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水稻缺鉀防治

   日期:2016-08-10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81    
 1.概述  

    鉀在作物體內細胞液中,是以離子形式存在,它可以促進碳水化合物的合成。當葉片合成的碳水化合物,以蔗糖為主要形式向子粒運輸的時候,鉀起運輸的作用。 

    作物體內的各部位都含有鉀,尤其在生長旺盛的根尖及新梢中鉀的積累多,老葉則含鉀少。 

    水稻在生長發育初期,莖葉中的含鉀量高,從子粒形成時期開始,莖的含鉀量增加。在作物體內,鉀是易于移動的元素,然而,在作物生育階段的某個時期,其怎樣積累于莖、葉等處,這一生理作用,尚有許多不明之處。 

    作物從根部吸收的硝酸鹽,是在體內被還原,并用于蛋白質的合成。然而缺鉀時,這些作用不能順利進行,使硝酸鹽在體內積累產生障礙。 

    鉀還可以利用其溶液的高滲透壓,在作物體內起調節水分代謝的作用,缺鉀時,作物水分蒸騰強烈,易萎蔫;鉀充足時細胞可以維持膨壓,莖葉挺立。 

    水稻青枯是一種特殊缺鉀癥。在水稻抽穗期后第20天左右,即在穗部碳水化合物合成和淀粉積累最多的時期,僅在1~2天內變成青枯狀態,而且莖稈基部變軟弱而倒伏。這種倒伏現象,可能是由于莖稈內的貯藏碳水化合物向穗部轉移,同時鉀也被動員向穗部轉移,從而莖稈缺鉀、失去膨壓所致。水稻青枯是由于氮過剩、鉀缺乏所造成的生理病。  

    2. 癥狀  

    水稻缺鉀時,老葉葉尖及前端葉緣褐變或焦枯,同時出現褐色斑點;植株伸長受抑制而萎縮;葉色加深,呈暗綠色且無光澤;根系細弱,多褐根,老化早衰;抽穗不整齊,秕谷率增加,正常受精的谷粒也不飽滿,產量和品質下降。 

    根據水稻出現的時期及斑點和特征,通常又將水稻缺鉀癥分為三種類型,即:①赤枯型,即返青后到分蘗期出現癥狀,下位葉發生大量赤褐色不規則斑點,擴展后葉片焦枯,呈赤枯狀田間景觀,生長停滯,新葉少而零亂不齊。常伴有“黑根”,多見于晚造秧田。②胡麻葉斑型,即分蘗末期至幼穗分化期出現赤色胡麻斑,斑點一般比普通胡麻葉斑病要大,色澤也較灰暗,病斑與正常組織的界線清楚。③褐斑型,即幼穗分化前后出現癥狀,以散生的細小斑點為主,或連成短線狀。葉尖褪淡發黃,進而變褐,干卷。早稻偏施氮肥促發的缺鉀癥多為此類型。 

    水稻青枯是一種特殊缺鉀癥。在水稻抽穗期后第20天左右,即在穗部碳水化合物合成和淀粉積累最多的時期,僅在1~2天內變成青枯狀態,而且莖稈基部變軟弱而倒伏。這種倒伏現象,可能是由于莖稈內的貯藏碳水化合物向穗部轉移,同時鉀也被動員向穗部轉移,從而莖稈缺鉀、失去膨壓所致。水稻青枯是由于氮過剩、鉀缺乏所造成的生理病。    

    3. 發生原因  

    (1)土壤缺乏直接利用的鉀,習慣上全鉀量以K2O表示,有效鉀用代換鉀(K)表示,土壤中鉀的含量遠比氮、磷多,一般在1~2%之間,高的可達4~5%,低的不到0.5%,一般紅壤最低,平均不到0.5%,黃土區最高在1.8%以上。土壤中鉀的形態可分為礦物鉀、固定態鉀、交換性鉀和水溶性鉀。礦物鉀約占90%,通常對水稻是無效的;固定態鉀約占2%左右,高的達6%,對水稻有效性極差;交換性鉀,是吸附在土壤膠體表面的鉀離子,它與水溶性鉀處于平衡狀態,相互轉化,彼此之間不可區分,一般在40~200ppm之間,高的達300ppm以上,低的小于20ppm,約為全鉀量的0.08~1.5%,是土壤速效鉀的主要來源;水溶性鉀是最易被作物吸收的形態,存在于土壤溶液中,一般只有幾個ppm,這不能滿足作物生長發育的需要。一般易發生缺鉀癥的土壤是:耕層淺薄的砂土田和漏水田,淋溶嚴重的水田,通氣不良、鉀素有效化速度慢的濕田等。 

    (2)肥料成分不平衡。由于偏施氮、磷化肥,而引起缺鉀,在許多地區已普遍發生,并已嚴重影響作物產量的不斷提高。如果少施或不施有機肥料的田塊,只要經過幾年就會發生缺鉀癥狀,結果是氮肥施得越多越糟,這是由于水稻缺鉀和亞鐵中毒所致。  

    4.防治方法  

    (1)一旦發現缺磷,不論什么生育期,都應立即葉面噴施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此外,鉀被施于土壤后,會很快被作物吸收,故也可進行追肥。每667m2可追施3.5~4kg氯化鉀。 

    (2)合理施用鉀肥:①確定鉀肥的施用量。從防治缺鉀癥的角度,每667m2鉀肥(以K2O計)用量以6~10kg為宜。②選擇適當的鉀肥施用期。由于鉀肥在土壤中較易淋失,鉀肥的施用應做到基肥與追肥相結合;在有其它鉀源(如秸稈還田、有機肥料、草木灰等)作基肥時,化學鉀肥以在生育中后期作追肥為宜。在嚴重缺鉀的土壤上,化學鉀肥作基肥的比例應適當大一些。另由于植物體內氮鉀平衡與鉀營養缺乏癥的發生密切,所以,在水稻吸氮的高峰期(分蘗盛期至幼穗分化期)要及時追施鉀肥,以防氮鉀比例失調而促發缺鉀癥。③廣辟鉀源。充分利用秸稈、有機肥料和草木灰等鉀肥資源,實行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料和草木灰等,促進農業生態系統中鉀的再循環和再利用,緩解鉀肥供需矛盾,能有效地防止鉀營養缺乏癥的發生。 

    (3)田間管理措施:①提倡冬季翻耕,以促進土壤中鉀的釋放,提高土壤的供鉀水平。②控制氮肥用量。目前生產上缺鉀癥的發生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由氮肥施用過量引起的,在供鉀能力較低或缺鉀的土壤上確定氮肥用量時,尤需考慮土壤的供鉀水平,在鉀肥施用得不到充分保證時,更要嚴格控制氮肥用量。③水分管理。水稻要做到露、擱、曬田相結合,以提高土壤的氧化還原電位,消除還原性物質對根系的危害及對鉀肥吸收的抑制作用。
 
打賞
 
更多>同類技術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