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使用技術是我國農藥事業中的一個薄弱環節。藥劑的亂用濫用,不唯浪費,且藥效未必盡如人意,更釀成人畜中毒、藥害、傷及其他有益生物、環境污染、誘發有害生物抗藥性等副作用。另一方面,半個世紀以來,我國廣大農民用戶及有關科技工作者在農藥使用技術上也有很多創新,本文雖難免掛一漏萬,仍試舉幾例說明之。
一、有機農藥內吸作用的發現
我國農業昆蟲學家齊兆生(1911~1999)于1949年在英國卜內門公司進修期間發現殺蟲劑八甲磷(schradan)的根部內吸作用。這是人類首次發現一些有機農藥品種具有內吸作用。
齊先生實驗設計為系列水培蠶豆苗,在莖部與根部完全隔離開以排除觸殺與熏蒸可能的前提下,向培養水中成梯度添加不同劑量的八甲磷藥劑(編者注:八甲磷可與水混溶,且在中性水溶液中很穩定。),在豆苗葉片上接種豆蚜觀察根部內吸毒力。各處理豆蚜死亡率呈明顯梯度的實驗結果令英國同事們大為吃驚。隨后,即為此申請有關的殺蟲劑使用方法專利。
可以說,當今全世界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中具內吸作用藥劑品種利用其內吸作用的形形色色使用技術,均自齊先生該發現為始。
二、六六六粉劑治螟
建國初年,我國農業最重大有害生物即是水稻螟蟲。先用6%六六六可濕性粉劑防治,藥效優良。后來在生產實踐中發現改用6%六六六粉劑防治,藥效與相同制劑劑量的可濕性粉劑相當,且使用方法可簡化為不須任何藥械的毒土和潑澆。這與稻田生態環境、水稻植株形態結構、害蟲習性、藥物理化性狀等均有關系。可以認為,不潤濕的粉劑及其親脂性的六六六有效成分往往附聚在稻莖與水面交界之處;稻莖基部葉鞘粗糙表面及其縱狀溝紋和葉鞘與莖稈之間縫隙部位通過毛細現象及水分蒸發,使六六六有效成分不斷隨之在稻莖基部葉鞘內外富集,何況六六六還具有部分內吸作用;初孵蟻螟從稻葉上卵塊中孵出后,須吐絲垂落水面,游攀到水稻莖基,再爬找莖基葉鞘適當位置鉆蛀進入莖稈危害。蟻螟在水面上、葉鞘表面及鉆蛀過程中,都可能接觸到六六六而被毒殺。
1960年代中期研發的乙六粉(1%對硫磷3%六六六混合粉劑)和甲六粉(1.5%甲基對硫磷3%六六六混合粉劑)很快取代6%六六六粉劑用來防治稻螟,并沿襲后者經驗,制為粉劑。1965年在湘潭地區由黃瑞綸(1901~1975)、王君奎主持,組織農民徒手撒施乙六粉毒土防治水稻螟蟲進行大面積示范試驗,施藥過程中由衛生部門采集男女施藥者耳垂血測定膽堿酯酶抑制程度,從而直接證明如此操作對施藥人員并無急性中毒之虞。故乙六粉、甲六粉治螟施藥方法亦為無須藥械的毒土或潑澆。
眾所周知,可濕性粉劑加工須添加相對較貴的潤濕劑,細度要求高,貯存條件嚴格,如噴霧施藥還要藥械與更多人工,比粉劑大為增加制劑與使用成本。我國從1950年代直至1980年代初,三十年間用于治螟的六六六粉劑、乙六粉、甲六粉制劑總量累計可達千萬噸,依據科學實驗與生產實踐,以粉劑代替可濕性粉劑所節省的潤濕劑及制劑加工等費用,在當時也有若干億元,而且基本上都轉化為稻農因節省農本所增加的收入。
三、柞蠶飾腹寄蠅的化學防治
1960年前后,柞蠶因飾腹寄蠅危害導致減產是東北亞幾國的普遍問題,災情嚴重地區甚至絕收。雌寄蠅將卵產于正常取食的柞蠶頭部近前的葉面上,柞蠶將寄蠅卵吞食后,后者在其消化道內孵化為蠅蛆,鉆透消化道壁,在蠶體內寄生成長,待柞蠶幼蟲老熟時,同期老熟的寄蠅幼蟲從蠶體內破皮脫蛆,使柞蠶不能結繭而死亡。柞蠶系室外放養,寄蠅幼蟲與柞蠶又“混為一體”,防治難度很大。
黃瑞綸先生為此提出利用選擇性殺蟲劑進行化學防治的學術觀點。具體內容為選用對雙翅目昆蟲毒力相對較高,而對鱗翅目昆蟲相對安全的藥劑,在一定施藥方式、一定施藥劑量條件下,有意識地讓柞蠶將藥劑攝入體內,使有效成分在其體內達到的濃度對較高齡的柞蠶幼蟲無害,卻足以毒殺初孵或較低齡的寄蠅蛆。黃先生組織力量,除選擇市售殺蟲劑品種外,再針對性合成殺蟲劑樣品,并在柞蠶區進行使用技術研究和化學防治試驗示范。僅兩年時間,即獲得成功,用于生產實踐。開始用“滅蠶蠅1號”,采取噴葉添食施藥方式,相當于利用昆蟲消化道對藥劑的內吸作用;后來用“滅蠶蠅3號”,在柞蠶“剪移”時采取藥液浸蠶體施藥方式,相當于利于昆蟲表皮對藥劑的內吸作用。后者藥效穩定在95%以上。
這項成果的實用化,使我國柞蠶生產很快恢復并達到最高水平。“滅蠶蠅”的使用技術只針對已寄生到柞蠶體內的寄蠅蛆,而對環境中的寄蠅成蟲安全,不妨礙后者對林業上天幕毛蟲、舞毒蛾等害蟲的控制,真正作到對該物種抑其弊、揚其利。柞蠶寄蠅化學防治的成功經驗已推廣到蠶桑區防治家蠶寄蠅,也取得很好效果。利用對不同昆蟲具有選擇性的殺蟲劑防治益蟲的內寄生性天敵,是例為國內外首創。
“滅蠶蠅”原為保密成果,后逐漸解密,“1號”即樂果,“3號”為蠅毒磷(coumaphos)。
四、殺蟲顆粒劑灌心葉防治玉米螟
該項使用技術由邱式邦、周大榮等研究完成。
玉米螟產卵在玉米葉片上,打苞抽雄前,初齡幼蟲絕大部分集中在玉米心葉中葉片縫隙內。玉米抽雄后,一部分玉米螟先藏在葉鞘內,再經過葉鞘鉆蛀到莖稈里繼續為害。玉米螟這一為害習性,決定其集中于玉米心葉期間為化學防治最佳時機和最佳施藥部位。
化學防治玉米螟,若莖葉普遍噴霧,大部分藥劑未擊中要害。若用藥液灌心葉,待藥液干涸后,僅在藥液接觸部位的心葉內側形成藥膜,隨著心葉的生長及向外伸出,新抽出的心葉底部內側完全沒有藥劑,不能控制此時侵入的玉米螟幼蟲。而用具一定持效期、有緩釋作用的殺蟲顆粒劑施入到玉米心葉期的喇叭口內時,粒劑可隨著玉米的生長不斷向底部滾落,不但粒劑總在玉米螟幼蟲此時生活位置附近,而且粒劑滾落過程中可在施藥后的心葉整個內側留下一層藥膜。玉米抽雄后,原在心葉內的粒劑大部分滯留在葉鞘內,可以殺傷在葉鞘里為害或通過葉鞘向莖稈鉆蛀的玉米螟幼蟲。當然,這樣使用的粒劑不能遇水崩解,粒劑不能太輕或粒徑太小,以免粘附在葉片上不向下滾落。
粒劑灌心葉防治玉米螟的施藥適期應為心葉末期。春玉米上第1代玉米螟產卵高峰在心葉中期,產卵末期延續到心葉末期,前后可長達一個月,其間不斷有幼蟲侵入心葉為害。過早施藥,難以殺死晚發生的幼蟲;心葉末期施藥,才能消滅前后在心葉叢里集中為害的幼蟲。另一方面,早期發生的螟蟲成活率低,后期發生的成活率高、危害性大,防治的重點應放在后期。夏玉米通常有兩代玉米螟,2、3代卵交叉重疊,心葉末期處于2代螟卵盛末期和3代螟卵始盛期,此時施用持效期較長的粒劑,即重點防治2代,兼治3代,包括兼治心葉末期以后才孵化的幼蟲,起到保穗的作用。如果錯過心葉末期再施藥,不僅因植株高大難以操作,且玉米開始打苞,粒劑無法撒入雄穗苞,心葉叢里的幼蟲有些會鉆入雄穗苞內為害,防治效果不佳。故無論是春玉米,還是夏玉米,只有在心葉末期防治,藥效才顯著,玉米產量也最高。
該項施藥技術藥效好、藥劑省、操作簡易,對環境幾乎沒有污染。幾十年來,所用有效成分前后有滴滴涕、對硫磷、甲萘威、甲基異柳磷、辛硫磷等多個品種。
五、馬拉硫磷油劑防治松毛蟲
1970年代初,北京郊區松毛蟲大發生。程春河、俞詩清等對其化學防治進行了研究。有效成分選擇價格便宜、毒性較低的馬拉硫磷,劑型選擇油劑,藥械選擇當時剛引入國內的額娃式手持電動離心彌霧器。松毛蟲對馬拉硫磷敏感,馬拉硫磷易于配制油劑,油劑須彌霧械具施用,彌霧須用低毒制劑,山區林木化學防治有害生物以非水的使用形式為佳,油霧既利于在林木株冠層滲透,又利于擊中特定生物靶標。這幾項選擇及其相互配合很有科學依據。
先從防治現場采集松毛蟲,進行室內毒力測定,求出馬拉硫磷有效成分對平均體重松毛蟲個體的致死中量,再據以調節油劑中有效成分含量、油劑理化性狀、彌霧器轉盤轉速等因素,最終達到施藥時每個平均大小的霧滴中有效成分的劑量,恰好是馬拉硫磷對平均體重松毛蟲個體的致死中量。鑒于松毛蟲體表多長長的剛毛,剛毛頂端因靜電效應很易于捕獲運動中的霧滴,導致藥霧易于擊中蟲體靶標。那么,若平均每頭松毛蟲捕獲一個霧滴,害蟲種群即約半數死亡;若平均每頭松毛蟲捕獲兩個甚至兩個以上霧滴,則害蟲種群幾乎遭到全殲。當然,有相當部分霧滴被松針尖端捕獲,并不浪費,也屬擊中施藥靶標之列,這部分藥劑在持效期之內,還可以起到對害蟲觸殺與胃毒的效果。故這項技術在生產實踐中藥效很高,施藥工效相當高,而用藥成本相對較低。
筆者在1980年代初訪問德國赫司特公司期間,有一次該公司幾位專家詳細介紹在非洲用硫丹油劑飛機噴霧滅蝗,選用適宜的溶劑、助劑和藥械,調節到每個藥液霧滴所含有效成分劑量,相當于所要防治的蝗群中平均每頭蝗蟲的致死中量。德國朋友不無調侃地問我們中國在農藥使用技術上有沒有這么高的水平?筆者當即指出,早在十年前北京用馬拉硫磷油劑防治松毛蟲,就是如此這般??梢哉f,當時舉座皆驚!
我國農藥使用技術方面的創新還有很多,如在開拓防治對象方面,我國首創三唑酮防治水稻紋枯病等生育后期的多種病害,甲霜靈防治谷子白發病,仲丁靈防治大豆菟絲子等。
僅從以上詳述的幾個實例即能充分說明,提高農藥使用技術水平大有文章可作,這方面的創新與農藥品種的創新同樣重要。武器當然要追求精良,有武器不會用或者用不好,只會事倍功半。高水平的農藥使用技術,意味著藥效高、藥劑省、副作用小,也就是使用盡量少的藥劑,以盡量低的用藥成本及盡量小的副作用代價,取得盡量高的效益。這要建立在對農藥、劑型、藥械、有害生物、農作物、農田生態環境各相關因素及毒理學、生物測定、藥效試驗等深入和高水平研究基礎之上。另外,我國幅員遼闊,各個農業區的農作物相、農業有害生物相、農田生態環境、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及農民的素質都有其自身特點,各地的農藥使用技術往往要有所差異。
農藥使用技術研究不只是植??蒲信c推廣部門的事,農藥品種研發和生產單位也應予以重視,或者加強自身這方面的實力,或者為此協作或資助植保單位,這部分成本完全可以納入農藥商品之中。實際上,對一個農藥品種的使用技術有所改進、有所提高,必然有利于該品種市場開拓。作為一般農藥用戶,應該努力學習農藥基礎知識和種植業及其有害生物基本知識,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才能在農藥使用過程中不斷提高科技水平,不斷取得進步與創新
一、有機農藥內吸作用的發現
我國農業昆蟲學家齊兆生(1911~1999)于1949年在英國卜內門公司進修期間發現殺蟲劑八甲磷(schradan)的根部內吸作用。這是人類首次發現一些有機農藥品種具有內吸作用。
齊先生實驗設計為系列水培蠶豆苗,在莖部與根部完全隔離開以排除觸殺與熏蒸可能的前提下,向培養水中成梯度添加不同劑量的八甲磷藥劑(編者注:八甲磷可與水混溶,且在中性水溶液中很穩定。),在豆苗葉片上接種豆蚜觀察根部內吸毒力。各處理豆蚜死亡率呈明顯梯度的實驗結果令英國同事們大為吃驚。隨后,即為此申請有關的殺蟲劑使用方法專利。
可以說,當今全世界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中具內吸作用藥劑品種利用其內吸作用的形形色色使用技術,均自齊先生該發現為始。
二、六六六粉劑治螟
建國初年,我國農業最重大有害生物即是水稻螟蟲。先用6%六六六可濕性粉劑防治,藥效優良。后來在生產實踐中發現改用6%六六六粉劑防治,藥效與相同制劑劑量的可濕性粉劑相當,且使用方法可簡化為不須任何藥械的毒土和潑澆。這與稻田生態環境、水稻植株形態結構、害蟲習性、藥物理化性狀等均有關系。可以認為,不潤濕的粉劑及其親脂性的六六六有效成分往往附聚在稻莖與水面交界之處;稻莖基部葉鞘粗糙表面及其縱狀溝紋和葉鞘與莖稈之間縫隙部位通過毛細現象及水分蒸發,使六六六有效成分不斷隨之在稻莖基部葉鞘內外富集,何況六六六還具有部分內吸作用;初孵蟻螟從稻葉上卵塊中孵出后,須吐絲垂落水面,游攀到水稻莖基,再爬找莖基葉鞘適當位置鉆蛀進入莖稈危害。蟻螟在水面上、葉鞘表面及鉆蛀過程中,都可能接觸到六六六而被毒殺。
1960年代中期研發的乙六粉(1%對硫磷3%六六六混合粉劑)和甲六粉(1.5%甲基對硫磷3%六六六混合粉劑)很快取代6%六六六粉劑用來防治稻螟,并沿襲后者經驗,制為粉劑。1965年在湘潭地區由黃瑞綸(1901~1975)、王君奎主持,組織農民徒手撒施乙六粉毒土防治水稻螟蟲進行大面積示范試驗,施藥過程中由衛生部門采集男女施藥者耳垂血測定膽堿酯酶抑制程度,從而直接證明如此操作對施藥人員并無急性中毒之虞。故乙六粉、甲六粉治螟施藥方法亦為無須藥械的毒土或潑澆。
眾所周知,可濕性粉劑加工須添加相對較貴的潤濕劑,細度要求高,貯存條件嚴格,如噴霧施藥還要藥械與更多人工,比粉劑大為增加制劑與使用成本。我國從1950年代直至1980年代初,三十年間用于治螟的六六六粉劑、乙六粉、甲六粉制劑總量累計可達千萬噸,依據科學實驗與生產實踐,以粉劑代替可濕性粉劑所節省的潤濕劑及制劑加工等費用,在當時也有若干億元,而且基本上都轉化為稻農因節省農本所增加的收入。
三、柞蠶飾腹寄蠅的化學防治
1960年前后,柞蠶因飾腹寄蠅危害導致減產是東北亞幾國的普遍問題,災情嚴重地區甚至絕收。雌寄蠅將卵產于正常取食的柞蠶頭部近前的葉面上,柞蠶將寄蠅卵吞食后,后者在其消化道內孵化為蠅蛆,鉆透消化道壁,在蠶體內寄生成長,待柞蠶幼蟲老熟時,同期老熟的寄蠅幼蟲從蠶體內破皮脫蛆,使柞蠶不能結繭而死亡。柞蠶系室外放養,寄蠅幼蟲與柞蠶又“混為一體”,防治難度很大。
黃瑞綸先生為此提出利用選擇性殺蟲劑進行化學防治的學術觀點。具體內容為選用對雙翅目昆蟲毒力相對較高,而對鱗翅目昆蟲相對安全的藥劑,在一定施藥方式、一定施藥劑量條件下,有意識地讓柞蠶將藥劑攝入體內,使有效成分在其體內達到的濃度對較高齡的柞蠶幼蟲無害,卻足以毒殺初孵或較低齡的寄蠅蛆。黃先生組織力量,除選擇市售殺蟲劑品種外,再針對性合成殺蟲劑樣品,并在柞蠶區進行使用技術研究和化學防治試驗示范。僅兩年時間,即獲得成功,用于生產實踐。開始用“滅蠶蠅1號”,采取噴葉添食施藥方式,相當于利用昆蟲消化道對藥劑的內吸作用;后來用“滅蠶蠅3號”,在柞蠶“剪移”時采取藥液浸蠶體施藥方式,相當于利于昆蟲表皮對藥劑的內吸作用。后者藥效穩定在95%以上。
這項成果的實用化,使我國柞蠶生產很快恢復并達到最高水平。“滅蠶蠅”的使用技術只針對已寄生到柞蠶體內的寄蠅蛆,而對環境中的寄蠅成蟲安全,不妨礙后者對林業上天幕毛蟲、舞毒蛾等害蟲的控制,真正作到對該物種抑其弊、揚其利。柞蠶寄蠅化學防治的成功經驗已推廣到蠶桑區防治家蠶寄蠅,也取得很好效果。利用對不同昆蟲具有選擇性的殺蟲劑防治益蟲的內寄生性天敵,是例為國內外首創。
“滅蠶蠅”原為保密成果,后逐漸解密,“1號”即樂果,“3號”為蠅毒磷(coumaphos)。
四、殺蟲顆粒劑灌心葉防治玉米螟
該項使用技術由邱式邦、周大榮等研究完成。
玉米螟產卵在玉米葉片上,打苞抽雄前,初齡幼蟲絕大部分集中在玉米心葉中葉片縫隙內。玉米抽雄后,一部分玉米螟先藏在葉鞘內,再經過葉鞘鉆蛀到莖稈里繼續為害。玉米螟這一為害習性,決定其集中于玉米心葉期間為化學防治最佳時機和最佳施藥部位。
化學防治玉米螟,若莖葉普遍噴霧,大部分藥劑未擊中要害。若用藥液灌心葉,待藥液干涸后,僅在藥液接觸部位的心葉內側形成藥膜,隨著心葉的生長及向外伸出,新抽出的心葉底部內側完全沒有藥劑,不能控制此時侵入的玉米螟幼蟲。而用具一定持效期、有緩釋作用的殺蟲顆粒劑施入到玉米心葉期的喇叭口內時,粒劑可隨著玉米的生長不斷向底部滾落,不但粒劑總在玉米螟幼蟲此時生活位置附近,而且粒劑滾落過程中可在施藥后的心葉整個內側留下一層藥膜。玉米抽雄后,原在心葉內的粒劑大部分滯留在葉鞘內,可以殺傷在葉鞘里為害或通過葉鞘向莖稈鉆蛀的玉米螟幼蟲。當然,這樣使用的粒劑不能遇水崩解,粒劑不能太輕或粒徑太小,以免粘附在葉片上不向下滾落。
粒劑灌心葉防治玉米螟的施藥適期應為心葉末期。春玉米上第1代玉米螟產卵高峰在心葉中期,產卵末期延續到心葉末期,前后可長達一個月,其間不斷有幼蟲侵入心葉為害。過早施藥,難以殺死晚發生的幼蟲;心葉末期施藥,才能消滅前后在心葉叢里集中為害的幼蟲。另一方面,早期發生的螟蟲成活率低,后期發生的成活率高、危害性大,防治的重點應放在后期。夏玉米通常有兩代玉米螟,2、3代卵交叉重疊,心葉末期處于2代螟卵盛末期和3代螟卵始盛期,此時施用持效期較長的粒劑,即重點防治2代,兼治3代,包括兼治心葉末期以后才孵化的幼蟲,起到保穗的作用。如果錯過心葉末期再施藥,不僅因植株高大難以操作,且玉米開始打苞,粒劑無法撒入雄穗苞,心葉叢里的幼蟲有些會鉆入雄穗苞內為害,防治效果不佳。故無論是春玉米,還是夏玉米,只有在心葉末期防治,藥效才顯著,玉米產量也最高。
該項施藥技術藥效好、藥劑省、操作簡易,對環境幾乎沒有污染。幾十年來,所用有效成分前后有滴滴涕、對硫磷、甲萘威、甲基異柳磷、辛硫磷等多個品種。
五、馬拉硫磷油劑防治松毛蟲
1970年代初,北京郊區松毛蟲大發生。程春河、俞詩清等對其化學防治進行了研究。有效成分選擇價格便宜、毒性較低的馬拉硫磷,劑型選擇油劑,藥械選擇當時剛引入國內的額娃式手持電動離心彌霧器。松毛蟲對馬拉硫磷敏感,馬拉硫磷易于配制油劑,油劑須彌霧械具施用,彌霧須用低毒制劑,山區林木化學防治有害生物以非水的使用形式為佳,油霧既利于在林木株冠層滲透,又利于擊中特定生物靶標。這幾項選擇及其相互配合很有科學依據。
先從防治現場采集松毛蟲,進行室內毒力測定,求出馬拉硫磷有效成分對平均體重松毛蟲個體的致死中量,再據以調節油劑中有效成分含量、油劑理化性狀、彌霧器轉盤轉速等因素,最終達到施藥時每個平均大小的霧滴中有效成分的劑量,恰好是馬拉硫磷對平均體重松毛蟲個體的致死中量。鑒于松毛蟲體表多長長的剛毛,剛毛頂端因靜電效應很易于捕獲運動中的霧滴,導致藥霧易于擊中蟲體靶標。那么,若平均每頭松毛蟲捕獲一個霧滴,害蟲種群即約半數死亡;若平均每頭松毛蟲捕獲兩個甚至兩個以上霧滴,則害蟲種群幾乎遭到全殲。當然,有相當部分霧滴被松針尖端捕獲,并不浪費,也屬擊中施藥靶標之列,這部分藥劑在持效期之內,還可以起到對害蟲觸殺與胃毒的效果。故這項技術在生產實踐中藥效很高,施藥工效相當高,而用藥成本相對較低。
筆者在1980年代初訪問德國赫司特公司期間,有一次該公司幾位專家詳細介紹在非洲用硫丹油劑飛機噴霧滅蝗,選用適宜的溶劑、助劑和藥械,調節到每個藥液霧滴所含有效成分劑量,相當于所要防治的蝗群中平均每頭蝗蟲的致死中量。德國朋友不無調侃地問我們中國在農藥使用技術上有沒有這么高的水平?筆者當即指出,早在十年前北京用馬拉硫磷油劑防治松毛蟲,就是如此這般??梢哉f,當時舉座皆驚!
我國農藥使用技術方面的創新還有很多,如在開拓防治對象方面,我國首創三唑酮防治水稻紋枯病等生育后期的多種病害,甲霜靈防治谷子白發病,仲丁靈防治大豆菟絲子等。
僅從以上詳述的幾個實例即能充分說明,提高農藥使用技術水平大有文章可作,這方面的創新與農藥品種的創新同樣重要。武器當然要追求精良,有武器不會用或者用不好,只會事倍功半。高水平的農藥使用技術,意味著藥效高、藥劑省、副作用小,也就是使用盡量少的藥劑,以盡量低的用藥成本及盡量小的副作用代價,取得盡量高的效益。這要建立在對農藥、劑型、藥械、有害生物、農作物、農田生態環境各相關因素及毒理學、生物測定、藥效試驗等深入和高水平研究基礎之上。另外,我國幅員遼闊,各個農業區的農作物相、農業有害生物相、農田生態環境、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及農民的素質都有其自身特點,各地的農藥使用技術往往要有所差異。
農藥使用技術研究不只是植??蒲信c推廣部門的事,農藥品種研發和生產單位也應予以重視,或者加強自身這方面的實力,或者為此協作或資助植保單位,這部分成本完全可以納入農藥商品之中。實際上,對一個農藥品種的使用技術有所改進、有所提高,必然有利于該品種市場開拓。作為一般農藥用戶,應該努力學習農藥基礎知識和種植業及其有害生物基本知識,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才能在農藥使用過程中不斷提高科技水平,不斷取得進步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