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過對本區食用菌鏈孢霉發生為害情況調查研究,總結出該病的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治技術,為有效防治鏈孢霉為害提供了有效的技術參考。
關鍵詞 鏈孢霉 癥狀 發生規律 綜合防治
鏈孢霉(Neurospora spp)又叫脈孢霉、串珠霉、紅色面包霉,俗稱紅霉菌,常見的有粗糙鏈孢霉(Neurospora crassa)和好食鏈孢霉(Neurospora sitophila),是食用菌生產中主要的競爭性雜菌之一。其生活周期短,擴散蔓延快,廣泛分布于自然界土壤中和禾本科植物上,尤其在玉米芯上極易發生,主要以分生孢子靠氣流傳播,傳播力極強,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控制,3d后整個生產場地的菌棒都布滿了鏈孢霉紅色孢子,變成“滿堂紅”,常使菌棒造成毀滅性損失,遭受滅頂之災,且殃及臨近菇棚,影響下一季食用菌的生產開展。近年來,河南召陵新區積極推廣玉米芯栽培平菇、金針菇、雞腿菇、雙孢蘑菇等食用菌高效栽培技術,玉米芯的大量使用,造成橙紅色或粉紅色的鏈孢霉泛濫成災,成為我區食用菌生產發展主要的技術瓶頸問題。為此,筆者深入萬金、郭莊、栗門張、赤中店等食用菌專業村,對鏈孢霉開展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初步摸清了其發生特點,總結出多項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了該病菌的傳播與為害。
1 發生特點
1.1 發病癥狀 鏈孢霉能污染所有菌種及培養料。被污染的菌種或栽培料,初期長出灰白色纖細菌絲,生長迅速,幾天后在培養料表面形成橙紅色或粉紅色的霉層,特別是棉塞受潮或塑料袋有破洞時,橙紅色的霉層呈團狀或球狀長在棉塞或塑料袋外,霉層厚度可達1cm左右,稍有震動,便散發到空氣中到處傳播,污染嚴重時3~7d可使該批菌棒全部報廢,造成重大損失。
1.2 病原菌 鏈孢霉隸屬于子囊菌亞門、糞殼菌目、鏈孢霉屬,食用菌生產中發生的鏈孢霉主要是粗糙鏈孢霉和好食鏈孢霉,有性階段在人工培養基質中少見,主要以無性階段為害食用菌,在培養料中生成己酸乙酯,可以聞到類似于水果的香味。鏈孢霉菌絲透明,有分枝和分隔,且疏松,呈網狀,無色、白色或灰色。氣生菌絲(也叫產孢菌絲)能夠產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形或近球形,成串懸掛在氣生菌絲上,呈橘紅色。大量分生孢子堆積成團時,外觀與猴頭菌子實體相似(圖1)。
1.3 發生規律 鏈孢霉是一種好氣性微生物,在無氧或缺氧時,菌絲不能生長,孢子不能形成;氧氣充足時,分生孢子形成快,一般5~7d即可長滿菌棒(圖2),菌絲生長至菌棒一半即可產生大量分生孢子,或包住整個棉塞,或沖破袋壁向四周擴散。鏈孢霉菌絲在25~36℃生長最快,且在25~30℃其孢子6h(小時)內即可萌發菌絲,分生孢子可耐高溫,干熱可耐130℃的高溫,而濕熱72℃時加熱4min失去活力。鏈孢霉主要以分生孢子靠氣流傳播,是高溫季節發生的重要雜菌,7~9月是其盛發高峰期,該菌來勢猛、蔓延快、為害大,一旦發生,便是滅頂之災。
2 發生原因
食用菌生產是一種繁瑣的農事操作,工序較多,方式粗放,婦女兒童都可參加,任意一個環節出現失誤都有可能導致污染的發生,所以要想避免鏈孢霉的為害,就要對每一個生產環節中發生污染的可能性進行分析,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加以預防,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2.1 封口材料與塑料袋欠佳 封口材料(棉塞)受潮、過松或破漏和塑料袋破損,是造成此菌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封口材料(棉塞)沾染培養料、受潮或滅菌不徹底以及塑料袋破損,空氣中的鏈孢霉分生孢子會隨空氣沿瓶、袋壁侵入料袋造成污染。
2.2 菌種和玉米芯質劣 菌種菌齡越長,菌絲生命力越弱,易被鏈孢霉污染,且玉米芯是鏈孢霉最喜歡的培養基質,使用時更要慎重,應選用新鮮、干燥、不霉變的原料。
2.3 分生孢子抗逆性強 鏈孢霉分生孢子在25~30℃下6h內即可萌發菌絲,分生孢子干熱可耐130℃的高溫,且經過高溫處理后,原料中除含有鏈孢霉的分生孢子外,還有子囊孢子,相比于分生孢子而言,它的耐高溫能力更強。通常培養條件下,子囊孢子不萌發,但是熱激發能夠打破休眠促其萌發。
2.4 栽培過程操作不當 滅菌不徹底,接種及培養環境衛生條件差,接種用具不清潔,工作人員無菌操作不嚴密等,都會使鏈孢霉感染幾率大大增加。培養料含水量偏高,空氣相對濕度過大,發菌室溫度較高以及通風不良等都易使鏈孢霉大量滋生。
2.5 其它可能發生的原因 塑料袋厚度不適宜,裝袋過松或過緊,老鼠咬食,工作人員責任心不強,不按規程操作,菌袋運轉時未輕拿輕放,刺破菌袋,未避開夏季高溫期,以及初秋加輔料過多等也可導致鏈孢霉的發生。
3 綜合防治措施
所謂綜合防治措施,主要是應用農業、物理、生物和化學等各項綜合措施預防鏈孢霉的發生,而不是使用單一的方法,以便創造有利于食用菌生長,而不利于雜菌生長的條件。
3.1 樹立防治意識 食用菌生產是一個短、平、快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房前屋后都可生產,只有在栽培的前、中期有效地控制鏈孢霉的滋生,才能使污染的概率降到最低。因此,一定要樹立防重于治的意識,適時采取措施預防鏈孢霉的發生。
3.2 挑選優質菌種和菌袋 選擇適應當地環境、抗病能力強、菌齡適宜、無污染的優質菌種,有利于接種后盡快形成生長優勢,抵制鏈孢霉的侵染;袋應選擇厚度0.5~0.6㎜,沒有微孔,或者采用雙袋制作法(接種后,在菌袋外面再套上一個袋,封好口),降低栽培袋污染率。
3.3 搞好環境衛生 搞好環境衛生是有效防治病害的重要手段,也是其它防治技術獲得成功的基礎。要創造有利于食用菌生長,不利于病蟲害發生的環境條件,要把原料庫、拌料室等感染區與菌種室、接種室、培養室、出菇棚等易染區隔開,并定期清掃、消毒,對于污染的菌袋要帶出菇房燒毀或深埋,每一季栽培結束,應徹底清掃、滅菌消毒。
3.4 栽培操作嚴格規范 ① 培養料要選擇無蟲、無霉變的新鮮培養料,陳年原料在用前要進行暴曬。② 配料時應添加 2%的生石灰和0.1%的多菌靈粉劑,同時要控制麩皮、米糠、玉米粉等富含氮源輔料用量,生料栽培時培養料最好經高溫發酵5~7d。 ③ 滅菌時,要先排凈冷空氣,保證有足夠的壓力和時間,鍋內菌袋的排放不可過緊,以免蒸汽不暢,謹防菌袋破損,防止棉塞受潮。 ④ 夏秋季接種時,接種箱和接種室每次接種前應當打開紫外燈照射30min,且操作人員的手和接種器具都要消毒,接種動作要干凈、利落,并加大用藥量,保證接種無菌操作。 ⑤ 發菌時,要控制好溫度和濕度,高溫、高濕的環境易污染,夏秋季每隔7~15d用甲醛或硫磺熏蒸消毒1次,每天通風1~2次,保持室內干燥,室內潮濕時及時撒生石灰粉排濕消毒,且發菌期間應減少人員出入,避免空氣流動帶入鏈孢霉分生孢子。 ⑥ 出菇期勤觀察,多觀檢察,一旦發現鏈孢霉污染,首先減少通風,這樣可以減少空氣的流動,從而降低其分生孢子的傳播速度,其次不要隨意搬動污染菌棒,以免造成擴散蔓延。
3.5 化學防治 使用化學農藥應遵循最低限度原則,交替使用多種殺菌劑,減緩鏈孢霉抗性的產生。如果發現有鏈孢霉污染菌棒,不要輕易觸動污染物,應用雙層40%二氯異氰尿酸鈉(克霉靈)或0.1%來蘇兒浸濕的紗布包裹菌袋小心清理到室外深埋或銷毀。對瓶外、袋外已形成的橘紅色孢子團,切勿用噴霧器直接對其噴藥,以免鏈孢霉分生孢子擴散。同時用70%甲基托布津WP或50%多菌靈WP800倍液對菇房徹底消毒。注意:對發菌后期受害的菌棒,一般不要輕易報廢,可將污染菌棒埋入深30~40㎝透氣性差的土壤中,經10~20d缺氧處理后,可有效減輕病害,菌袋仍可正常出菇。
4 小結
鏈孢霉是我區食用菌生產中的大敵,一旦發生,損失慘重。為此,食用菌整個生產過程來不得半點馬虎,只要我們牢固樹立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方針,做到標準化生產,科學化管理,熟練掌握好各項關鍵技術,牢牢繃緊每一根弦,完全能夠遠離鏈孢霉的危害,即使發生污染,也可通過采取有效措施,及時處理,加于控制,使損失降到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