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玉蝸牛的養殖前景
養殖白玉蝸牛的前景很好,食用蝸牛是人間美食,古今中外都受到人們的青睞。人們常說法蘭西烙蝸牛、紅燴蝸牛、烤蝸牛等等,都是世界珍饈美饌。蝸牛的肉質白晰、細嫩,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其肉品的蛋白質含量高于雞、鴨、豬、牛、羊肉,幾乎不含膽固醇,脂肪含量很低。蝸牛蛋白質中富含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種類達20種,另外,還含有多種其他營養成分,如:鈣、磷、鐵、硫胺素、葡萄糖、肝糖等碳水化合物。因白玉蝸牛綜合利用價值高,蛋白質高,低脂肪,含有多種營養成份,已經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而且白玉蝸牛銷路暢通,是出口創匯的支柱產業。
二、白玉蝸牛飼養技術
1、生活環境
白玉蝸牛和其他蝸牛一樣,喜歡在陰暗潮濕、疏松多腐殖質的環境中生活,晝伏夜出,畏光怕熱,最怕陽光直射。對環境極為敏感,當濕度、溫度不適宜時,蝸牛會將身體縮回殼中并分泌出粘液形成保護膜,封住殼口,以克服不良環境的干擾。當環境適宜后,便會自動溶解保護膜重新開始活動。因此在養殖過程中要注意氣溫和濕度的影響。
適宜溫度為16―30℃,濕度60%―85%,土壤濕度在40%左右,pH為5―7,當溫度低于15℃,高于35℃時休眠,停止生長和繁殖。
2、白玉蝸牛的食性
各種綠色植物及糠麩均可作為食料。一般春天以白菜、青菜、萵苣等闊葉植物飼喂;夏天可喂大量甘蔗、向日葵葉、各種瓜果皮渣等;秋天氣溫低,食量減少,可喂些菜葉、薯片等。白玉蝸牛不吃青草、雜草,拒食有刺激性味道的蔥、韭菜、蒜。
3、繁殖
白玉蝸牛雌雄同體,異體交配。人工養殖只要溫度、濕度適宜,一年四季均可繁殖。從出殼到性成熟一般需6個月時間,交配受精后15―20天即可產卵,把卵產在洞穴內。卵粒綠豆大小,外包一層白色發亮的膜,每次產卵100―200粒,8―15天可孵出幼蝸,壽命一般5―6年。
4、飼養管理
(1)飼養方式:按照養殖場地和設備,大體上可分為室外開放式和室內封閉式兩種。室外式可挖土溝或建大棚,如果采取溝養,土溝應建在背風向陽處,下挖50―70厘米,寬2米,長根據飼養量而定,溝上面應一側高,一側低,稍有坡度,上面蓋薄膜、竹簾,防逃并防止蛙、鳥類等天敵的傷害。室內養殖可用土盆、塑料盒、木箱、水泥池等,用沙罩、濕布、薄膜等封口,保濕防鼠。
(2)飼養土的制備:飼養土要求潮濕、疏松、肥沃,因此最好選用未污染的田園土、黃沙,再加入少量石粉混合,經太陽暴曬3―5天消毒過篩備用。土方配比為:細土30%、沙土30%、黃沙20%、煤渣灰15%、石粉5%,加水后濕度在40%左右,即一握成團,一擊就散。盆內土厚分為:成蝸10厘米,生長蝸7厘米,幼蝸3厘米。飼養土1―2月更換1次。
(3)飼喂方法。對幼蝸應喂些鮮嫩菜葉,再加一些精飼料,溫度不得低于20℃,控制在25―30℃,不要有過大的變溫,噴水時不要直噴幼蝸。飼料中含鈣食物不得缺少,1個月后轉入成蝸養殖盆中,放養密度要隨個體的不斷增長由密到稀。每平方米放養400―500只,收獲前為200―250只。60×30×25厘米的飼養箱可放養100只,5―6個月后,殼高4厘米,體重40克時即可采收。
養殖白玉蝸牛的前景很好,食用蝸牛是人間美食,古今中外都受到人們的青睞。人們常說法蘭西烙蝸牛、紅燴蝸牛、烤蝸牛等等,都是世界珍饈美饌。蝸牛的肉質白晰、細嫩,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其肉品的蛋白質含量高于雞、鴨、豬、牛、羊肉,幾乎不含膽固醇,脂肪含量很低。蝸牛蛋白質中富含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種類達20種,另外,還含有多種其他營養成分,如:鈣、磷、鐵、硫胺素、葡萄糖、肝糖等碳水化合物。因白玉蝸牛綜合利用價值高,蛋白質高,低脂肪,含有多種營養成份,已經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而且白玉蝸牛銷路暢通,是出口創匯的支柱產業。
二、白玉蝸牛飼養技術
1、生活環境
白玉蝸牛和其他蝸牛一樣,喜歡在陰暗潮濕、疏松多腐殖質的環境中生活,晝伏夜出,畏光怕熱,最怕陽光直射。對環境極為敏感,當濕度、溫度不適宜時,蝸牛會將身體縮回殼中并分泌出粘液形成保護膜,封住殼口,以克服不良環境的干擾。當環境適宜后,便會自動溶解保護膜重新開始活動。因此在養殖過程中要注意氣溫和濕度的影響。
適宜溫度為16―30℃,濕度60%―85%,土壤濕度在40%左右,pH為5―7,當溫度低于15℃,高于35℃時休眠,停止生長和繁殖。
2、白玉蝸牛的食性
各種綠色植物及糠麩均可作為食料。一般春天以白菜、青菜、萵苣等闊葉植物飼喂;夏天可喂大量甘蔗、向日葵葉、各種瓜果皮渣等;秋天氣溫低,食量減少,可喂些菜葉、薯片等。白玉蝸牛不吃青草、雜草,拒食有刺激性味道的蔥、韭菜、蒜。
3、繁殖
白玉蝸牛雌雄同體,異體交配。人工養殖只要溫度、濕度適宜,一年四季均可繁殖。從出殼到性成熟一般需6個月時間,交配受精后15―20天即可產卵,把卵產在洞穴內。卵粒綠豆大小,外包一層白色發亮的膜,每次產卵100―200粒,8―15天可孵出幼蝸,壽命一般5―6年。
4、飼養管理
(1)飼養方式:按照養殖場地和設備,大體上可分為室外開放式和室內封閉式兩種。室外式可挖土溝或建大棚,如果采取溝養,土溝應建在背風向陽處,下挖50―70厘米,寬2米,長根據飼養量而定,溝上面應一側高,一側低,稍有坡度,上面蓋薄膜、竹簾,防逃并防止蛙、鳥類等天敵的傷害。室內養殖可用土盆、塑料盒、木箱、水泥池等,用沙罩、濕布、薄膜等封口,保濕防鼠。
(2)飼養土的制備:飼養土要求潮濕、疏松、肥沃,因此最好選用未污染的田園土、黃沙,再加入少量石粉混合,經太陽暴曬3―5天消毒過篩備用。土方配比為:細土30%、沙土30%、黃沙20%、煤渣灰15%、石粉5%,加水后濕度在40%左右,即一握成團,一擊就散。盆內土厚分為:成蝸10厘米,生長蝸7厘米,幼蝸3厘米。飼養土1―2月更換1次。
(3)飼喂方法。對幼蝸應喂些鮮嫩菜葉,再加一些精飼料,溫度不得低于20℃,控制在25―30℃,不要有過大的變溫,噴水時不要直噴幼蝸。飼料中含鈣食物不得缺少,1個月后轉入成蝸養殖盆中,放養密度要隨個體的不斷增長由密到稀。每平方米放養400―500只,收獲前為200―250只。60×30×25厘米的飼養箱可放養100只,5―6個月后,殼高4厘米,體重40克時即可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