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豬的生理階段,分別飼養于不同豬舍是規模化養豬流水式生產工藝的特點之一。豬只轉入不同豬舍后,應立即按新的要求進行管理。
1 配種妊娠舍
1.1 適時配種采用2~3次配種法,可以提高母豬產仔數和配種受胎率,兩次配種的間隔時間為出現壓背反射的當天配第1次,第2d上午配第2次;配3次時,有壓背反射當天上午配第1次,下午配第2次,第2d上午配第3次。對已配種的母豬,要注意檢查,看是否從陰道流出異物.有無流產或其他疾患。在18~24d和38~44d要注意檢查是否重發情,檢查時可把母豬趕進公豬欄試情。配種是規模化養豬場的日常工作,必須認真細致地做好。每天應配種的母豬頭數依豬場規模而定。以500頭母豬為例,一年有52周,每周配種25頭,每周產仔20窩,哺乳期28d。公豬的配備,按成年公豬每頭每周使用3.5次,按每一發情母豬發情期配3次計算,500頭母豬的養豬場,需飼養公豬數為:25×3÷3.5=21.43(頭),即22頭公豬。
大型豬場可采用人工授精,但必須做好防疫工作和采精、授精器械的消毒.以免引發疫病流行及生殖器官疾患。
1.2 抓好妊娠母豬的飼養妊娠母豬群養時,要注意將體重相近似、年齡基本相同、配種時間一致的豬飼養于同一欄中,以便掌握適宜投料量。母豬在產仔前4周增加飼養量,日喂配合料可達3―4kg。妊娠前期母豬每天可飼喂兩次,日喂配合料2kg,配種期太瘦的母豬,應另喂配合飼料,以促膘情。
1.3 抓好懷孕母豬的產前預防接種工作產前4周和2周接種防治仔豬下痢的疫苗,細小病毒疫苗是在產前1個月和半個月時注射。為增加豬對“三痢”的抵抗能力,可在母豬產仔4周前加喂其他產仔母豬和仔豬的糞便,以增強仔豬對黃痢、白痢的抵抗能力。
2 分娩舍
2.1 做好產前準備母豬在產前1周進入分娩舍。將懷孕母豬趕至分娩舍前,要把豬體沖洗干凈,并用1%敵百蟲溶液噴灑消毒。分娩舍的豬欄、地面、用具均應徹底消毒。
2.2 防止仔豬死亡據報道,仔豬出生后第一周死亡率最高,占死亡總頭數的66.15%,其他3周死亡率占33.85%。死亡高峰在初生第2d,達17.76%。為此,初生仔豬的護理極為重要。而仔豬死亡的原因,大部分仍為壓死、下痢、饑餓和肢外張,其死亡頭數要占總死亡數的60.07%。防止仔豬死亡,應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一發現仔豬下痢,要盡快查找原因,對癥下藥,同時,將仔豬床進行徹底消毒,地面撒些生石灰。
除有消毒作用外,還可吸濕。對一窩中的小、弱仔豬,要注意固定奶頭,人工輔助哺乳,以防餓死。對肢外張的仔豬,應及時采取矯正措施,用繃帶固定其外張肢,另一端套在頸上,但要注意不能妨礙其行走。
2.3 分免前后母豬飼養母豬進入分娩架后,要注意飼料給量,不可過多,也不能太少。3d以后給料量逐漸增加。哺乳母豬飼料給量要大,但不可過多。發霉變質和冰凍的飼料不可飼喂哺乳母豬。
2.4初生仔豬的護理和仔豬寄養仔豬出生后要剪去臍帶、犬齒和尾巴,打耳號,稱初生重,口服慶大霉素或卡那霉素,注射鐵劑和豬瘟弱毒苗,爾后吃初乳。一窩仔豬過多,或產后母豬無奶的應并窩或寄養。寄養時要選分娩時間相近、乳量充足的母豬作保姆豬。仔豬出生3日齡以后并窩或寄養,需用消毒藥液或擦過豬欄的布擦仔豬身體,以統一氣味。
2.5 注意仔豬的開食與補料仔豬生后10日齡,應在仔豬活動場所掛上飼料槽,盡早給仔豬開食,待仔豬會吃料以后,每天應喂4~6次,給足飲水。仔豬于21日齡、35日齡(斷奶時)時稱重,并計算母豬泌乳力和35日齡斷奶窩重和個體重。
3 保育舍
豬在保育舍期間,要做好下述工作。
3.1 保持適宜的溫度開始應將室溫控制在30~C~32~C,以后每周降低2~C~3℃,仔豬到5周齡時舍溫應保持在22℃左右,但不能使保育舍溫度過高,天暖時要注意通風。在炎熱季節要注意防暑降溫。
3.2 逐步轉換飼料小豬轉入保育舍以后,全部靠飼料獲得營養物質。但剛進入保育舍的小豬,腸胃容積小,消化力差,故要喂好仔豬,首先是飼喂次數不可少,以常備飼槽最好。才進保育舍的豬,在飼料種類轉換上要有一個過渡。剛轉舍的當天 估然喂以乳豬料,第2d加喂20%的小豬料,第3d加喂30%的小豬料,以后逐漸增加小豬料,到第7d或第lOd可全部飼喂小豬料。
3.3合理分群管理保育舍的仔豬,要按體重大小進行適當分群,以免強的欺弱的、大的欺小的。應每日檢查仔豬糞便,及時發現問題,如發現有消化不良現象時,應調整飼料比例。如有下痢也盡早采取措施。仔豬斷奶后應進行驅蟲、去勢和預防注射。
1 配種妊娠舍
1.1 適時配種采用2~3次配種法,可以提高母豬產仔數和配種受胎率,兩次配種的間隔時間為出現壓背反射的當天配第1次,第2d上午配第2次;配3次時,有壓背反射當天上午配第1次,下午配第2次,第2d上午配第3次。對已配種的母豬,要注意檢查,看是否從陰道流出異物.有無流產或其他疾患。在18~24d和38~44d要注意檢查是否重發情,檢查時可把母豬趕進公豬欄試情。配種是規模化養豬場的日常工作,必須認真細致地做好。每天應配種的母豬頭數依豬場規模而定。以500頭母豬為例,一年有52周,每周配種25頭,每周產仔20窩,哺乳期28d。公豬的配備,按成年公豬每頭每周使用3.5次,按每一發情母豬發情期配3次計算,500頭母豬的養豬場,需飼養公豬數為:25×3÷3.5=21.43(頭),即22頭公豬。
大型豬場可采用人工授精,但必須做好防疫工作和采精、授精器械的消毒.以免引發疫病流行及生殖器官疾患。
1.2 抓好妊娠母豬的飼養妊娠母豬群養時,要注意將體重相近似、年齡基本相同、配種時間一致的豬飼養于同一欄中,以便掌握適宜投料量。母豬在產仔前4周增加飼養量,日喂配合料可達3―4kg。妊娠前期母豬每天可飼喂兩次,日喂配合料2kg,配種期太瘦的母豬,應另喂配合飼料,以促膘情。
1.3 抓好懷孕母豬的產前預防接種工作產前4周和2周接種防治仔豬下痢的疫苗,細小病毒疫苗是在產前1個月和半個月時注射。為增加豬對“三痢”的抵抗能力,可在母豬產仔4周前加喂其他產仔母豬和仔豬的糞便,以增強仔豬對黃痢、白痢的抵抗能力。
2 分娩舍
2.1 做好產前準備母豬在產前1周進入分娩舍。將懷孕母豬趕至分娩舍前,要把豬體沖洗干凈,并用1%敵百蟲溶液噴灑消毒。分娩舍的豬欄、地面、用具均應徹底消毒。
2.2 防止仔豬死亡據報道,仔豬出生后第一周死亡率最高,占死亡總頭數的66.15%,其他3周死亡率占33.85%。死亡高峰在初生第2d,達17.76%。為此,初生仔豬的護理極為重要。而仔豬死亡的原因,大部分仍為壓死、下痢、饑餓和肢外張,其死亡頭數要占總死亡數的60.07%。防止仔豬死亡,應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一發現仔豬下痢,要盡快查找原因,對癥下藥,同時,將仔豬床進行徹底消毒,地面撒些生石灰。
除有消毒作用外,還可吸濕。對一窩中的小、弱仔豬,要注意固定奶頭,人工輔助哺乳,以防餓死。對肢外張的仔豬,應及時采取矯正措施,用繃帶固定其外張肢,另一端套在頸上,但要注意不能妨礙其行走。
2.3 分免前后母豬飼養母豬進入分娩架后,要注意飼料給量,不可過多,也不能太少。3d以后給料量逐漸增加。哺乳母豬飼料給量要大,但不可過多。發霉變質和冰凍的飼料不可飼喂哺乳母豬。
2.4初生仔豬的護理和仔豬寄養仔豬出生后要剪去臍帶、犬齒和尾巴,打耳號,稱初生重,口服慶大霉素或卡那霉素,注射鐵劑和豬瘟弱毒苗,爾后吃初乳。一窩仔豬過多,或產后母豬無奶的應并窩或寄養。寄養時要選分娩時間相近、乳量充足的母豬作保姆豬。仔豬出生3日齡以后并窩或寄養,需用消毒藥液或擦過豬欄的布擦仔豬身體,以統一氣味。
2.5 注意仔豬的開食與補料仔豬生后10日齡,應在仔豬活動場所掛上飼料槽,盡早給仔豬開食,待仔豬會吃料以后,每天應喂4~6次,給足飲水。仔豬于21日齡、35日齡(斷奶時)時稱重,并計算母豬泌乳力和35日齡斷奶窩重和個體重。
3 保育舍
豬在保育舍期間,要做好下述工作。
3.1 保持適宜的溫度開始應將室溫控制在30~C~32~C,以后每周降低2~C~3℃,仔豬到5周齡時舍溫應保持在22℃左右,但不能使保育舍溫度過高,天暖時要注意通風。在炎熱季節要注意防暑降溫。
3.2 逐步轉換飼料小豬轉入保育舍以后,全部靠飼料獲得營養物質。但剛進入保育舍的小豬,腸胃容積小,消化力差,故要喂好仔豬,首先是飼喂次數不可少,以常備飼槽最好。才進保育舍的豬,在飼料種類轉換上要有一個過渡。剛轉舍的當天 估然喂以乳豬料,第2d加喂20%的小豬料,第3d加喂30%的小豬料,以后逐漸增加小豬料,到第7d或第lOd可全部飼喂小豬料。
3.3合理分群管理保育舍的仔豬,要按體重大小進行適當分群,以免強的欺弱的、大的欺小的。應每日檢查仔豬糞便,及時發現問題,如發現有消化不良現象時,應調整飼料比例。如有下痢也盡早采取措施。仔豬斷奶后應進行驅蟲、去勢和預防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