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南方沿海地區池塘吊養刺參

   日期:2016-05-24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17    
刺參屬于棘皮動物門,海參綱,刺參科,主要分布于我國的遼寧、河北、山東等北方沿海省份,及日本、朝鮮與俄羅斯的部分海域。近年來,我國的刺參養殖業發展迅速,刺參已成為北方沿海地區的重要養殖品種。受溫度等因素的限制,刺參在南方沿海省份的養殖尚未見報道。本文利用南方沿海地區冬季閑置的池塘進行了刺參吊養試驗,探討刺參池塘養殖的新模式。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 

    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平海灣西岸,該海域水溫13.78~32.75℃,鹽度30.40‰~31.65‰,pH值8.07~8.17,無機氮0.188~0.491mg/L,磷酸鹽0.024~0.068mg/L,透明度0.4~2.6m(平均1.7m),無油類物。 

    1.2 池塘結構 

    池塘面積25畝,水深2.2m,形狀類似扇形,東面靠海,西、南靠山,兩個進出閘門位于海堤兩端。 

    1.3 養殖筏架結構 

    整個筏子主要由浮綆、橛纜、橛子、吊繩、養殖籠等組成。浮綆通過浮子的浮力漂浮于水面。養殖籠通過吊繩懸掛在浮綆上。橛纜和橛子用于固定筏身。養殖籠可為塑料圓筒、塑料方箱或扇貝養成籠。試驗采用目前常用的養鮑箱,其規格為40cm×30cm×12cm,以3~5個箱重疊成一籠,并用塑料繩捆綁結實。每箱留有關閉小門,投餌時只要開啟小門即可。 

    筏架排列與進排水方向一致,筏架間隔1.2m,養殖籠間隔1m,養殖籠離池底1m左右。 

    1.4 放苗前準備 

    放苗前20d,每畝池塘用60~80kg生石灰進行消毒,殺滅魚、蝦、蟹及細菌等;放苗前10d布置筏架,每畝再用10kg漂白粉進行消毒。 

    1.5 苗種運輸 

    刺參的苗種主要產于北方地區,試驗選擇活力好、規格整齊的苗種,以塑料箱裝載空運到養殖場。塑料箱用40目的篩絹網分成兩層,在每層底部鋪放2~4cm厚的脫脂棉,上面鋪設白布,用海水噴透后將參苗均勻平放于布面,然后蓋上濕透的布與脫脂棉,最后將塑料箱裝進有孔的紙箱,紙箱內放裝有冰塊的塑料瓶,使溫度控制在20℃以下。 

    1.6 苗種的投放時間和放養密度 

    刺參生長的適宜水溫為12~18℃,試驗所在地一般在11月份左右海區水溫下降到20℃以下就可放養刺參苗。2005年11月2日第一批20萬只苗因運輸過程密度大、水溫高全部死亡。11月6日,第二批從山東空運2~3cm刺參苗7萬只,每個養殖籠放養45只。 

    1.7 日常管理 

    1.7.1 換水 換水水體交換量越大,刺參生長速度越快,出成率愈高,原則上有潮就進,有水就換。每月換水量至少50%~80%;并根據水色、水溫等因子的變動情況,及時排水納潮,保持水質穩定。 

    1.7.2 巡塘 堅持早中晚巡塘,認真觀察刺參的攝食、生長、活動、死亡情況,并做好記錄。

    1.7.3 投喂 每天傍晚或黃昏時投餌1次,投喂量視刺參的攝食情況而定,一般日投餌量掌握在刺參體重的5%~10%,以適量為準。 

    2 結果與分析 

    試驗投放刺參苗時間為2005年11月6日,平均體長2.5cm(10g/只),價格1元/只,共7萬只,苗種成本7萬元,筏架折舊成本5萬元,共用去紫菜6000kg,價值15萬元,人工費、租賃費等費用12萬元,共計39萬元。經過150d培養,成活率為92%,平均規格達12cm(100g/只),生產出6440kg海參,單價100元/kg,產值64.4萬元。凈利潤38萬元,投入產出比1∶1.65。 

    3 討論 

    3.1 池塘吊養刺參對底質的要求 

    我國刺參養殖的主要模式有:池塘養殖(蝦池改造)、圍堰養殖、淺海網圍養殖、海底網箱養殖、人工控溫工廠化養殖及混養(鮑參、蝦參混養)等。其中池塘養殖中大多數在池底利用瓦片、空心磚、碎石等建造人工海參礁。對底質有一定的要求,適宜底質為砂泥,或砂泥與礫石混合,而純砂或純泥,尤其是爛泥的底質均不適宜。因為純砂底質缺乏餌料,將導致養殖的參苗生長緩慢。而純泥或爛泥的底質,對參苗的成活及生長會造成不利影響,如底質易老化,硫化物含量過高(300mg/立方米以上),氮磷比例失衡,有害生物過多等不適宜于養參。 

    而池塘筏式養殖海參,不需要對池塘進行過多的改造。本試驗結果表明,由于直接利用養殖籠作為海參礁,吊養海參沒有直接接觸底質,避免了底質中糞便及殘餌的積累及動物尸體等有機物的大量增加,可防止硫化氫及氨氣等有害物質的增加和有害細菌大量繁殖,減少了刺參的疾病發生。 

    3.2 水溫是影響刺參生長的主要因子。 

    刺參為寒溫帶生物,其生存水溫范圍為1.5~30℃,生長適宜溫度為3~20℃。水溫低于3℃,刺參攝食減少,并處于半休眠狀態。據報道,水溫低于3℃,高于23℃都會影響刺參生長,甚至停止生長。日本宮城縣志津川漁協等連續幾年進行海上中間培育大規格苗種試驗,結果:1984年10月14日放養平均體長1.2cm參苗,經過107d培育,平均體長達3.4cm;經一年培育,平均體長8cm,最大體長13.8cm。 

    本試驗期間,池塘水溫在11~20℃之間,絕大部分時間適合刺參的最佳生長(水溫12~18℃)。試驗結果表明,利用南方冬季,5個月時間培育刺參的生長速度就能比日本一年時間的還要快,同時避免了北方參苗冬季水溫低、不攝食、體質弱而造成越冬后皮膚潰爛病的暴發而大量死亡。 

    3.3 投喂 

    目前,北方池塘養殖刺參主要利用瓦片、空心磚、碎石等建造人工海參礁,主要依靠天然餌料,一般較少投喂人工餌料。紫菜是刺參的一種良好餌料,而南方冬季恰好為紫菜的生產季節,本試驗直接利用紫菜作為刺參的餌料。 

    刺參在自然條件下,其消化管內容物的組成為顆粒大小不同的沙泥粒、礫、貝殼等為主體,包括混在其中的硅藻、原生動物、海藻碎片、幼貝、橈足類,甚至蝦蟹等蛻的殼、木屑、腐殖質、細菌等。刺參的餌料組成與其生活的底質表層泥沙中所含的有機物有密切關系。一般池塘養殖較少投喂餌料,主要靠培養天然餌料生物,如單胞藻、底棲硅藻、有機碎屑、小型動物尸體、微生物等維持,這種情況下刺參生長較為緩慢。以底棲硅藻、有機碎屑等為食,生長發育緩慢,生長周期長。投喂魚粉、海藻粉、刺參配合餌料等,固然可以保證刺參充足的攝食量。但由于刺參的飼料為粉狀配合飼料,回收殘餌相當困難,無法計算攝食率,投餌量難以控制,投喂量過多腐敗水質,量少不能保證刺參快速生長。紫菜生產在南方地區恰好是在冬季,試驗利用紫菜養殖刺參,餌料系數1∶1左右(天然底棲硅藻除外),利用率高,生長速度也快,抗病能力強,鮮紫菜不易腐爛,在養殖籠內也不易流失造成浪費,可以減少對池塘和海洋環境的污染。而這時北方參苗越冬單位水體飼育密度過大,換水量過少,投喂的飼料營養缺乏;特別是投喂的飼料過剩,殘餌及糞便積累過多;倒池不及時,附著基的長期使用會發粘、發臭;倒池時易造成參苗皮膚及疣足的機械損傷等。容易導致有害細菌大量繁殖,致使越冬參苗皮膚潰爛病的暴發。另外,紫菜后期質量差,利用紫菜養刺參為紫菜養殖發展提供一條良好銷路。
 
打賞
 
更多>同類技術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