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分析了雙孢菇病害(褐斑病、軟腐病)、蟲害(跳蟲、菇蠅、菇蚊)、雙孢菇雜菌(鬼傘、白色石膏霉、污膠鼓菌)的發生癥狀,并提出防治方法;同時介紹了雙孢菇的消毒技術,以期為雙孢菇的病蟲害防治提供參考。
隨著雙孢菇栽培規模的日益擴大以及栽培品種的不斷增多,雙孢菇的病蟲害也日益猖獗。因此,了解和掌握雙孢菇的病蟲害防治及消毒技術,對大規模栽培尤為重要。
1 病害及其防治
1.1 褐斑病
褐斑病又叫干泡病、輪枝霉病等。蘑菇從感病到出現褐色病斑,約需2周的時間。開始先在菌蓋出現許多不規則的針頭大小的褐色小斑點,漸變成黃褐色并擴大,且產生凹陷,凹陷部分呈現灰色。
防治方法: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1]。
1.2 軟腐病
子實體受到感染后,逐漸變為褐色,直至腐爛。
防治方法:減少床面噴水,加強通風,降低空氣濕度,在患病部位撒石灰粉;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2 蟲害及其防治
2.1 跳蟲
幼蟲白色,成蟲灰藍色,體積小,柔軟無翅,體長很少超5mm。
防治方法:床面出菇前發現此蟲時,可噴灑40%敵百蟲乳油250倍液,或70%的氧化樂果乳油500倍液,也可用80%的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加少量蜜糖誘殺;床面出菇后,可噴灑1.1%的復方苦參植物素500倍液防治,也可用80%的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加少量水蜜糖誘殺。
2.2 菇蠅
成蟲體長6-9mm,暗灰色。幼蟲體長8-12mm,白色,頭部尖,尾部鈍。蛹長橢圓形,長6-8mm,呈紅褐色至暗褐色。
防治方法:菇房安裝紗窗,防止菇蠅進入;菇房發現有成蟲時,可用白酒0.5份、水2份、紅糖3份、醋3.5份,加入少量敵百蟲或敵敵畏,置于盆中,進行誘殺[2]。
2.3 菇蚊
一般成蟲體長4.5-6.0mm,幼蟲體長10-13mm,體長筒形。成蟲有趨光性,飛翔能力強。
防治方法:出菇前發現菇蚊,用敵敵畏熏蒸;出菇后,將蓖麻葉搗爛,擠出汁,以10份水∶1份汁的比例混合,煮沸冷卻,噴灑于菇房中和料面上。
3 雜菌及其防治
3.1 鬼傘
鬼傘俗稱野蘑菇,菌蓋初呈彈頭形或卵形,玉白、灰白或黃白,表面大多有鱗片,柄細長,中空。老熟菌蓋展開,菌褶逐漸由白變黑,最后與菌蓋自溶成墨汁狀[3]。
防治方法:堆制好培養料,提高堆溫,降低氨氣含量,防止培養料過生、過濕,以抑制鬼傘的發生和生長。菇床上產生鬼傘后,應及時摘除;若鬼傘大發生,可用2-5%的甲醛溶液進行防治。
3.2 白色石膏霉
白色石膏霉又名臭霉菌,初為雙斑塊狀濃密的菌絲,逐漸變成深黃色面粉狀,有刺鼻臭味。
防治方法:增加過磷酸鈣的用量,降低培養料的pH值,局部發生后,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3.3 污膠鼓菌
污膠鼓菌又名陀螺、猛嘴蘑、糞碗,菌體群生或叢生,柄短陀螺伸展后呈淺杯狀,直徑1.0-4.5cm,高1.0-2.5cm,外部黑褐色,有成簇的絨毛,干時多皺,有毒。
防治方法:適當通風,降低濕度;及時去除污膠鼓菌菌體,深埋;局部發生時用2-5%的甲醛溶液噴灑防治。
4 消毒技術
4.1 培養料的消毒
培養料進棚前pH值應調至7.5-8.0,如超過8.2,則易造成白色石膏霉的發生。pH值過高,用過磷酸鈣水調;如過低,則用石灰水調。培養料在進棚的前一天要在料堆的表面噴80%的敵敵畏乳液200倍液或40%的氧化樂果乳液400倍液,而后密封24h,以殺滅螨蟲及其他害蟲[4]。
4.2 菇房的消毒
空房消毒,用硫磺15g/m3、甲醛2mL/m3、80%敵敵畏乳油5mL/m3,混合在鋸末中,分裝在紙袋里,置于菇房四角與中央,密閉門窗,然后點燃,悶熏24h;或用甲醛20g/m2、敵敵畏10g/m2在床面熏蒸24h,再開窗換氣。如果是重茬菇房,收拾完菇后及時將能拆除的床面全部拆除,移至室外進行徹底清洗、曝曬;如不能拆掉,則揭開塑料薄膜曝曬數日,對墻壁用10-20%的石灰粉噴灑粉刷。使用前封好菇房,再按上述方法熏蒸消毒。實房消毒,用甲醛10g/m2加熱熏蒸床面,密閉24h,而后打開通風口通風。
4.3 覆土的消毒
用5%的甲醛溶液將土粒均勻噴濕,略晾,再用80%的敵敵畏乳油500倍液噴灑,然后用薄膜密封24h。用石灰調節土粒的pH值,適宜的pH值為7.5-8.0。各通風口均用紗布罩好,以防各種害蟲飛入。
5 參考文獻
[1]孫世龍.永昌縣雙孢菇病毒的識別及防治[J].中國農技推廣,2009,25(3):40-41.
[2]馮國明.菇棚常見害蟲巧防治[J].農家科技,2009(10):25.
[3]曹玉佩.雙孢菇預防雜菌污染方法[J].農家科技,2009(12):21.
[4]買春早.雙孢菇栽培技術[J].甘肅農業,2009(8):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