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菌性病害
1、褐腐病。又稱白腐病、水泡病。病菌孢子通過覆土帶入菇房,由空氣和害蟲傳播。當菇房空氣不流通,遇高溫高濕時發病重。在菇床上形成大量白色菌絲體,感病后,子實體菌柄腫大成泡狀,嚴重時形成畸形菇,變為褐色,或形成菌蓋菌柄不分的白色絮狀菌球。防治方法:主要對覆土進行消毒。將覆土置于空房內,按每平方米5毫升甲醛加3克高錳酸鉀的比例熏蒸24小時后,才能使用。菇床上若發現病菇,應立即停止噴水,通風降溫至15℃以下,濕度不超過85%,在病區噴1%-2%甲醛液。發病嚴重的菇床應更換覆土,燒毀病菇,將所用工具用4%甲醛液消毒。
2、軟腐病。由泡毒菌感染引起。病菌孢子多數通過氣流和濺起的水滴傳播,覆土過潮及低溫高濕,易發生此病。發病時,若不及時處理,病菌便迅速蔓延,并變成水紅色。子實體被感染后,逐漸變成褐色,直至腐爛。防治方法:減少床面噴水,加強茹房通風,降低土面和空氣濕度,發病部位撒石灰或噴4%甲醛液;也可噴灑多菌靈或托布津或潰瘍靈500倍液等。
3、褐斑病。又叫干泡病、輪枝霉病,由輪枝霉菌引起。病菌孢子常粘結成堆,主要通過濺起的水滴和菇蠅、螨類、人手、工具等傳播。此病多發生在栽培后期,發病后,先在菌蓋上產生許多不規則針頭狀的褐色斑點,以后斑點逐漸擴大,并產生凹陷,凹陷部分呈灰白色。病菇常干裂,菌蓋歪斜畸形,菇柄出現剝皮現象。但菇體不腐爛,沒有特殊臭味。防治方法:嚴防菇蠅進入菇房;一切工具用4%甲醛液消毒;已發病的地方用500倍液多菌靈等噴灑。
二、細菌性病害
1、斑點病。由托藍氏假單孢桿菌引起。這種病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廣,通過害蟲及操作人員傳播,在高溫高濕下易發病,夏秋季節發生較重。發病初期,菌蓋一二處出現黃褐色變色區,隨即變成暗褐色凹陷斑點。此病的防治關鍵是控制好空氣的相對濕度,尤其在蘑菇生長后期,菇房濕度不要超過85%,避免菇蓋表面積水和土面過濕。減少溫度波動,最好低于17℃。發病后用600倍液漂白粉噴灑。
2、干腐病。又叫干僵病,也是一種假單孢桿菌引起的。發病區蘑菇畸形,蒼褐色,菌蓋歪斜,菌柄基部膨大,并且逐漸萎縮干枯,失去食用價值。防治方法:主要是隔離,防止病區和無病區之間菌絲體連接。箱栽時,如果茹箱之間菌絲不相接,干腐病就不會傳播;在菇床上,每隔一段用塑料薄膜隔開,也可阻止蔓延。
三、生理性病害
1、硬開傘。蘑菇遇異常氣候,幼嫩子實體提早開傘的現象叫硬開傘。一般在18℃以下,溫差10℃左右,或突然降溫情況下發生,防治方法:在氣溫突變前做好保溫工作,并增加菇房內的空氣相對濕度。
2、畸形菇。形成的原因是覆土粗細不一,出菇部位低;菇房二氧化碳含量超過0.3%,以及藥害和病害、蟲害造成。防治方法:注意覆土質量和通風,避免有害氣體進入菇房,注意防治病蟲害。
3、薄皮菇。整個出菇階段都可發生。主要由菇房內溫度過高過低,或床面通風過度引起。防治方法:高溫時要加強通風,低溫或起大風時,菇房要保溫保濕。
四、病毒性病害
病毒病是通過罹病的孢子和菌絲傳播。菌絲感染病毒后,不能形成子實體;菌蕾感染病毒后,子實體發育畸形,或菌柄奇長,開傘極早,或菌柄彎曲菌蓋特小,或菌柄下部尖削,或菌柄中央膨大成桶狀、壇狀,最后導致菇體萎蓿干癟成海綿狀。嚴重感染病毒的菇床上,常出現大塊無菇區。防治方法:發現病毒病后,蘑菇一定要在開傘前采完,防止病菇散發出來的孢子傳播;用低劑量溴甲燒熏蒸全部培養床架;將所有用具全部煮沸消毒。如果發病和蔓延嚴重,可根據病毒的寄生侵染性高度專一的特點,改變栽培種類,即可杜絕此病。
1、褐腐病。又稱白腐病、水泡病。病菌孢子通過覆土帶入菇房,由空氣和害蟲傳播。當菇房空氣不流通,遇高溫高濕時發病重。在菇床上形成大量白色菌絲體,感病后,子實體菌柄腫大成泡狀,嚴重時形成畸形菇,變為褐色,或形成菌蓋菌柄不分的白色絮狀菌球。防治方法:主要對覆土進行消毒。將覆土置于空房內,按每平方米5毫升甲醛加3克高錳酸鉀的比例熏蒸24小時后,才能使用。菇床上若發現病菇,應立即停止噴水,通風降溫至15℃以下,濕度不超過85%,在病區噴1%-2%甲醛液。發病嚴重的菇床應更換覆土,燒毀病菇,將所用工具用4%甲醛液消毒。
2、軟腐病。由泡毒菌感染引起。病菌孢子多數通過氣流和濺起的水滴傳播,覆土過潮及低溫高濕,易發生此病。發病時,若不及時處理,病菌便迅速蔓延,并變成水紅色。子實體被感染后,逐漸變成褐色,直至腐爛。防治方法:減少床面噴水,加強茹房通風,降低土面和空氣濕度,發病部位撒石灰或噴4%甲醛液;也可噴灑多菌靈或托布津或潰瘍靈500倍液等。
3、褐斑病。又叫干泡病、輪枝霉病,由輪枝霉菌引起。病菌孢子常粘結成堆,主要通過濺起的水滴和菇蠅、螨類、人手、工具等傳播。此病多發生在栽培后期,發病后,先在菌蓋上產生許多不規則針頭狀的褐色斑點,以后斑點逐漸擴大,并產生凹陷,凹陷部分呈灰白色。病菇常干裂,菌蓋歪斜畸形,菇柄出現剝皮現象。但菇體不腐爛,沒有特殊臭味。防治方法:嚴防菇蠅進入菇房;一切工具用4%甲醛液消毒;已發病的地方用500倍液多菌靈等噴灑。
二、細菌性病害
1、斑點病。由托藍氏假單孢桿菌引起。這種病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廣,通過害蟲及操作人員傳播,在高溫高濕下易發病,夏秋季節發生較重。發病初期,菌蓋一二處出現黃褐色變色區,隨即變成暗褐色凹陷斑點。此病的防治關鍵是控制好空氣的相對濕度,尤其在蘑菇生長后期,菇房濕度不要超過85%,避免菇蓋表面積水和土面過濕。減少溫度波動,最好低于17℃。發病后用600倍液漂白粉噴灑。
2、干腐病。又叫干僵病,也是一種假單孢桿菌引起的。發病區蘑菇畸形,蒼褐色,菌蓋歪斜,菌柄基部膨大,并且逐漸萎縮干枯,失去食用價值。防治方法:主要是隔離,防止病區和無病區之間菌絲體連接。箱栽時,如果茹箱之間菌絲不相接,干腐病就不會傳播;在菇床上,每隔一段用塑料薄膜隔開,也可阻止蔓延。
三、生理性病害
1、硬開傘。蘑菇遇異常氣候,幼嫩子實體提早開傘的現象叫硬開傘。一般在18℃以下,溫差10℃左右,或突然降溫情況下發生,防治方法:在氣溫突變前做好保溫工作,并增加菇房內的空氣相對濕度。
2、畸形菇。形成的原因是覆土粗細不一,出菇部位低;菇房二氧化碳含量超過0.3%,以及藥害和病害、蟲害造成。防治方法:注意覆土質量和通風,避免有害氣體進入菇房,注意防治病蟲害。
3、薄皮菇。整個出菇階段都可發生。主要由菇房內溫度過高過低,或床面通風過度引起。防治方法:高溫時要加強通風,低溫或起大風時,菇房要保溫保濕。
四、病毒性病害
病毒病是通過罹病的孢子和菌絲傳播。菌絲感染病毒后,不能形成子實體;菌蕾感染病毒后,子實體發育畸形,或菌柄奇長,開傘極早,或菌柄彎曲菌蓋特小,或菌柄下部尖削,或菌柄中央膨大成桶狀、壇狀,最后導致菇體萎蓿干癟成海綿狀。嚴重感染病毒的菇床上,常出現大塊無菇區。防治方法:發現病毒病后,蘑菇一定要在開傘前采完,防止病菇散發出來的孢子傳播;用低劑量溴甲燒熏蒸全部培養床架;將所有用具全部煮沸消毒。如果發病和蔓延嚴重,可根據病毒的寄生侵染性高度專一的特點,改變栽培種類,即可杜絕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