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副黏病毒病,亦稱鵝副黏病毒感染,是近年來報道的一種鵝的烈性病毒性傳染病。本病發病率和病死率較高,使養鵝業蒙受較大損失。自1997年在江蘇、廣東等地發現本病以來,國內許多地區陸續報道本病發生。目前,國內外對鵝副黏病毒病流行病學、病原特性、病理變化等進行了較為細致的研究。本人在鵝病防制的過程中,亦發現本病在周邊地區的流行,現將一起肉鵝副黏病毒病的發病、診斷及中西醫結合防治情況報道如下。
1 發病情況
2005年6月通遼市開魯縣2養戶的45~60日齡的肉鵝群陸續暴發一種以消化道和呼吸道病變為特征的急性傳染病,造成肉鵝大批死亡。發病鵝群為彼此鄰近的2個養殖戶的肉鵝群,均為當地政府扶持的養殖示范戶,有多年養鵝經驗,共飼養豁鵝4670只。鵝群發病期間,本地散養的雞只也有發病死亡的現象,多種抗菌藥物治療無效。前后共有1800多只鵝發病,死亡1630多只。發病率為38.5%,病死率為90.6%。
2 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
2.1 臨床癥狀
本病流行初期,病鵝精神沉郁,兩腿無力,不愿下水,常浮在水面上不動,飲欲增加,食欲減退。口中有黏液蓄積,常有甩頭、咳嗽等癥狀,拉白色稀糞,有的拉腥臭、糊狀稀糞。中期病情加重,病鵝羽毛松亂,羽毛缺乏油脂,排帶有暗紅或微黃色的稀糞。后期糞便多呈綠色,嚴重脫水,迅速消瘦,雙翅下垂,有的步態蹣跚,站立時多單腳提起。有些病鵝出現扭頸、角弓反張、癱瘓等神經癥狀,最后衰竭而死。病程一般4~15天。
2.2 病理變化
病死鵝胰腺病變明顯,有圓形或橢圓形白色壞死灶,中心凹陷色深;脾臟有白色壞死點,脾臟多呈花斑狀;腺胃黏膜水腫、增厚,黏膜下出現粟粒樣白色壞死點,或于表面出現米粒至綠豆大小的白色結痂;從十二指腸至回腸,黏膜上可見散在的黃豆大至小紐扣大的潰瘍,病灶中心發黑,易與腸管剝離,剝離后腸管變薄,出血。部分病例小腸黏膜呈片狀或廣泛的針尖樣出血。嚴重者整條腸黏膜上布滿大頭針帽大小的灰白色壞死結節,用刀一刮則見黏膜上留下一個一個下陷的出血點;腎臟略腫大、色淡,輸尿管擴張,充滿白色尿酸鹽;肝臟輕度瘀血腫大;膽囊擴張,充滿膽汁;胸腺、法氏囊萎縮;大腦、小腦充血、水腫。上述病變與國內鵝副黏病毒病相關報道十分相似。
3 實驗室診斷
3.1 細菌學檢查
采集急性死亡鵝只的肝、脾、胰臟,組織觸片,采心血涂片。經革蘭氏染色和瑞特氏染色,鏡檢未發現細菌。無菌采取病死鵝肝、脾、胰臟、心血,分別接種于血瓊脂平板和厭氣肉肝湯,37℃培養24~48小時,未見細菌生長。
3.2 病毒分離
3.2.1 病料處理 將采取的肝、脾、胰等臟器組織混合,充分剪碎,用滅菌的玻璃研磨器磨細,按1∶5(w/v)比例加入滅菌生理鹽水混勻,4000轉/分離心20分鐘,取上清液加入青霉素、鏈霉素貯存液,使每毫升組織上清液中各含青霉素、鏈霉素1000國際單位,混勻后4℃冰箱中處理過夜備用。
3.2.2 雞胚接種 將含毒上清液分別接種10日齡SPF雞胚15枚,每胚0.1毫升,37℃孵育,棄去24小時內死亡胚,以后每隔2~4小時觀察1次,及時取出死亡胚,4℃過夜后,無菌收集雞胚絨尿液,并盲傳3代,觀察胚體病變,取其尿囊液進行血凝試驗(HA)和血凝抑制試驗(HI)。
3.2.3 紅細胞凝集試驗(HA)與紅細胞凝集抑制試驗(HI) 按微量法進行操作。胚尿囊液有血凝性,HA為2E6~2E10。其凝集性能被臨床康復鵝血清和鵝副黏病毒陽性血清所抑制。
3.2.4 病毒回歸試驗 將分離的尿囊液毒用生理鹽水稀釋500倍,經口服人工感染20日齡雛鵝15只,于接種后第4天全部發病,其癥狀和病變與自然病例病變特征相似,病程2~7天,觀察至第15天結束時,病死率為93.3%;將分離的病毒用生理鹽水稀釋 500倍,各取2.5毫升病毒液與等量的鵝副黏陽性血清和生理鹽水混勻后,37℃作用1小時,分別肌注兩組非免疫20日齡雛鵝各10只,劑量0.5毫升/只,進行血清中和試驗。實驗組連續觀察15天未見死亡。對照組從第3天開始發病,至接種后第15天時,全部死亡。
3.3診斷結果
經上述步驟,本次鵝群發病經診斷為鵝副黏病毒病。
4 中西醫結合防制措施
發病鵝群以中醫瘟病學辨證論治為指導,采用如下方藥治療:鮮蘆根20克、銀花15克、連翹15克、蟬衣10克、僵蠶10克、薄荷6克、柴胡10克、藿香10克、佩蘭10克、蒼術10克、葛根10克、黃芪15克、黃芩10克、黃連15克、水牛角15克、生地黃20克、芍藥12克、丹皮10克等。上述中藥購自通遼市藥材公司。共為細末,發病鵝群拌料投藥,投喂劑量為每只鵝1.5克/天。食欲減損或廢絕的病鵝,用人工方法填喂。同時,使用鵝副黏病毒疫苗,對受威脅鵝群緊急接種,劑量為0.5毫升/只;對發病鵝群使用鵝副黏病毒高免血清肌注2毫升/只。病鵝群投喂多維電解質,鹽酸恩諾沙星30毫克/千克拌料,以控制繼發感染。隔離飼養病鵝,用百毒殺和燒堿對鵝舍內外環境及用具消毒。加強飼養管理,及時清除糞便,更換墊料,保持鵝舍干燥通風。經上述處理后,第4天死亡開始減少,第5天鵝群食欲開始增加,第8天后鵝群基本恢復正常。此后,另兩鄰近飼養戶的930只種鵝發病后,采用上述方法處理,僅死亡26只種鵝,疫情很快得到控制。
5 小結與討論
5.1 在本病的防制上,有些地方將本病當作鵝的新城疫,而采用雞新城疫LaSota、Clone~30、N79、N88和Ⅰ系疫苗進行預防接種,常達不到理想的預防效果。有些地方應用新城疫Ⅰ系疫苗免疫后鵝群引起不同程度的反應和部分免疫鵝死亡。鵝副黏病毒病是1997年發現的鵝病毒性傳染病,常不被人們所認識,容易造成誤診,疫情得不到及時控制和撲滅。雖然鵝副黏病毒和雞新城疫病毒同屬于禽副黏病毒Ⅰ型,但鵝副黏病毒屬于F基因Ⅶ型毒株,而新城疫疫苗株屬于F基因Ⅱ型毒株,二者在抗原性上存在著差異。因此,用新城疫活疫苗和新城疫滅活苗免疫鵝群難以有效地預防和控制本病。這是發展養鵝業的地區應當高度重視的問題。
5.2 本次鵝病治療采用的方劑是通過銀翹散、藿樸夏苓湯、清營湯、犀角地黃湯等方劑加減化裁而來,藥物較多、性偏寒涼,主要以中獸醫溫病學理論為指導,進行辨證論治。衛、氣、營、血各階段傳變,都表現出起病急,迅速入里的特點,往往病初就出現了衛氣同病和肺脾同病的現象。進一步發展就會直逼營血,并出現一系列危候。同時考慮到鵝副黏病毒病有明顯的出血性病變,乃血熱妄行所致,離經之血就是瘀,顯然熱盛還并發血瘀,則采用涼血活血之品,同時使用了黃芪補氣以提高免疫能力,使得補而不留邪、清熱而不傷正。
5.3 許多飼養戶常將鵝雞混養,認為鵝群中的雞或附近雞場發生新城疫,對鵝群沒有影響。因為以前流行的雞新城疫不是F基因Ⅶ型毒株,鵝等水禽對其有抵抗力,不引起鵝感染發病。1997年以來,發生鵝副黏病毒病后情況完全不同了。從流行病學調查和病毒人工感染實驗證實,鵝副黏病毒對雞有高致病性,雞感染該病毒亦可造成鵝群發病。因此,現在雞發生副黏病毒病對鵝群有很大的威脅,這是養殖場戶應當高度重視的問題。
5.4 鵝群發病后,飼養在同一個水系的其他鵝群,可很快受到感染。除鵝接觸造成傳染外,通過水源的傳染也是一個重要的傳播途徑,因此必須加強消毒工作,除鵝舍、放牧場地進行消毒外,活動水域同樣要徹底消毒。鵝群發病后要加強飼養管理,適當增加精料,補充多維和微量元素,添加抗生素防止繼發感染,加強護理,減少死亡率。
1 發病情況
2005年6月通遼市開魯縣2養戶的45~60日齡的肉鵝群陸續暴發一種以消化道和呼吸道病變為特征的急性傳染病,造成肉鵝大批死亡。發病鵝群為彼此鄰近的2個養殖戶的肉鵝群,均為當地政府扶持的養殖示范戶,有多年養鵝經驗,共飼養豁鵝4670只。鵝群發病期間,本地散養的雞只也有發病死亡的現象,多種抗菌藥物治療無效。前后共有1800多只鵝發病,死亡1630多只。發病率為38.5%,病死率為90.6%。
2 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
2.1 臨床癥狀
本病流行初期,病鵝精神沉郁,兩腿無力,不愿下水,常浮在水面上不動,飲欲增加,食欲減退。口中有黏液蓄積,常有甩頭、咳嗽等癥狀,拉白色稀糞,有的拉腥臭、糊狀稀糞。中期病情加重,病鵝羽毛松亂,羽毛缺乏油脂,排帶有暗紅或微黃色的稀糞。后期糞便多呈綠色,嚴重脫水,迅速消瘦,雙翅下垂,有的步態蹣跚,站立時多單腳提起。有些病鵝出現扭頸、角弓反張、癱瘓等神經癥狀,最后衰竭而死。病程一般4~15天。
2.2 病理變化
病死鵝胰腺病變明顯,有圓形或橢圓形白色壞死灶,中心凹陷色深;脾臟有白色壞死點,脾臟多呈花斑狀;腺胃黏膜水腫、增厚,黏膜下出現粟粒樣白色壞死點,或于表面出現米粒至綠豆大小的白色結痂;從十二指腸至回腸,黏膜上可見散在的黃豆大至小紐扣大的潰瘍,病灶中心發黑,易與腸管剝離,剝離后腸管變薄,出血。部分病例小腸黏膜呈片狀或廣泛的針尖樣出血。嚴重者整條腸黏膜上布滿大頭針帽大小的灰白色壞死結節,用刀一刮則見黏膜上留下一個一個下陷的出血點;腎臟略腫大、色淡,輸尿管擴張,充滿白色尿酸鹽;肝臟輕度瘀血腫大;膽囊擴張,充滿膽汁;胸腺、法氏囊萎縮;大腦、小腦充血、水腫。上述病變與國內鵝副黏病毒病相關報道十分相似。
3 實驗室診斷
3.1 細菌學檢查
采集急性死亡鵝只的肝、脾、胰臟,組織觸片,采心血涂片。經革蘭氏染色和瑞特氏染色,鏡檢未發現細菌。無菌采取病死鵝肝、脾、胰臟、心血,分別接種于血瓊脂平板和厭氣肉肝湯,37℃培養24~48小時,未見細菌生長。
3.2 病毒分離
3.2.1 病料處理 將采取的肝、脾、胰等臟器組織混合,充分剪碎,用滅菌的玻璃研磨器磨細,按1∶5(w/v)比例加入滅菌生理鹽水混勻,4000轉/分離心20分鐘,取上清液加入青霉素、鏈霉素貯存液,使每毫升組織上清液中各含青霉素、鏈霉素1000國際單位,混勻后4℃冰箱中處理過夜備用。
3.2.2 雞胚接種 將含毒上清液分別接種10日齡SPF雞胚15枚,每胚0.1毫升,37℃孵育,棄去24小時內死亡胚,以后每隔2~4小時觀察1次,及時取出死亡胚,4℃過夜后,無菌收集雞胚絨尿液,并盲傳3代,觀察胚體病變,取其尿囊液進行血凝試驗(HA)和血凝抑制試驗(HI)。
3.2.3 紅細胞凝集試驗(HA)與紅細胞凝集抑制試驗(HI) 按微量法進行操作。胚尿囊液有血凝性,HA為2E6~2E10。其凝集性能被臨床康復鵝血清和鵝副黏病毒陽性血清所抑制。
3.2.4 病毒回歸試驗 將分離的尿囊液毒用生理鹽水稀釋500倍,經口服人工感染20日齡雛鵝15只,于接種后第4天全部發病,其癥狀和病變與自然病例病變特征相似,病程2~7天,觀察至第15天結束時,病死率為93.3%;將分離的病毒用生理鹽水稀釋 500倍,各取2.5毫升病毒液與等量的鵝副黏陽性血清和生理鹽水混勻后,37℃作用1小時,分別肌注兩組非免疫20日齡雛鵝各10只,劑量0.5毫升/只,進行血清中和試驗。實驗組連續觀察15天未見死亡。對照組從第3天開始發病,至接種后第15天時,全部死亡。
3.3診斷結果
經上述步驟,本次鵝群發病經診斷為鵝副黏病毒病。
4 中西醫結合防制措施
發病鵝群以中醫瘟病學辨證論治為指導,采用如下方藥治療:鮮蘆根20克、銀花15克、連翹15克、蟬衣10克、僵蠶10克、薄荷6克、柴胡10克、藿香10克、佩蘭10克、蒼術10克、葛根10克、黃芪15克、黃芩10克、黃連15克、水牛角15克、生地黃20克、芍藥12克、丹皮10克等。上述中藥購自通遼市藥材公司。共為細末,發病鵝群拌料投藥,投喂劑量為每只鵝1.5克/天。食欲減損或廢絕的病鵝,用人工方法填喂。同時,使用鵝副黏病毒疫苗,對受威脅鵝群緊急接種,劑量為0.5毫升/只;對發病鵝群使用鵝副黏病毒高免血清肌注2毫升/只。病鵝群投喂多維電解質,鹽酸恩諾沙星30毫克/千克拌料,以控制繼發感染。隔離飼養病鵝,用百毒殺和燒堿對鵝舍內外環境及用具消毒。加強飼養管理,及時清除糞便,更換墊料,保持鵝舍干燥通風。經上述處理后,第4天死亡開始減少,第5天鵝群食欲開始增加,第8天后鵝群基本恢復正常。此后,另兩鄰近飼養戶的930只種鵝發病后,采用上述方法處理,僅死亡26只種鵝,疫情很快得到控制。
5 小結與討論
5.1 在本病的防制上,有些地方將本病當作鵝的新城疫,而采用雞新城疫LaSota、Clone~30、N79、N88和Ⅰ系疫苗進行預防接種,常達不到理想的預防效果。有些地方應用新城疫Ⅰ系疫苗免疫后鵝群引起不同程度的反應和部分免疫鵝死亡。鵝副黏病毒病是1997年發現的鵝病毒性傳染病,常不被人們所認識,容易造成誤診,疫情得不到及時控制和撲滅。雖然鵝副黏病毒和雞新城疫病毒同屬于禽副黏病毒Ⅰ型,但鵝副黏病毒屬于F基因Ⅶ型毒株,而新城疫疫苗株屬于F基因Ⅱ型毒株,二者在抗原性上存在著差異。因此,用新城疫活疫苗和新城疫滅活苗免疫鵝群難以有效地預防和控制本病。這是發展養鵝業的地區應當高度重視的問題。
5.2 本次鵝病治療采用的方劑是通過銀翹散、藿樸夏苓湯、清營湯、犀角地黃湯等方劑加減化裁而來,藥物較多、性偏寒涼,主要以中獸醫溫病學理論為指導,進行辨證論治。衛、氣、營、血各階段傳變,都表現出起病急,迅速入里的特點,往往病初就出現了衛氣同病和肺脾同病的現象。進一步發展就會直逼營血,并出現一系列危候。同時考慮到鵝副黏病毒病有明顯的出血性病變,乃血熱妄行所致,離經之血就是瘀,顯然熱盛還并發血瘀,則采用涼血活血之品,同時使用了黃芪補氣以提高免疫能力,使得補而不留邪、清熱而不傷正。
5.3 許多飼養戶常將鵝雞混養,認為鵝群中的雞或附近雞場發生新城疫,對鵝群沒有影響。因為以前流行的雞新城疫不是F基因Ⅶ型毒株,鵝等水禽對其有抵抗力,不引起鵝感染發病。1997年以來,發生鵝副黏病毒病后情況完全不同了。從流行病學調查和病毒人工感染實驗證實,鵝副黏病毒對雞有高致病性,雞感染該病毒亦可造成鵝群發病。因此,現在雞發生副黏病毒病對鵝群有很大的威脅,這是養殖場戶應當高度重視的問題。
5.4 鵝群發病后,飼養在同一個水系的其他鵝群,可很快受到感染。除鵝接觸造成傳染外,通過水源的傳染也是一個重要的傳播途徑,因此必須加強消毒工作,除鵝舍、放牧場地進行消毒外,活動水域同樣要徹底消毒。鵝群發病后要加強飼養管理,適當增加精料,補充多維和微量元素,添加抗生素防止繼發感染,加強護理,減少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