成本基本在0.4元至0.5元之間,而用“架條”來進行種植,成本僅為0.1元。一根“架條”所結的木耳數量相當于一袋地擺木耳的結耳數量,而一袋地擺木耳所需的菌量用在“架條”上可以種50根左右。顯而易見,用“架條”種木耳要比地擺木耳經濟實惠。而且用“架條”種出的木耳,無論外觀、口感均好于地擺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