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食用菌一棚多菌周年生產技術

   日期:2015-09-08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70    
    我縣2001年開始在全縣大規模推廣白靈菇生產技術。白靈菇屬于中低溫型,食用菌,在5~20℃范圍內出菇,白靈菇出菇前期必須有一低溫刺激過程,這就決定了在我縣白靈菇出菇期為11月下旬~翌年3月下旬,造成夏季前后的4~11月份菇棚處于閑置階段,白靈菇的生物轉化率也偏低。 

    從2002年開始,我縣著手進行白靈菇菌糠一次利用的試驗研究,2002~2003年我縣推廣了利用白靈菇菌糠生料畦栽雞腿菇栽培技術。該技術生產成本相對低,但存在菌種用量大,栽培過程污染嚴重,生物轉化率低等問題。為了克服白靈菇菌糠生料畦栽雞腿菇技術存在的弊端,從2004年開始,我縣開始進行了白靈菇菌糠熟料覆土栽培雞腿菇技術開發與推廣,并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在我縣推廣每個菇棚輪作栽培白靈菇一雞腿菇,用栽培過白靈的菌糠栽培雞腿菇,改變了一個菇棚一年只進行一季生產,原料大部分僅使用一次的現狀,并且滿足了夏季前后(4~11月份)食用菌鮮品的市場供應。 

    1.栽培時間安排 

    白靈菇在我縣8月底制袋,進行發菌管理,10月份白靈菇菌袋入棚,11月份至翌年3月下旬進行出菇管理;4~10月份利用白靈菇菌糠進行雞腿菇栽培。 

    2.栽培技術 

    2.1白靈菇栽培技術 

    白靈菇最佳母種培養基配方 棉籽皮100克、麥麩40克、馬鈴薯(去皮)100克、葡萄糖20克、瓊脂20克、蛋白胨3克、磷酸二氫鉀1.5克、硫酸鎂0.5克、20毫克維生素B1、水1000毫升,pH值自然。原種和栽培種均采用麥粒培養基,配方為:麥粒99%、石膏1%,pH值自然。菌種的制作方法為常規制種工藝。 

    栽培袋的制作 栽培袋培養料配方:棉籽皮100千克、麥麩10千克、玉米面5千克、生石灰2千克、石膏1千克、菇壯素10毫升,含水量65%。培養料要經過堆積發酵處理,采用16厘米×33厘米×0.05毫米的高壓聚乙烯塑料袋,每袋干料重0.45千克,經過常壓滅菌(或高壓滅菌)后冷卻接種。 

    發菌管理 接種后的料袋置于溫度22~25℃培養,空氣相對濕度70%以下,黑暗或弱光培養30天左右,菌絲即可長滿全袋,發菌時期結束。 

    后熟培養 白靈菇菌絲長滿袋后不能立即出菇,此時菌袋松軟,菌絲稀疏。必須在溫度22~25℃、濕度70%~75%的環境下再培養30~40天,菌絲濃白、菌袋堅實,從而貯藏足夠養分達到生理成熟,這個過程即為菌絲后熟。菌絲只有成熟后,才能正常出菇。后熟培養期間,注意培養基含水量,保持水分,不要打開袋口,后期培養有一定光照刺激,菌絲開始扭結。 

    白靈菇錯季節栽培 通過我們的試驗, 白靈菇在冷庫內貯存,以-5~5℃為宜,比正常情況下可提早出菇35天。 

    白靈菇出菇方式 以兩端解口直接出菇方式為佳,考慮到白靈菇菌糠的二次利用,不適宜地埋覆土及泥墻式出菇。 

    2.2白靈菇菌糠生產雞腿菇技術 

    栽培品種 常用品種有特白2004、特白978、特白33等。 

    養料的配制 常用生產配方:白靈菇菌糠90%、麥麩5%、石灰3%、石膏2%。白靈菇菌糠脫袋粉碎曬干,各原料混合均勻,含水量60%~65%,不必經過堆積發酵便可裝袋。 

    裝袋接種 選用26厘米×35厘米×0.05毫米的聚乙烯袋,每袋裝干料1千克,將裝滿料的袋在常壓下滅菌8~12小時,取出冷卻至30℃以下,兩頭接入菌種即可,菌種量占干料重的10%左右為宜。 

    菌種培養 接種后將菌袋排放于室內或室外陰涼處,放袋前地上應撒些石灰粉,放袋時輕拿輕放,以免破裂。整齊排列,層層堆疊,以5~8層高度為宜。注意遮陰和通風降溫,使料袋溫度保持在 25℃左右,以利發菌。發菌期間,每隔7天左右翻堆1次,并結合翻堆扎孔通氧。一般接種后20~25天菌絲可發滿料袋。 

    出菇管理 ①做畦。土質以壤土為好,畦寬80~100厘米,畦長不限,畦深30厘米,畦間留作業道50厘米。②覆土。裝發滿菌絲的菌袋不脫袋豎立于畦中,把袋口拉直,在料面上直接覆土。覆土要選擇土質疏松的土壤,加入2%的生石灰粉,加水拌濕至含水量20%左右,然后用500倍的敵敵畏藥液和200倍的甲醛水溶液對土壤噴霧消毒,用塑料薄膜覆蓋密閉24小時,以殺蟲殺菌。一般覆土厚度3~4厘米。③出菇管理。覆土后,控制室溫14~22℃,地面及空間噴水增加空氣相對濕度達85%~90%,同時加強通風換氣,適當增加散射光,促進現蕾出菇。雞腿菇現蕾后幼菇生長較慢,后期生長較快,待子實體高5~12厘米,蓋徑1.5~3厘米,手捏菌蓋中部,有變松變空的感覺時,即可采收。采收2潮后,將覆土出菇的菌袋上下顛倒,按同樣的方法覆土出菇,一般能出4潮菇以上,生物轉化率可達90%~120%。 

    3.推廣應用情況與經濟效益 

    2005年我縣以灤南縣農業高新科技示范場為核心示范區,輻射帶動我縣青坨營鎮、胡各莊鎮、奔城鎮等重點食用菌規模大的鎮,推廣每個菇棚輪作栽培白靈菇一雞腿菇兩個品種,實際推廣面積25公頃,產量達2265噸,產值1830萬元,純效益達1000萬元。用栽培過白靈菇的菌糠栽培雞腿菇,直接節約生產成本90萬元,667平方米均增純效益0.65萬元。由此可見,食用菌一棚多菌、周年生產技術開發與推廣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生態效益方面來說,食用菌菌糠的再利用減少了環境污染,增加了營養輸出,加快了生態循環。通過充分利用生物能源,提高了生態系統生產能力,實為促進生態平衡的綠色工程中的一項重要產業。
 
打賞
 
更多>同類技術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