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許多地區流行著兩種嚴重影響保育階段仔豬生長發育、且致死率很高的新疾病,多發生于4~18周齡的豬,以8~12周齡最為常見,較少感染乳豬。受感染的豬群發病率約為2%~50%,死亡率達5%~100%。存活的病豬發育明顯受阻,變成僵豬,給養豬業造成了很大的威脅。一種新病是豬皮炎腎病綜合癥(PDNS);另一種是豬斷奶后多系統衰弱綜合癥,或稱豬斷奶后全身消耗性消瘦綜合癥(PMWS)。
1 PDNS的主要特征
PDNS是一種給養豬生產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的新的豬病,主要危害育成豬和育肥豬。經產母豬等成年豬很少有發生。
1.1 病原
此病病原尚不清楚,可能是細菌產生的毒素和其它的抗原性物質所致。但有從PDNS病豬體內分離到了豬圓環病毒2型(PCV2)的報道,病變特征是血管壁障礙。
1.2 臨床癥狀
患PDNS重癥的育成豬和育肥豬最特征性的癥狀是胸部、腹部、大腿和前肢出現許多大小不等的紫紅色腫塊并逐漸蔓延擴大。病豬精神沉郁、大多數發生高熱、行動和采食遲緩、伴有嚴重的呼吸困難。死亡率常為15%或更高。耐過本病的豬往往生長發育不良。死后剖檢可以看見腹腔內淋巴結發紅、腫大,腹水滯留。病理解剖的特征性病變是腎臟可見許多小的出血性斑點。
1.3 診斷
PDNS的重要之處是,它的臨床癥狀和病變與典型豬瘟極為相似,很容易誤診為豬瘟。至今尚無有效的診斷方法。應該按照典型豬瘟的特點,進行肉眼觀察,病理解剖和顯微鏡檢查,運用排除法排除豬瘟和其它可能性的豬病,最后來判定是不是PONS。
2 PMWS的主要特征
根據臨床記錄,PMWS的發病6周齡開始,18周齡止,8~12周齡的豬發病較多。臨床表現以多系統進行性功能衰竭為特征。進行性消瘦、生長緩慢、被毛粗亂,精神沉郁、堆擁在一起,食欲減退,呼吸急促、困難(過勞式呼吸),皮膚蒼白或黃疸等。
2.1病原
現在一般認為,PMWS的病原是PCV2。不過其中有很多疑問,專家對此看法并不十分一致。PCV2是從PMWS病豬的病變部分檢出的病毒,通常該病毒和其它病毒,如PRRS、細小病毒等一起復合發現。
2.2主要癥狀
其癥狀為漸進性體重減輕和被毛粗亂,常伴有呼吸道癥狀、皮膚蒼白或黃疸,通常情況下并發黃疸。剖檢可見肺表面有紅色至灰褐色斑點,肺臟的變化為間質性肺炎,肺臟間質增寬,呈棕黃色或棕紅色斑駁狀,出血,手觸之呈橡皮樣感覺。全身體表淋巴結腫大,包括淋巴結炎,腹股溝、氣管支氣管淋巴結呈中度至明顯腫大,腹股溝、腸系膜淋巴結可腫大3~5倍,外表灰白色,有時淋巴結皮質出血,使整個淋巴結呈紫紅色外觀。切面為灰黃色,有出血點。腎臟蒼白,如繼發細菌感染,肺臟和淋巴結可見化膿病變,出現心包炎、胸膜肺炎、肝周炎、腹膜炎,關節炎等癥狀。腎臟腫脹,顏色變淡,表面有大量灰白色病灶,皮質變薄,有時腎臟出血。腎門淋巴結腫脹、充血、出血。
2.3 診斷
PMWS的診斷是根據病豬的周齡、典型的臨床癥狀、特定的病變部位以及PCV2的檢驗來判定。鑒別診斷是對可能引起豬體消瘦的所有原因進行分析排除。
3防治對策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比較有效的方法,豬群發病后,病豬治療效果一般不理想,應堅持預防為主,采取綜合性防制措施,盡量減少損失。感染的病豬可采用抗生素治療結合良好的飼養管理,控制并發疾病。豬場內嚴格實行封閉式生產,執行各項相關的防疫制度,嚴格控制外來人員和外來車輛進入豬場,并做撲滅鼠、滅蠅、滅蟲工作,防止疫病傳播到其它豬場。
3.1改善飼養管理
豬場的飼養管理水平是決定 PDNS和PMWS發病率的主要因素:
3.1.1發病期間,在母豬產前4周時做好各類疫苗的免疫注射工作。按程序完成豬偽狂犬、傳染性胃腸炎、豬瘟等疫苗的注射工作,使母豬處于較高的免疫狀態。減少仔豬產生應激而誘發疾病的發生。盡量減少在保育期間注射各種疫苗。
3.1.2將保育飼料調成含一定水分的濕料可相對降低發病率。
3.1.3降低飼養密度比只用藥物預防更為有效。建議保育舍應讓每頭仔豬有0.35~0.4平方米的生活空間,生長豬應有0.7平方米以上的生活空間,每欄豬的數量最好在10~12頭左右,可相對降低豬群PDNS利PMWS的發病率。
3.1.4每天早晚溫差不要太大,斷奶后2周內仔豬環境溫度應為28~30℃,不合適的溫度對豬影響較大。
3.1.5天氣較熱時,可將斷奶后的的仔豬不經保育舍直接轉入生長舍。
3.1.6加強豬舍通風對流,提高舍內空氣質量,保育舍豬欄之間的分隔采用封閉不透風的隔欄,限制仔豬直接接觸。
3.1.7盡量避免在斷奶前后3d內進行各種疫苗注射和仔豬閹割工作。
3.1.8從分娩、保育、生長到育成均嚴格采用“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避免日齡相差太大的豬只混群飼養。在每批豬出欄后豬舍必須經嚴格沖洗消毒,空置幾天后才轉入新的豬群。進入分娩舍前母豬必須經過徹底的清潔消毒。由于一般消毒劑對豬圓環病毒不起作用,消毒時應選擇廣譜的新型消毒劑。
3.1.9保持豬群合理、均衡的營養水平。經常檢查或檢測飼料質量,對霉菌毒素污染嚴重的飼料必須廢棄,避免因小失大,保證免疫系統的正常運轉。
3.1.10盡量減少豬群轉欄和混群的次數。轉欄和混群的次數越多,呼吸道病的發病率越高;減少各種應激因素,使豬群生活在一個舒適、安靜、干燥、衛生、潔凈的環境。
3.1.11仔豬應盡量減少寄養,防止疫病交叉感染,如果確實需要寄養,必須在母豬分娩后24h之內完成。并在10日齡以前完成仔豬閹割工作,盡量避免在斷奶前后3d內注射各種疫苗,減少應激反應的發生。
3.2發病豬場的藥物控制
當豬群大規模發病時,治療效果一般不理想,應在仔豬未發病前,提前加藥預防,并定期驅蟲:蛔蟲幼蟲經肺移行和肺絲蟲都會加重呼吸道病的病癥,應在斷奶仔豬轉入保育1周后,進行驅蟲,以后每6周驅蟲1次。當疫病發生時,應及早采取措施投藥對病豬進行治療,以減少細菌二次感染引起的死亡。
3.3已感染豬群措施
對已感染的豬群要精心護理,隔離飼養。由于病豬飲水和采食飼料減少,不能攝取足夠治療量的藥物,剛發生混合感染、病情較輕的豬,可使用先鋒5號針劑,1d2次,連用3d,有一定效果。對病情嚴重和治療效果不佳的病豬,應及時、果斷淘汰,防止疫病傳播。
1 PDNS的主要特征
PDNS是一種給養豬生產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的新的豬病,主要危害育成豬和育肥豬。經產母豬等成年豬很少有發生。
1.1 病原
此病病原尚不清楚,可能是細菌產生的毒素和其它的抗原性物質所致。但有從PDNS病豬體內分離到了豬圓環病毒2型(PCV2)的報道,病變特征是血管壁障礙。
1.2 臨床癥狀
患PDNS重癥的育成豬和育肥豬最特征性的癥狀是胸部、腹部、大腿和前肢出現許多大小不等的紫紅色腫塊并逐漸蔓延擴大。病豬精神沉郁、大多數發生高熱、行動和采食遲緩、伴有嚴重的呼吸困難。死亡率常為15%或更高。耐過本病的豬往往生長發育不良。死后剖檢可以看見腹腔內淋巴結發紅、腫大,腹水滯留。病理解剖的特征性病變是腎臟可見許多小的出血性斑點。
1.3 診斷
PDNS的重要之處是,它的臨床癥狀和病變與典型豬瘟極為相似,很容易誤診為豬瘟。至今尚無有效的診斷方法。應該按照典型豬瘟的特點,進行肉眼觀察,病理解剖和顯微鏡檢查,運用排除法排除豬瘟和其它可能性的豬病,最后來判定是不是PONS。
2 PMWS的主要特征
根據臨床記錄,PMWS的發病6周齡開始,18周齡止,8~12周齡的豬發病較多。臨床表現以多系統進行性功能衰竭為特征。進行性消瘦、生長緩慢、被毛粗亂,精神沉郁、堆擁在一起,食欲減退,呼吸急促、困難(過勞式呼吸),皮膚蒼白或黃疸等。
2.1病原
現在一般認為,PMWS的病原是PCV2。不過其中有很多疑問,專家對此看法并不十分一致。PCV2是從PMWS病豬的病變部分檢出的病毒,通常該病毒和其它病毒,如PRRS、細小病毒等一起復合發現。
2.2主要癥狀
其癥狀為漸進性體重減輕和被毛粗亂,常伴有呼吸道癥狀、皮膚蒼白或黃疸,通常情況下并發黃疸。剖檢可見肺表面有紅色至灰褐色斑點,肺臟的變化為間質性肺炎,肺臟間質增寬,呈棕黃色或棕紅色斑駁狀,出血,手觸之呈橡皮樣感覺。全身體表淋巴結腫大,包括淋巴結炎,腹股溝、氣管支氣管淋巴結呈中度至明顯腫大,腹股溝、腸系膜淋巴結可腫大3~5倍,外表灰白色,有時淋巴結皮質出血,使整個淋巴結呈紫紅色外觀。切面為灰黃色,有出血點。腎臟蒼白,如繼發細菌感染,肺臟和淋巴結可見化膿病變,出現心包炎、胸膜肺炎、肝周炎、腹膜炎,關節炎等癥狀。腎臟腫脹,顏色變淡,表面有大量灰白色病灶,皮質變薄,有時腎臟出血。腎門淋巴結腫脹、充血、出血。
2.3 診斷
PMWS的診斷是根據病豬的周齡、典型的臨床癥狀、特定的病變部位以及PCV2的檢驗來判定。鑒別診斷是對可能引起豬體消瘦的所有原因進行分析排除。
3防治對策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比較有效的方法,豬群發病后,病豬治療效果一般不理想,應堅持預防為主,采取綜合性防制措施,盡量減少損失。感染的病豬可采用抗生素治療結合良好的飼養管理,控制并發疾病。豬場內嚴格實行封閉式生產,執行各項相關的防疫制度,嚴格控制外來人員和外來車輛進入豬場,并做撲滅鼠、滅蠅、滅蟲工作,防止疫病傳播到其它豬場。
3.1改善飼養管理
豬場的飼養管理水平是決定 PDNS和PMWS發病率的主要因素:
3.1.1發病期間,在母豬產前4周時做好各類疫苗的免疫注射工作。按程序完成豬偽狂犬、傳染性胃腸炎、豬瘟等疫苗的注射工作,使母豬處于較高的免疫狀態。減少仔豬產生應激而誘發疾病的發生。盡量減少在保育期間注射各種疫苗。
3.1.2將保育飼料調成含一定水分的濕料可相對降低發病率。
3.1.3降低飼養密度比只用藥物預防更為有效。建議保育舍應讓每頭仔豬有0.35~0.4平方米的生活空間,生長豬應有0.7平方米以上的生活空間,每欄豬的數量最好在10~12頭左右,可相對降低豬群PDNS利PMWS的發病率。
3.1.4每天早晚溫差不要太大,斷奶后2周內仔豬環境溫度應為28~30℃,不合適的溫度對豬影響較大。
3.1.5天氣較熱時,可將斷奶后的的仔豬不經保育舍直接轉入生長舍。
3.1.6加強豬舍通風對流,提高舍內空氣質量,保育舍豬欄之間的分隔采用封閉不透風的隔欄,限制仔豬直接接觸。
3.1.7盡量避免在斷奶前后3d內進行各種疫苗注射和仔豬閹割工作。
3.1.8從分娩、保育、生長到育成均嚴格采用“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避免日齡相差太大的豬只混群飼養。在每批豬出欄后豬舍必須經嚴格沖洗消毒,空置幾天后才轉入新的豬群。進入分娩舍前母豬必須經過徹底的清潔消毒。由于一般消毒劑對豬圓環病毒不起作用,消毒時應選擇廣譜的新型消毒劑。
3.1.9保持豬群合理、均衡的營養水平。經常檢查或檢測飼料質量,對霉菌毒素污染嚴重的飼料必須廢棄,避免因小失大,保證免疫系統的正常運轉。
3.1.10盡量減少豬群轉欄和混群的次數。轉欄和混群的次數越多,呼吸道病的發病率越高;減少各種應激因素,使豬群生活在一個舒適、安靜、干燥、衛生、潔凈的環境。
3.1.11仔豬應盡量減少寄養,防止疫病交叉感染,如果確實需要寄養,必須在母豬分娩后24h之內完成。并在10日齡以前完成仔豬閹割工作,盡量避免在斷奶前后3d內注射各種疫苗,減少應激反應的發生。
3.2發病豬場的藥物控制
當豬群大規模發病時,治療效果一般不理想,應在仔豬未發病前,提前加藥預防,并定期驅蟲:蛔蟲幼蟲經肺移行和肺絲蟲都會加重呼吸道病的病癥,應在斷奶仔豬轉入保育1周后,進行驅蟲,以后每6周驅蟲1次。當疫病發生時,應及早采取措施投藥對病豬進行治療,以減少細菌二次感染引起的死亡。
3.3已感染豬群措施
對已感染的豬群要精心護理,隔離飼養。由于病豬飲水和采食飼料減少,不能攝取足夠治療量的藥物,剛發生混合感染、病情較輕的豬,可使用先鋒5號針劑,1d2次,連用3d,有一定效果。對病情嚴重和治療效果不佳的病豬,應及時、果斷淘汰,防止疫病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