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中國茶葉大辭典》,一條"定論"寫了20載:茶樹栽培區域最北止于北緯38度線。
然而,一位叫張占義的老人,就在北緯38°45′太行山脈的靈壽縣五岳寨,用了近8年的時間,矢志不渝地做著茶葉專家們都已止步的事情---
1如果太行山產茶了,
那可是一件造福于民的大事5月的太行深處,片片新綠換下了冬日漫山的枯黃。初夏,記者在靈壽縣五岳寨的茶園里尋訪張占義。
郁郁蔥蔥的茶園里飄著淡淡的清香。老人正在指導雇來的山民采茶。眼前的張占義,臉龐黝黑,頭發灰白,身穿已經褪色的灰色茄克,腳蹬千層底的布鞋。如果不是滿口的茶葉術語,記者真不敢相信,眼前這位樸實的老人就是被海內外媒體譽為“太行茶人”的大專家。
“我這輩子,做夢也想不到臨到退休跟茶樹較上勁了。”張占義個性直爽、健談。今年63歲的他,是文革前最后一屆大學畢業生。他大學里學的是政教,畢業之后教過書,當過公社書記、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還做過8年主管農業的副縣長,退休前是省農林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長兼黨總支部書記。“雖然工作和農字沾邊兒,但搞農業科技研究工作卻是個門外漢。現在,老了老了倒跑到山里鼓搗種茶了。”他說。
張占義究竟怎么與茶結緣的呢?事情還得從1997年說起。他當時任省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長,帶人到趙縣柏林寺推銷所里培植的草坪草。寺內方丈、省佛教協會會長凈慧大師講的“趙州茶”的典故引發了他的興趣。凈慧大師告訴他,早在唐代,趙州高僧從諗禪師開創了“吃茶去”一代禪風,“趙州茶”由此聞名于世。但是,遺憾的是,后來隨著氣候變化等種種原因,“趙州茶”輾轉到江西云居山真如寺了。
張占義聽后心里一動:河北原來也產茶,而且竟有如此深厚的茶文化!為什么我們不試著引種茶樹呢?如果河北產茶了,那可是一件造福于民的大事。
回到所里,他立刻向院領導匯報,當即得到院長李廣敏的支持,拿到了8000元的項目經費。就這樣,張占義從56歲開始與茶結緣了。
北方無茶,種茶必須到南方引苗。1998年一開春,張占義便和所里的幾位同志迫不及待地南下江西云居山。來到南方,當碧綠的茶園展現在眼前時,這幾個北方漢子被眼前的美景震撼了。他們抑制不住地興奮,暢想著如果太行山上也種上茶樹,那巍巍太行真成了一顆綠寶石了。
有了當地農民的口授,他們覺得還是僅學了點皮毛。于是當即決定,兵分兩路,兩個同志帶著茶苗回河北,張占義和另一個同志直奔杭州取“茶經”。
我國茶葉研究的權威機構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就在杭州,張占義告訴記者,南茶北移能搞成,全靠了這個“大靠山”。正是有了這些專家的場外指導,他們才能不斷突破一個又一個難題。
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栽培室主任吳洵研究員,1959年就參加南茶北移的實驗。他先后把茶樹成功地引種到山東的日照和青島,結束了“山東無茶”的歷史。后來,茶樹繼續北移,但都以失敗告終。茶樹越不過北緯38度線,就是他和同行得出的結論。
得知張占義要完成自己未成的宿愿時,吳洵非常高興。這位大專家毫無保留地把南茶北移的經驗告訴了前來取經的“小學生”:只要找到酸性土、中性水、光照適宜,把溫度控制在零下8攝氏度到38攝氏度就能種成茶樹。他還啟發張占義,你們河北大棚蔬菜不是搞得很好嗎,你們搞溫室有經驗,把控制溫度的長項利用好,一定能成功。
2產出如此上等綠茶的茶園,
竟然出自一位最初對茶一無所知的老人之手
“高山多霧出名茶”。回到河北,張占義就按著書上說的尋找適宜種茶的水土。他和同事們翻閱《河北土壤志》、《靈壽土壤志》,選擇了靈壽五岳寨一個海拔1200米的高坡作為試驗田。幾個人背上鋪蓋,住進了半山腰林場的一間簡陋小屋。
張占義永遠記得1998年3月30日。這一天,他和同事親手種下了幼嫩的小茶苗。也就在這天晚上,老天似乎有意刁難他們,夜里氣溫驟降,一場大雪下了足有半尺厚。
“這還不把小茶苗凍死!”望著漫山遍野一片銀白,愛寫詩的張占義沒有一絲詩情。他又氣又急,抓起電話,一個長途打到吳洵那里。老先生告訴張占義,在山東他也碰到過這種情況,他讓張占義馬上測溫,如果不低于零下12攝氏度就沒事。張占義放下電話拿著溫度計跑上了山,一測,離最低溫還差好幾攝氏度呢。
大雪總算抗過去了。春天來了,山上的草場開始返青了。暖洋洋的天氣讓張占義揪著的心稍稍放下了。但是,緊接著問題又出現了:草綠了、花開了,可茶樹就是不長。眼看“五一”節都過了,還是沒變化。他飯吃不香、覺睡不穩,心都等焦了。
“不會是死了吧?”張占義實在等不下去了,又一個長途電話打到杭州。吳洵先生說,現在溫度還不夠高,茶樹要等到日平均氣溫在10度以上才開始生長。一句話,又給張占義吃了一粒“寬心丸”。果然到了“六一”,小茶苗開始長了!
夏天很快過去了,張占義度過了一段輕松的時光。可到了“十一”,小茶苗并沒有長到像書上所說的高度。而且大山里霜降早,小茶苗打了蔫。不行,雖然這里海拔高但無霜期短,光照不足,影響茶樹生長,“高山濃霧出名茶”這句話不適用于北方。于是,他們又重新選址,把茶苗移到了自己居住的院子里。這里海拔760米。
隆冬到了,張占義按照吳洵的指點,建起了大棚,把溫度控制住。當初拿到8000元項目經費時自以為不少,可一建大棚才知道錢根本不夠。他們緊縮開支,弄些竹片、塑料布搭了個大棚。溫度終于控制住了,大家松了一口氣。可不久茶苗又突然死了好多,原來是熱死的,他們又趕緊通風,就這樣,一年下來,張占義像侍弄月子里的孩子一樣照顧著這些嬌嫩的小茶苗,心隨著茶苗的長勢忽喜忽悲。
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度春秋,小茶苗終于在他們的照料下在五岳寨安了家。摸透了這些“南方嬌娃”的脾氣,張占義的茶園也走出了林場的小院,發展到周圍山場的13畝向陽坡地。
2001年7月14日,也就是張占義退休的那天,來自農業部茶葉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等權威機構的8名專家組成鑒定小組,來到他的林場陋室,對太行綠茶進行鑒定。專家們不相信,這樣一個產出上等綠茶的茶園,竟然出自一位最初對茶一無所知的老人之手。
專家們一致認為,茶園“引種的茶種,采用大棚設施,成活率高,茶樹發育正常,表明引種試驗初步成功”,“該項目的成功,使我國的茶樹的栽培北限又向北推移。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現實意義,為北方山區種植結構調整發展生態農業提供了新思路,研究達到國內同類研究的先進水平。”
3如何讓13畝茶園由“雞蛋”變“小雞”,河北茶在產業化的路上面臨更大挑戰
張占義是個茶癡。他逢人便講茶,講茶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講太行山區栽培茶樹的可行性。他說,他晚年有一個夢想,就是要讓小小的13畝茶園由“雞蛋”變成“小雞”,讓太行山區的農民從種茶中受益。他曾經考察過,我省太行山區適合種茶的次耕地就有100多萬畝,這數量相當于浙江茶樹種植面積的一半!
“現在南方茶還過剩呢,河北發展茶業有前景嗎?”對張占義的夢想,一些業內人士持懷疑態度。但張占義卻有自己的依據。他給記者分析,南方茶葉雖然過剩,但過剩的是普通茶,真正上等的好茶還是供不應求。太行綠茶絕不是普通的綠茶,農業部和中國茶葉研究所的權威檢測都證明,它屬“上等綠茶”,氨基酸、咖啡堿等各項指標均可以與千島玉葉、洞庭春芽、西湖龍井等名茶相媲美。北方茶和南方茶就像東北米和南方米一樣,雖然北方產量低、種植成本高,但內在品質好,還是在市場上大受歡迎。況且,河北有“趙州禪茶”這么知名的茶文化,如果對其合理利用開發,那太行茶一定會有所作為。
張占義把記者帶到靈壽縣南營鄉槐樹溝村,這里有他幫村民建起的一塊5畝的茶園。在茶園,記者看到綠油油的茶樹已經到了采摘期,村民武振良正在忙著采茶。“今年我能炒5公斤茶,每公斤茶能賣4000元!過去,這些山坡地都種些土豆什么的,收益太低,還抵不上2兩茶葉呢。”他言語中透著興奮。張占義介紹,在他的幫助和扶持下,這一帶的茶園已發展到30畝,春茶產量可望達到40公斤。
然而畢竟只有30畝,距離張占義的夢想還很遙遠。技術推廣和實現產業化,是比技術更讓人頭疼的一個難題。
一位六旬老人要做成這件事顯然勢單力薄。茶園收效高,可早期投入大,村民想種茶卻苦于沒錢投資。張占義想過搞龍頭帶動,可又沒有那么大的經濟實力。以前,他跑各部門要的資金,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到位,他已經墊付了3年的工資。前段時間有外商看到新聞找來洽談合資開茶場,發展種植、加工一條龍,但人家要求提供場地、治安條件等,他又無能為力。
但是不管多難,張占義還是決定繼續堅持走下去。他說,“當初,我要搞南茶北移,周圍的一些專業人士說我異想天開,但最終我還是搞成了。這些年之所以能堅持下來,全因為我心里有一個精神支柱,那就是我的偶像———明代科學家徐光啟。是他把南方的棉花、水稻、甘薯引到北方,為北方人民解決了吃穿問題。這幾年,每當遇到困難、聽到風言風語的時候,我就對照徐光啟,給自己打打氣。人要是沒有一股子精神,啥事也辦不成!搞農業科技的最終目的就是讓老百姓飯碗里得到實實在在的東西,如果一項成果不能真正造福于民,總是躺在抽屜里用來評獎,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突破了種植難題的張占義還在不停地奔波,他說,“一定要看到太行茶園造福于民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