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從1999年秋季開始探索并創造出 溫室番茄弓形整枝技術 ,不僅集眾多整枝方法優點于一身,而且減少了部分植保費用。目前,這一植株調整技術已在山東臨淄、壽光市稻田鄉、魚臺縣唐馬鄉、陜西省富平縣等部分棚室中應用,表現較優,現將整枝方法及應用技術簡介如下。
一、弓形整枝技術
1、先在栽培番茄的溫室中南北向按番茄植株逐行拉一道細鐵絲。高度以中后部距地面2米為宜(因目前我國溫空中栽培的番茄主要為南北行)然后按常規方法在每株番茄植株旁插一根竹竿,其上端用細繩固定在鐵絲上或以塑料尼龍繩一端系在上部鐵絲上,另一端綁在番茄植株莖基部。隨著番茄植株不斷生長,每隔25~30厘米(約每開一穗花時)用塑料繩綁一道。綁時番茄莖稈與竹竿間以呈 8 字形為宜;若用吊繩可順時針方向纏繞植株莖稈。
2、植株以單稈結果為主,其余側芽應及早抹去。當植株長至1.3~1.5米高,此時第三穗花開放或正在激素處理花(因品種、熟性、管理不同而時間上略有差異)期間,利用番茄莖部半木質化柔韌性較強的特點,于澆水追肥之前的晴天下午番茄莖較柔軟易彎曲而不易斷時進行 弓形 整枝。
3、在插竹竿或綁吊繩田間按南北行先將從北面數第2株上面的綁繩解開,若為吊繩可反勢旋開至番茄植株第三穗果部位,以第三、四穗間莖部為彎曲點,緩緩牽引到北面相鄰一株(最北面一株)的竿上,由南向北呈約45°角綁在北面相鄰竿上或吊繩上。再將從北面數第三株依照同樣方法引過來綁在中間一竿上(北面數第二株竿上),其余南面植株依次類推,注意操作時相鄰兩株間北面株的彎曲點與相南面株的生長點在同一竿或吊繩上,高度應間隔15~20厘米,以免距離過近發生擁擠或遮光現象。最北端一株在其北端插一竹竿或從后坡內側吊一塑料繩按上述方法操作。
4、待番茄植株在新牽引的竿或吊繩上再長出約25~30厘米高時,(此時又開一穗花),在其上方再綁一道。此后當植株再長出約30厘米高時,將主莖按上述同樣方法引回相鄰南面原竹竿或吊繩上仍呈相應角度進行綁捆,此后以此類推,直至打頂前約1個月停止。
二、弓形整枝技術的優勢及應用
1、弓形整枝技術的優勢。首先弓形整枝技術秉乘了傳統單干整枝的優勢;同時又避免了部分品種因長勢較旺,穗間較長,長出不幾穗花便至棚頂的缺點。尤其是近年來如R-144、加西亞、阿比蓋爾(FA-870)、特大瑞光、中雜9號等一些生長勢、抗逆性較強且穗間距較長的國內外優新品種的引種和大面積推廣使得常規單干整枝的弊端更為顯著。同時,采用弓形整枝技術后較常規單干豎直整枝法(對照)。經對比試驗:第一,根系數量明顯多于后者;根系群體分布范圍也顯著大于后者;第二,弓形整枝技術繼承了連續摘心換頭法充分利用棚室內立體空間的優點;而揚棄其果實采收期易出現 采果斷層 即采收盛期出現中斷的不足;第三,弓形整枝技術利用 S形 整枝技術并在其基礎上加以創新,由在相鄰竹竿上綁一道改為兩道,從而避免了植株結果后期,由因果實膨大重量增加產生下墜進而折斷主莖的現象。第四,弓形整枝技術由于采用 弓字形 彎曲方法,使在生長盛期的番茄植株對肥料的過量吸收略微受抑,從而減少部分助壯素等激素的噴灑次數,降低了一定投資費用。據兩年來試驗統計,平均每667米2溫室番茄降低激素使用投入資金15~20元。另外也降低了因噴藥次數增加而產生的負面影響;第五,在采用 弓形 整枝時因首先向北彎曲,使番茄植株第三、四、五穗花果得以直接接受陽光照射,而明顯降低了溫室中番茄灰霉病等頑固性病害在花果,尤其是在果實上的發病率。據統計,平均每667米2每茬溫室番茄果實灰霉病發病率降低27%~45.3%,而且由于接受較多陽光照射,使得果實含糖量及色素增加,果實鮮艷亮澤在市場上廣受歡迎。后期雖然采用了弓形整枝技術再向南部傾斜。但因生長點垂直距地面位置較高。距棚膜較近,光照明顯增強,果實含糖量、色澤仍較理想、病害極少;第六,在溫室同等栽培高度(當前我國溫室栽培番茄生長架高度多為2米左右)條件下采用弓形整枝技術可增加4~5穗,增產33%~47%。
2、弓形整枝技術的推廣應用。由于 弓形整枝法 具有控旺(徒長),降低植株高度、增加花穗數、減少發病機率,節省部分激素、農藥等植保費用且果實光澤度佳、易操作等優點,因而在魯中、南、蘇北、皖北和冀東等地區迅速推廣,適用于目前我國推廣種植的多數長勢較強、穗間距較長的國內外優新品種,發展應用前景極為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