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東茶區對有性系群體茶樹品種采用種子繁殖法,對無性系良種則采用無性繁殖法育苗。明末清初,福鼎點頭、蟠溪等地即用分株法育苗,以后又發展為壓條法育苗。1954年,區內部分縣、鄉(鎮)從安溪縣引進短花扦插法育苗。先在福鼎玉壇農場試驗,后推廣全區O 1956年,翁江茶場創辦大面積短穗扦插育苗基地,年供應全區各縣2000萬株茶苗。隨后,相繼在福安甘棠、社口,壽寧武曲以及福鼎點頭、白琳、秦嶼等地建立茶苗繁育中心,繁育“福安大白茶”、’福云”系列良種及“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旱逢春”等良種。全區三大育苗基地年繁育茶苗6000—10000萬株O 1977—1988年,全區共培育茶苗165億株。
進人90年代后,名優茶的開發促進良種的繁育推廣。1992年.全區培育出圃良種茶4.2億株.除供應區內各縣發展茶業生產外,還提供外地區、外省大量良種等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