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種出好苗,良種產量高”。這是農民群眾的經驗總結。水稻生產實踐證明,在一般情況下,同樣的土地,同樣的肥料,同樣的管理,良種比劣種每畝可增產幾十斤至百余斤。
水稻品種按生長發育的特性,有早、晚稻之分。典型晚稻品種,如二白矮、包胎矮等對光照比較敏感,只能在有短日條件的晚造種植;如在早造種植則不會抽穗結實。早稻品種只對溫度比較敏感,不僅可以在早造種植,而且能夠在晚造種植,如在晚造種植,叫做翻秋。早、晚稻品種又有早、中、遲熟之分。早造特早熟品種的全生育期(從播種至成熟)為90天左右,早熟品種全生育期為90~115天,中熟品種全生育期為115~130天,遲熟品種全生育期為130天以上。晚稻早熟品種的全生育期在125天以內,中熟品種在125~140天之間,遲熟品種在140天以上。如按穗型大小來分,又有穗數型和穗重型品種。穗數型品種,葉片較薄,穗型較小,比較省肥。穗重型品種,葉厚稈粗,穗大粒多,耐肥抗倒。如按抵抗病蟲害的能力來分,有比較抗病蟲的品種和易感病蟲的品種。此外,還有耐咸、耐酸、耐蔭等特殊品種,以及雜交水稻(俗稱雜優)等。總之,任何一個品種都有自己的特征、特性,有優良性狀的一面,也有不足之處,應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加以選擇。
選用水稻良種要考慮以下幾點要求:①熟期適合,能適應當地的氣候條件,合乎早、晚造的季節安排;②產量高而穩定,還要米質好;③適合當地的田土類型,容易栽培,病蟲害少。所以,高產并不是良種的唯一標準。同時,任何一個品種,也不可能在所有地方都適合種植。一個品種往往在某種環境下由于能夠滿足其種性對環境條件的要求,就表現出原有的優良性狀,發揮出豐產性能;但在另一種環境條件下,它原有的優良性狀受到抑制,弱點就會暴露出來而表現低產。各地都應根據本地的氣候條件、田土類型、耕作制度和栽培管理水平,選用相適應的品種。早造高產品種桂朝,在春暖較遲的粵北山區種植,常常會因遲熟而影響晚造的季節安排。但如用桂朝翻秋,只要肥水條件具備,栽培管理水平較高,就可以早熟高產。而在經常受臺風或洪水威脅的地方,用桂朝翻秋,則往往會因病害嚴重而減產。晚稻中遲熟良種二白矮,在廣東中部肥田高產區種植,好年景畝產可達800~900斤,而在粵北地區種植,就容易受冷害而減產,以致失收。中遲熟品種包胎矮,在土質較淺瘦的丘陵地區種植,畝產可達500~600斤,且比較穩定;而在肥田高產區種植,則易倒伏,往往達不到丘陵地區的產量。若把圍田高產區適宜種植的葉厚稈粗的穗重型耐肥品種,放在田土淺瘦的田類種植,則往往由于肥水條件滿足不了要求而表現植株矮小,生長量不足,反而比適合淺瘦田種植的穗數型品種低產。所以,沿海地區要選擇抗白葉枯病的品種,山區要選擇抗稻瘟病的品種,粵北山區早、晚兩造都要選擇早中熟品種,肥田地區宜用穗重型品種,瘦田宜用穗數型品種。此外,還要根據耕作制度以及災害、季節、勞力等情況,做到早、中、遲熟品種合理搭配。
選定了一個當家品種,就要相對穩定,不要年年換種,因為每一個品種都有自己的特征特性,只有針對良種的特性配合相應的栽培措施,才能發揮良種的豐產性能。摸清一個品種的特性不容易,摸索與這個品種相適應的高產栽培技術更難。所以,品種要相對穩定。
有了良種,為了保持其品質和豐產性能,延長使用年限,就要提純復壯,使種子達到“精、壯、純、良”的標準。種子提純復壯可采用除雜片選、穗選或一株傳的方法。除雜片選,要注意除雜去劣,拔除病株。穗選,要選擇高矮適中,成熟一致,谷粒飽滿,不實粒和黑粒少的,成熟時有兩三片青葉,青枝蠟稿不倒伏的。一株傳,是先在田間選擇具有該品種典型性狀的優良單株,然后再在室內優中選優,作為明年種子田的用種。此外,要做好種子收、曬、藏的工作,防止混雜,以保持種子精壯純良。
然而,一個品種在同一個地方連續種植,會加速病菌生理小種的變化和病原的積累,病害會日趨嚴重。另外,自花授粉的水稻,同一品種長期生長在同一環境條件下,會引起退化,從而導致減產。目前,不少地方反映,凡是桂朝或廣二104連續三年六造,或者雜優稻四年八造連續種植的,都出現病害日益嚴重,經濟性狀下降而帶來減產。因此,在品種安排上,要有二、三個品種共同當家,以便進行輪換種植,避免同一個品種在同一塊田里連年連種,以減輕病害。此外,要注意引進新品種,以代換老品種。引進新品種一定要先通過小面積試種,進行適應性的觀察,千萬不能一下子就大面積調換,以免造成不應有的損失。
水稻品種按生長發育的特性,有早、晚稻之分。典型晚稻品種,如二白矮、包胎矮等對光照比較敏感,只能在有短日條件的晚造種植;如在早造種植則不會抽穗結實。早稻品種只對溫度比較敏感,不僅可以在早造種植,而且能夠在晚造種植,如在晚造種植,叫做翻秋。早、晚稻品種又有早、中、遲熟之分。早造特早熟品種的全生育期(從播種至成熟)為90天左右,早熟品種全生育期為90~115天,中熟品種全生育期為115~130天,遲熟品種全生育期為130天以上。晚稻早熟品種的全生育期在125天以內,中熟品種在125~140天之間,遲熟品種在140天以上。如按穗型大小來分,又有穗數型和穗重型品種。穗數型品種,葉片較薄,穗型較小,比較省肥。穗重型品種,葉厚稈粗,穗大粒多,耐肥抗倒。如按抵抗病蟲害的能力來分,有比較抗病蟲的品種和易感病蟲的品種。此外,還有耐咸、耐酸、耐蔭等特殊品種,以及雜交水稻(俗稱雜優)等。總之,任何一個品種都有自己的特征、特性,有優良性狀的一面,也有不足之處,應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加以選擇。
選用水稻良種要考慮以下幾點要求:①熟期適合,能適應當地的氣候條件,合乎早、晚造的季節安排;②產量高而穩定,還要米質好;③適合當地的田土類型,容易栽培,病蟲害少。所以,高產并不是良種的唯一標準。同時,任何一個品種,也不可能在所有地方都適合種植。一個品種往往在某種環境下由于能夠滿足其種性對環境條件的要求,就表現出原有的優良性狀,發揮出豐產性能;但在另一種環境條件下,它原有的優良性狀受到抑制,弱點就會暴露出來而表現低產。各地都應根據本地的氣候條件、田土類型、耕作制度和栽培管理水平,選用相適應的品種。早造高產品種桂朝,在春暖較遲的粵北山區種植,常常會因遲熟而影響晚造的季節安排。但如用桂朝翻秋,只要肥水條件具備,栽培管理水平較高,就可以早熟高產。而在經常受臺風或洪水威脅的地方,用桂朝翻秋,則往往會因病害嚴重而減產。晚稻中遲熟良種二白矮,在廣東中部肥田高產區種植,好年景畝產可達800~900斤,而在粵北地區種植,就容易受冷害而減產,以致失收。中遲熟品種包胎矮,在土質較淺瘦的丘陵地區種植,畝產可達500~600斤,且比較穩定;而在肥田高產區種植,則易倒伏,往往達不到丘陵地區的產量。若把圍田高產區適宜種植的葉厚稈粗的穗重型耐肥品種,放在田土淺瘦的田類種植,則往往由于肥水條件滿足不了要求而表現植株矮小,生長量不足,反而比適合淺瘦田種植的穗數型品種低產。所以,沿海地區要選擇抗白葉枯病的品種,山區要選擇抗稻瘟病的品種,粵北山區早、晚兩造都要選擇早中熟品種,肥田地區宜用穗重型品種,瘦田宜用穗數型品種。此外,還要根據耕作制度以及災害、季節、勞力等情況,做到早、中、遲熟品種合理搭配。
選定了一個當家品種,就要相對穩定,不要年年換種,因為每一個品種都有自己的特征特性,只有針對良種的特性配合相應的栽培措施,才能發揮良種的豐產性能。摸清一個品種的特性不容易,摸索與這個品種相適應的高產栽培技術更難。所以,品種要相對穩定。
有了良種,為了保持其品質和豐產性能,延長使用年限,就要提純復壯,使種子達到“精、壯、純、良”的標準。種子提純復壯可采用除雜片選、穗選或一株傳的方法。除雜片選,要注意除雜去劣,拔除病株。穗選,要選擇高矮適中,成熟一致,谷粒飽滿,不實粒和黑粒少的,成熟時有兩三片青葉,青枝蠟稿不倒伏的。一株傳,是先在田間選擇具有該品種典型性狀的優良單株,然后再在室內優中選優,作為明年種子田的用種。此外,要做好種子收、曬、藏的工作,防止混雜,以保持種子精壯純良。
然而,一個品種在同一個地方連續種植,會加速病菌生理小種的變化和病原的積累,病害會日趨嚴重。另外,自花授粉的水稻,同一品種長期生長在同一環境條件下,會引起退化,從而導致減產。目前,不少地方反映,凡是桂朝或廣二104連續三年六造,或者雜優稻四年八造連續種植的,都出現病害日益嚴重,經濟性狀下降而帶來減產。因此,在品種安排上,要有二、三個品種共同當家,以便進行輪換種植,避免同一個品種在同一塊田里連年連種,以減輕病害。此外,要注意引進新品種,以代換老品種。引進新品種一定要先通過小面積試種,進行適應性的觀察,千萬不能一下子就大面積調換,以免造成不應有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