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井茶是我國的傳統名茶。產區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和成熟的栽培管理技術,保證了龍井茶的優質高產高效。
一、生態環境
龍井茶區主要分布在浙江杭州西子湖西南側的獅子峰、龍井、靈隱、五云山、虎跑、梅家塢一帶。茶區位巒五翠,林木參天,云霧繞繞,四季分明.年平均溫度在16℃左右,年降雨量達l600mm,氣候濕潤,日照適宜。茶區土壤為丘陵砂巖強被積母質發育的黃紅壤,其主要上種為黃泥砂土,質地疏松,多為微酸性的砂質壤上,主體土層厚度中等,下接半風化的母質層,土壤通透性較好,施肥效應顯著。土壤有機質層深厚,養分充足,排水良好,茶樹生長持續平穩。特別是茶區四周植被豐富,具有優越的生態環境和地勢條件。如杭州西湖龍井村茶園,北面天竺諸峰環峙
成為防御寒潮侵襲的屏障,西面是著名的九溪十八洞,溪谷造西,潮濕和煦的南風回旋其間,漫射光豐富。這些得天獨厚的地勢一植被一氣候要素,為龍井茶優良品質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二、主要的栽培管理技術
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龍井茶區廣大茶農根據龍井茶樹品種的生長特性和當地的地理生態條件,積累了適用于本地的種茶經驗,并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的持續發展,逐漸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茶園栽培管理技術。
1.茶樹種植
選擇的園地要規劃設計,坡度15°以上的要修成水平梯級國地,15°以下的要劃等高線,經初墾、復墾和施好基肥后即可劃行種植。
(l)種植方式和密度
龍井茶區傳統的種植方式多采用種子叢式穴播或青苗叢栽,60年代后開始推廣密植條栽,80年代試種了部分密植速生茶園,則年代發展的新茶園多采用合理密植的單條或雙條種植方式、單行條裁的規格為:行距130-150cm,叢距33cm,每叢3株,每畝種植4000株左右;雙行條栽的規格為:大行距150cm,小行距40cm,叢距33cm,每叢2-3株,每畝種植6000-8000株。
(2)苗木質量規格
現在,龍井茶品種都采用無性繁殖,出圃的茶苗,要求苗高在25c。以上,主莖粗在3mm左右,生長健壯,根系正常,無檢疫性病蟲害。
(3)茶苗移栽時期和技術
晚秋(秋分至霜降)或早春(雨水至驚蟄)是移栽茶苗的適期。在用情好的年份,晚秋移栽的茶苗,秋冬季先發根.開春后早發芽,要比早春移栽的茶苗早成園。移栽茶苗要十分注重種植質量,起苗時要少傷根,出四茶苗要及時種植,定植時將根系舒展平鋪在種植溝底部,覆疏松細主人成,踏實,再覆土至“泥門”上,壓實,澆透定根水。對粗壯且多數高于30cm的苗苗,定植后應及時定剪,剪口高度15-20cm。
茶苗移栽后還要做好抗旱、防凍等保苗措施,主要有土壤鋪草,適施薄肥,及時治蟲除草,缺株補植等工作,保證新種茶園壯苗、全苗。
2.茶樹修剪
(l)定型修剪
對移栽后的幼齡茶樹,要及時定型修剪,當苗高達30cm以上時,應在離地15cm處定剪;第2年春茶前,在上決定剪的剪口上提高15cm,進行第2次定型修剪;第3次定型修剪可在次年春茶來橫高檔獲后進行,其高度在第2次剪口上提高15-20cm,當年夏秋茶采取打項養蓬,后期留葉采。以后兩年均可采取春茶前多來高檔茶,后或適應修剪的方法,當年新消以養為主,來密結合,當樹高達70cm左右,樹幅達85cm以上才可逐步投入正常采摘。
(2)輕修剪
龍井茶群體種在本地具有生長力強、分校多、發芽密的特性,傳統的栽培管理沒有修剪的習慣,而是采用打頂養益、以來代剪、來密結合的方法培養采摘面。隨著技術進步與生產的發展,根據生產茶園來搞批次多的特點,對生產茶園常采用輕修剪措施,目的是刺激獲芽萌發、平整樹冠、控制樹高、便于采摘。每年或隔年進行1次,一般在春茶來后進行,剪去冠面3-scm的新消,陽坡茶園可在秋茶結束后進行,有利春茶早發和增加名優茶產量,這比傳統方法要優越得多。
3.茶園改造
(l)砌坎保土,深耕改立
現有茶園多分布在山坡上,對梯坎倒塌的老式茶園,逐年進行修整、改造,改坡地為梯地,改泥坎為石坎,改叢栽為條栽,在茶園四周與路邊建立排蓄水系統。同時挑培客土,深耕改土,增施有機肥,改良土壤。這些措施能大大提高坡地茶園的保水、保土、保肥能力,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促進茶樹根系伸展,增強生長力。
(2)改造樹冠,更新復壯
龍井茶區的茶園多數是1949年前和六七十年代種植的老茶園,經長年采摘,樹勢漸趨衰弱,樹冠急待逐年更新改造或換種改植。根據當地的經驗,對樹冠更新改造應固樹制宜,修剪改造直在春茶結束后進行,主要有4種方法:
①深修剪:茶樹經多年來摘,茶葉產量、品質逐漸下降。對此直采用深修剪,剪除冠面下“雞爪技”層,修剪深度為15-20cm。經深修剪的茶樹,對當年夏秋茶新檔日葉來,以養樹為主,恢復樹勢,重新培養采摘面。
②重修剪:重修剪的對象是樹勢呈半衰老和未老先衰、產量品質明顯減退的茶樹。一般茶樹在離地敘Cm左右高度修剪,部分低矮茶樹以糾去原樹高的一半為宜,呈水平形修剪。對于肥培管理水平高的茶園,當年夏秋茶合理打頂養蓬,及時留葉來,年底即可復壯樹勢。
③抽刈:又稱局部臺刈。對衰老茶樹,根據技干衰老程度,剪去茶返中病蟲校和嚴重衰老校于,留下新發出的“地遵技”和粗壯的骨干校加以培育,繼續 維持茶樹生產力,這是茶區的傳統經驗。以后采用抽刈和重修剪相結合方法進行,這對改造半衰老茶樹,復壯樹勢的效果更快更好。
④臺刈:對生產力已明顯衰退、茶樹十分衰老的茶園,采用臺州措施,當地茶農稱為“砍蓬”。茶樹臺刈高度,一般在離地5cm左右。當地茶農用的臺刈工具多為鋒利的砍柴鉤刀,現也有用臺刈剪成臺刈機,但剪口均要求光滑。茶叢刈去校于后,要及時清理樹樁,扒開四周泥土,通過曝曬或用火燒,進行消毒滅蟲,有利于健壯新梢,并開溝增施有機肥,促進茶樹生長。當年前發新技,通過兩次定型剪或不斷打預留葉來等養蓬措施,重新復壯樹勢,培養豐產型樹冠。
茶樹修剪改造,必須有其他技術措施相配合,效果才會顯著,如加強肥水管理,實行因樹制宜地剪來結合,合理采摘,培養新的樹冠,及時防治茶樹病蟲害等。
4.土壤管理
龍井茶區群眾根據茶樹的生長特性,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對茶園土壤管理積累了一套“三講四削”的寶貴技術經驗。“三耕”就是春耕、伏耕、秋耕。春耕宜淺,目的是松土與切斷草根,在“立夏”至“小滿”期間進行;伏耕在“大暑”至“立秋”期間進行,比春耕深,主要是疏松土壤,切斷土壤毛細管, 減少下層水分蒸發,增加雨水滲入量;秋耕在“寒露”至“霜降”期間進行,要求深度達到20-25cm,即把底土捆起,翻轉打碎,表土埋入底層,耙平,既可熟化土壤、深理雜草與蟲蛹,又可提高土壤肥力。“四削”就是削春草、梅草、伏草和秋草。主要能解決雜草與茶樹爭水爭肥的矛盾,并變雜草為肥料。“四削”一般掌握在與“三耕”時間交錯進行,質量要求嚴格,除春草外,均要先削單后掘地,即先把雜草削除歸堆行間,等曬干后埋入土中,做到“叢內清,四邊光”。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生產的發展,龍井茶區的“三耕四削”這一傳統的土壤管理技術也有了新的發展。到80年代后期已改為“少耕藥除”,即每年主要在晚秋深耕1次,春耕以鋤草代替,其他3次削草基本用除草劑替代。這樣既保證茶園管理質量,又省工,并能降低成本。
龍井茶區部分坡地茶園的土壤管理,結合耕鋤,還采用了茶園鋪草措施,即利用作物秸稈、山草等有機物料鋪入茶行土表,這不僅可以起到水土保持、穩定土溫的作用,又可提高土壤生物活性,增加土壤有機質,這是一條簡單易行、效果良好的茶園土壤管理措施。
5.茶園平衡施肥
50年代初期,沒有化肥,龍井茶區茶園均施用農家土雜肥和茶餅。60年代開始施用少量化肥。以后逐年增多,并根據茶樹生長季節特點和需肥特性,采取重施有機肥和配施氮、磷、鉀等化肥相結合的方法,以滿足茶樹對養分的需求,形成“施足基肥,多次追肥”的茶園平衡施肥經驗。
基肥在“立冬”前施,一般都用茶餅或農家肥,特別重視施用茶餅,每畝開溝施200-300kg。近年茶餅供應不足,部分茶園用三元復混肥,如“中茶1號”專用肥作基肥,每畝施75kg左右。追肥每年施3次:第1次在“驚蟄”前后施,稱催芽肥;第2次在“立夏”后施,稱接力肥;第3次在“小暑”前施,稱脫力肥。追肥均用速效氮肥,如每次每畝用尿素30-40kg或用硫酸銨60-80kg。同時在采茶季節還多次用濃度為0.5%的尿素或0.3%的硫酸銨溶液噴施葉面,多數采取采1批鮮葉噴施1次,可以增產和提高茶葉品質。龍井茶區群眾還有“看樹、看土、看天”巧施肥的經驗。例如,看茶樹的生長情況和土壤肥瘦及吸肥能力來決定施肥量和次數,遇雨天不施肥,在雨前雨后巧施肥,干旱天氣接水施薄肥。實踐證明這樣才是經濟、有效的施肥方法。
6.塑料大棚茶園栽培技術
近年,龍井茶區為適應名優茶發展需要,在部分茶園搭蓋塑料大棚,利用它具有明顯的增溫增濕效果,促進春茶早發,增加名優茶產量產值。據試驗,冬季和早春搭蓋塑料棚的茶園與不搭棚的對照茶園相比,最高氣溫提高7-12℃,最低氣溫提高2-4℃,有效積溫增加30℃,空氣相對濕度提高8%-12%。一般年份可提早10-20天開采。塑料大棚茶園能避免冬季霜凍危害,特別是春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