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發菌初期菌絲生長旺盛,發菌至菌袋1/2時,袋口菌絲逐步泛黃,吐出黃水。黃水初期色淺,而后逐步變深,最后轉為醬油色。黃水嚴重時會從袋口流出,而且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加...
食用菌發菌初期菌絲生長旺盛,發菌至菌袋1/2時,袋口菌絲逐步泛黃,吐出黃水。黃水初期色淺,而后逐步變深,最后轉為醬油色。黃水嚴重時會從袋口流出,而且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加劇。黃水大量產生時,隔絕了菌絲的正常呼吸,菌絲生長速度減慢,最終停止生長。表面的菌種塊長時間被黃水浸泡而變得松軟,菌絲自溶,最后感染霉菌。
發生原因
進入出菇前期的菌絲,常有棕黃色水珠分泌在培養料表面,這種現象認為是菌絲體已進入生理成熟期,是出菇的先兆。但是過早、過多地形成黃水就有問題了。這種異常情況通常有以下幾種情況:
1、與所使用菌種活力有關。
2、與培養環境溫度有關。菌袋培養環境溫度忽高忽低,刺激菌絲生理變化,產生黃水;黃水沒有及時處理,導致爛袋。黃水過多,長時間后隔絕了菌絲的空氣交換,導致菌絲窒息死亡。同時生理黃水含有大量營養物質,成為雜菌生長的培養基質,導致感染霉菌。
3、與袋口扎口方式有關。采用棉花塞或無棉蓋體封口不易產生黃水,采用扎口繩封口,通透性差就很容易出黃水。
4、與菌袋是否被細菌污染有關。高溫季節制袋,裝袋前培養料就開始發熱,細菌大量繁殖,菌袋培養后期也很容易產生黃水現象。
預防措施
1、選擇適宜的品種、使用活力強的菌種。
2、保持穩定的適宜的培養溫度,加快菌絲生長速度。
3、采用棉花塞、無棉蓋體等通透性好的材料封口。
4、縮短拌料與滅菌之間的時間間隔,控制微生物的自繁生物量,減少菌袋被細菌污染。
5、發現這種情況及時打開袋口,加強通風,使袋口料面干燥,加快菌絲生長速度。當菌絲長滿全袋后,搔去菌袋表面的老菌種塊,直接進入出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