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食用菌業以物種多樣性發展為特色,在國際食用菌行業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并受到世界的關注。長期以來中國食用菌多品種發展生產,推動和影響著世界食用菌發展新潮流。特別是進入本世紀中國食用菌生產以多品種影響和改變世界長期食用單一品種的現象。同時我國傳統食用習慣也影響著世界。在此情形下,我國需要繼續發揮資源優勢,馴化選育優良、高品位的菌株,保持生產品種多樣化為特色。同時注意做好新菌種的知識產權及其原產地的保護。
1.重視野生資源,馴化選育,更新生產菌種
我國野生食用菌物種豐富,現在已知達千種。據報道僅云南省上市的野生食用菌就達60余種。其中名貴的如松口蘑(松茸)、雞樅菌、雞油菌、荷葉離褶傘(荷葉蘑)、美味牛肝菌、褐紫肉齒菌(黑虎掌)、羊肚菌、印度塊菌等。其它地區的食用菌如福建的大紅菇,河北及山東的香乳菇、內蒙古的口蘑、新疆的裂蓋馬鞍菌、青海的黃綠蜜環菌,云南、四川產的松口蘑(松茸)、梭柄松苞菇和壯麗松苞菇(老人頭)、甘肅產的羊肚菌、浙江產的黃牛肝菌、黑龍江產的金沙蘑(離褶傘)、四川西部產的塊菌等,這些絕大多數還未馴化培養的野生食用菌,其中多是國內外市場上的珍稀品種。
白靈菇可謂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原產地在新疆的高品位食用菌,也是上世紀末以來開發生產受世人歡迎的珍品。近年來甘肅祁連山區又發現刺芹菇(刺芹側耳),是僅次于白靈菇而廣受歡迎的優質食用菌。1991年我在香港沙田發現大白口蘑(洛巴口蘑)。
這種在熱帶雨林區分布的物種,后來又在廈門發現。經亞熱帶研究所馴化培養成功后,已在全省以至外省區推廣培養。大杯香菇同樣屬于高溫生態環境區域的食用菌,自福建三明所馴化培養后,又在南方一些地區推廣。
河北張家口地區馴化培養成功并大面積生產的褐蘑菇廣受歡迎供不應求。上述這些肉野生而馴化成人工培養食用菌均顯示了食用價值和經濟效益。特別是白靈菇最為突出。
2.近些年新馴化成功的食用菌值得重視
進入21世紀,我國各地區的科技工作者,在馴化野生食用菌方面成績顯著。如田紹義先生在康保將當地草原分布的野生大肥菇分離馴化選育出新的菌株,產品肥大,別具特色。同時還將在當地及內蒙古草原分布,傳統食用的白杵蘑菇馴化培養成功并大量人工生產。另外還馴化培育了蘑菇屬其他的品種。廣東省的科技人員還將肥腳白鬼傘(肥腳環柏菇)馴化成功并可較大量的生產。
荷葉離褶傘(荷葉蘑)在我國和日本均視為味鮮宜人的野生食用菌,日本早就將它列入馴化的對象,此種在我國分布比較廣泛,各地均有采食習慣鮮品。價錢較貴,干品100~200元/500克。近年來甘肅張掖地區的科技人員已在祁連山區發現并馴化成功。遼寧沈陽的科技人員已將煙灰離褶傘(塊根蘑)馴化培養成功。此種也是當地品味優良并富于文化背景的名貴食用菌。
最近幾年我已看到馴化培育成功并生產的食用菌標本,還有河南省科技人員馴化成功的田頭菇(春生田頭菇)。春至秋季多在田野草地生長故得名此種分布較廣,是白色,味道較好。四川成都的科技人員已將一種產于西南地區的野生食用菌即肥腳側耳(肥腳平菇)馴化培養,并上市銷售。此種菌柄較粗,成叢生長在塊狀菌絲團上,菌蓋圓形中部下凹呈漏斗狀,味道好,可發展培養商品化生產。
另外,還有一些野生藥用真菌被馴化成功。大孔菌是一種白色,木生菌,幼嫩時可食用,據日本研究試驗,對肉瘤S-180和艾氏癌的抑制率分別為70%和60%。此種由河南有關科技單位馴化培養成功。我國東北大小興安嶺區樺樹林廣布,有一種樺木上生長的樺褐孔菌是俄國和我國民間藥用菌。數年前自從韓國將它的藥用價值宣傳得比桑黃還要好之后,國內外又掀起了一場樺褐孔菌熱。據了解,此種藥用菌確有多方面功能。吉林、黑龍江、河北等有關單位研究開發,將子實體加工產品或將菌絲體發酵物開發利用。
吉林長白山有關研究單位將毛革蓋菌 (蝶毛菌)馴化成功。此種藥用菌屬木生菌,分布很廣。民間藥用除風濕,療肺疾,止咳,有生肌,化膿之作用。據試驗子實體水提取液對小白鼠S-180有抑制作用,效率達65%。以上記述新近馴化成功的食藥用菌,僅限于我知道標本的物種,是不完全的介紹。事實說明馴化成功一種有價值的菌種(菌株),研究開發為產品,就意味著將獲得好的經濟效益,甚至發展或帶動一個產業。所以我們應該向在食藥用菌馴化選育方面做出貢獻的人員表示敬意。前邊已經說明,要保持我國食用菌在國際產業中特色地位,就必須重視生產菌種多樣性。
1.重視野生資源,馴化選育,更新生產菌種
我國野生食用菌物種豐富,現在已知達千種。據報道僅云南省上市的野生食用菌就達60余種。其中名貴的如松口蘑(松茸)、雞樅菌、雞油菌、荷葉離褶傘(荷葉蘑)、美味牛肝菌、褐紫肉齒菌(黑虎掌)、羊肚菌、印度塊菌等。其它地區的食用菌如福建的大紅菇,河北及山東的香乳菇、內蒙古的口蘑、新疆的裂蓋馬鞍菌、青海的黃綠蜜環菌,云南、四川產的松口蘑(松茸)、梭柄松苞菇和壯麗松苞菇(老人頭)、甘肅產的羊肚菌、浙江產的黃牛肝菌、黑龍江產的金沙蘑(離褶傘)、四川西部產的塊菌等,這些絕大多數還未馴化培養的野生食用菌,其中多是國內外市場上的珍稀品種。
白靈菇可謂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原產地在新疆的高品位食用菌,也是上世紀末以來開發生產受世人歡迎的珍品。近年來甘肅祁連山區又發現刺芹菇(刺芹側耳),是僅次于白靈菇而廣受歡迎的優質食用菌。1991年我在香港沙田發現大白口蘑(洛巴口蘑)。
這種在熱帶雨林區分布的物種,后來又在廈門發現。經亞熱帶研究所馴化培養成功后,已在全省以至外省區推廣培養。大杯香菇同樣屬于高溫生態環境區域的食用菌,自福建三明所馴化培養后,又在南方一些地區推廣。
河北張家口地區馴化培養成功并大面積生產的褐蘑菇廣受歡迎供不應求。上述這些肉野生而馴化成人工培養食用菌均顯示了食用價值和經濟效益。特別是白靈菇最為突出。
2.近些年新馴化成功的食用菌值得重視
進入21世紀,我國各地區的科技工作者,在馴化野生食用菌方面成績顯著。如田紹義先生在康保將當地草原分布的野生大肥菇分離馴化選育出新的菌株,產品肥大,別具特色。同時還將在當地及內蒙古草原分布,傳統食用的白杵蘑菇馴化培養成功并大量人工生產。另外還馴化培育了蘑菇屬其他的品種。廣東省的科技人員還將肥腳白鬼傘(肥腳環柏菇)馴化成功并可較大量的生產。
荷葉離褶傘(荷葉蘑)在我國和日本均視為味鮮宜人的野生食用菌,日本早就將它列入馴化的對象,此種在我國分布比較廣泛,各地均有采食習慣鮮品。價錢較貴,干品100~200元/500克。近年來甘肅張掖地區的科技人員已在祁連山區發現并馴化成功。遼寧沈陽的科技人員已將煙灰離褶傘(塊根蘑)馴化培養成功。此種也是當地品味優良并富于文化背景的名貴食用菌。
最近幾年我已看到馴化培育成功并生產的食用菌標本,還有河南省科技人員馴化成功的田頭菇(春生田頭菇)。春至秋季多在田野草地生長故得名此種分布較廣,是白色,味道較好。四川成都的科技人員已將一種產于西南地區的野生食用菌即肥腳側耳(肥腳平菇)馴化培養,并上市銷售。此種菌柄較粗,成叢生長在塊狀菌絲團上,菌蓋圓形中部下凹呈漏斗狀,味道好,可發展培養商品化生產。
另外,還有一些野生藥用真菌被馴化成功。大孔菌是一種白色,木生菌,幼嫩時可食用,據日本研究試驗,對肉瘤S-180和艾氏癌的抑制率分別為70%和60%。此種由河南有關科技單位馴化培養成功。我國東北大小興安嶺區樺樹林廣布,有一種樺木上生長的樺褐孔菌是俄國和我國民間藥用菌。數年前自從韓國將它的藥用價值宣傳得比桑黃還要好之后,國內外又掀起了一場樺褐孔菌熱。據了解,此種藥用菌確有多方面功能。吉林、黑龍江、河北等有關單位研究開發,將子實體加工產品或將菌絲體發酵物開發利用。
吉林長白山有關研究單位將毛革蓋菌 (蝶毛菌)馴化成功。此種藥用菌屬木生菌,分布很廣。民間藥用除風濕,療肺疾,止咳,有生肌,化膿之作用。據試驗子實體水提取液對小白鼠S-180有抑制作用,效率達65%。以上記述新近馴化成功的食藥用菌,僅限于我知道標本的物種,是不完全的介紹。事實說明馴化成功一種有價值的菌種(菌株),研究開發為產品,就意味著將獲得好的經濟效益,甚至發展或帶動一個產業。所以我們應該向在食藥用菌馴化選育方面做出貢獻的人員表示敬意。前邊已經說明,要保持我國食用菌在國際產業中特色地位,就必須重視生產菌種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