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Nezara viridula(Linnaeus)半翅目,蝽科。別名稻青蝽。分布在我國東部吉林以南地區(qū)。
寄主 32科150種以上,包括水稻、番茄、馬鈴薯、白菜、甘藍、豆類蔬菜作物。
為害特點 成蟲和若蟲吸食汁液,影響作物生長發(fā)育,造成減產。
形態(tài)特征 成蟲全綠型[forma typica(Linnaeus)]體長12一16mm,寬6.0一8.5mm。長橢圓形,青綠色(越冬成蟲暗赤褐),腹下色較淡。頭近三角形,觸角5節(jié),基節(jié)黃綠,第3、4、5節(jié)末端棕褐,復眼黑,單眼紅。詠4節(jié),伸達后足基節(jié),末端黑色。前胸背板邊緣黃白色,側角圓,稍突出,小盾片長三角形,基部有3個橫列的小白點,末端狹圓,超過腹部中央。前翅稍長于腹末。足綠色,跗節(jié)3節(jié),灰褐,爪末端黑。腹下黃綠或淡綠色,密布黃色斑點。卵杯形,長1.2mm,寬0.8mm,初產黃白色,后轉紅褐,頂端有蓋,周緣白色,精孔突起呈環(huán),約24―30個。若蟲一齡若蟲體長1.1一1.4mm,腹背中央
有3塊排成三角形的黑斑,后期黃褐,胸部有一橙黃色圓斑,第2腹節(jié)有一長形白斑,第5、6腹節(jié)近中央兩側各有4個黃色斑,排成梯形。二齡若蟲體長2.0-2.2mm,黑色,前、中胸背板兩側各有一黃斑。三齡若蟲體長4.0-4.2mm,黑色,第1、2腹節(jié)背面有4個長形的橫向白斑,第3腹節(jié)至末節(jié)背板兩側各具6個,中央兩側各具4個對稱的白斑。四齡若蟲體長5.2―7.0mm,頭部有倒“T”形黑斑,翅芽明顯。五齡若蟲體長7.5―12mm,綠色為主,觸角4節(jié),單眼出現(xiàn),翅芽伸達第3腹節(jié),前胸與翅芽散生黑色斑點,外緣橙紅,腹部邊緣具半圓形紅斑,中央也具紅斑,足赤褐,跗節(jié)黑色。
生活習性 北方地區(qū)年發(fā)生1代,四川、江西年發(fā)生3代,廣東年生4代,少數(shù)5代。以成蟲在雜草、土縫、灌木叢中越冬。卵的發(fā)育起點溫度為12.2℃,若蟲為11.6℃,有效發(fā)育積溫為668日度。卵成塊產于寄主葉片上,規(guī)則地排成3―9行,每塊60一70粒。1―2齡若蟲有群集性,若蟲和成蟲有假死性,成蟲并有趨光性和趨綠性。
防治方法 (1)冬季清除田園雜草地被,消滅部分成蟲。(2)燈光誘殺成蟲。(3)成蟲和若蟲為害期,噴灑廣譜性殺蟲劑。
寄主 32科150種以上,包括水稻、番茄、馬鈴薯、白菜、甘藍、豆類蔬菜作物。
為害特點 成蟲和若蟲吸食汁液,影響作物生長發(fā)育,造成減產。
形態(tài)特征 成蟲全綠型[forma typica(Linnaeus)]體長12一16mm,寬6.0一8.5mm。長橢圓形,青綠色(越冬成蟲暗赤褐),腹下色較淡。頭近三角形,觸角5節(jié),基節(jié)黃綠,第3、4、5節(jié)末端棕褐,復眼黑,單眼紅。詠4節(jié),伸達后足基節(jié),末端黑色。前胸背板邊緣黃白色,側角圓,稍突出,小盾片長三角形,基部有3個橫列的小白點,末端狹圓,超過腹部中央。前翅稍長于腹末。足綠色,跗節(jié)3節(jié),灰褐,爪末端黑。腹下黃綠或淡綠色,密布黃色斑點。卵杯形,長1.2mm,寬0.8mm,初產黃白色,后轉紅褐,頂端有蓋,周緣白色,精孔突起呈環(huán),約24―30個。若蟲一齡若蟲體長1.1一1.4mm,腹背中央
有3塊排成三角形的黑斑,后期黃褐,胸部有一橙黃色圓斑,第2腹節(jié)有一長形白斑,第5、6腹節(jié)近中央兩側各有4個黃色斑,排成梯形。二齡若蟲體長2.0-2.2mm,黑色,前、中胸背板兩側各有一黃斑。三齡若蟲體長4.0-4.2mm,黑色,第1、2腹節(jié)背面有4個長形的橫向白斑,第3腹節(jié)至末節(jié)背板兩側各具6個,中央兩側各具4個對稱的白斑。四齡若蟲體長5.2―7.0mm,頭部有倒“T”形黑斑,翅芽明顯。五齡若蟲體長7.5―12mm,綠色為主,觸角4節(jié),單眼出現(xiàn),翅芽伸達第3腹節(jié),前胸與翅芽散生黑色斑點,外緣橙紅,腹部邊緣具半圓形紅斑,中央也具紅斑,足赤褐,跗節(jié)黑色。
生活習性 北方地區(qū)年發(fā)生1代,四川、江西年發(fā)生3代,廣東年生4代,少數(shù)5代。以成蟲在雜草、土縫、灌木叢中越冬。卵的發(fā)育起點溫度為12.2℃,若蟲為11.6℃,有效發(fā)育積溫為668日度。卵成塊產于寄主葉片上,規(guī)則地排成3―9行,每塊60一70粒。1―2齡若蟲有群集性,若蟲和成蟲有假死性,成蟲并有趨光性和趨綠性。
防治方法 (1)冬季清除田園雜草地被,消滅部分成蟲。(2)燈光誘殺成蟲。(3)成蟲和若蟲為害期,噴灑廣譜性殺蟲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