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福建省古田縣舉辦了全國食用菌技術市場。20個省市、自治區的科研、生產經營單位以及專業戶共700多人云集古田。大家參觀了該縣大田栽培的香菇后,無不嘖嘖稱贊。
古田縣利用新技術野外代料栽培香菇,接種后70-80天出菇。平均每百公斤木悄或棉籽殼可怍干香菇8-12公斤,比老式椴木栽培法單產提高10倍以上,生產周期由原來的兩年多縮至10個月,產品形、色、味與椴木香菇無明顯差異。去年秋季,大甲鄉鄒洋村的專業戶阮毅,用1畝冬閑田栽培香菇8600袋,至今年5月,共收香菇660公斤,除成本外,純收入10640元,一躍成為萬元戶。
這種新技術的關鍵措施如下:
一、原料選擇:選用殼斗科、樺木科、槭樹科和金縷梅科的闊葉樹種木屑,其中栲、櫧、楓、槭、櫟、杜英、槲樹的木屑為最好。不宜含有松脂酸、精油、醇類的樹種如杉、松、樟等的木屑。此外棉籽殼、甘蔗渣、玉米芯、花生殼、葵花籽殼等亦可代用。
二、培養料配制:木屑50公斤,麥麩11.5公斤,玉米粉1.25公斤,食糖0.5公斤,石膏1.5公斤,水70-75公斤。如用棉籽殼為原料,其配方為:棉籽殼50公斤,麥麩10-12.5公斤,石膏粉1.5公斤,食糖0.5公斤,水70-75公斤。其它代料的配方亦可參照上述比例,唯甘蔗渣的配方要加磷酸二氫鉀水0.15公斤,尿素0.15公斤,硫酸鎂0.1公斤。將上述原輔料攪拌均勻。
三、裝袋接種:用市場上出售的香菇栽培專用袋,規格160×0.08毫米的聚乙烯袋或155×0.04毫米的聚丙烯袋均可。袋長50-60厘米,每50公斤原料袋60-70個。裝料要求松緊適中。裝好后扎緊袋口,并在袋的正面打4個深、寬1.5-2厘米的接種穴,貼上膠布封口。然后于常壓下用100°C來菌10-12小時。冷卻后搬進無菌室,打開膠布接入香菇菌種,重新貼好膠布。
四、室內發菌:開始的4天,室內溫度保持在25-28°C,不可超過30°C。相對濕度為70°C為宜。4天后,溫度調到23-25°C。20天后,把接種口上的膠布揭起一角,露出黃豆大小的孔隙,讓空氣透進培養料。再經30天的培養,袋內菌絲濃白,生長健壯。
五、野外催蕾:當袋內濃白色波浪狀菌絲布占全袋的50%時,搬于大田菇棚進行脫袋栽培,一般接種6天即可脫袋。用刀片割破袋子去掉塑料袋,成為菌絲筒,栽于棚架下的菇床上,上面用大幅的塑料薄膜罩住。頭3-5天不要揭膜,6天后每天翻膜2-3次,使菌絲體倒伏。在溫差的刺激下,一般脫袋后15-20天即可出菇。
六、出菇管理:出菇后菇床溫度控制在10-16°C,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90°C左右。頭茬菇采收后,加強通風換氣,促進菌絲恢復生長,并人為造成晝夜溫差,使菇蕾大量再現。收2-3茬后,菌筒干燥,應投入水中浸泡8-12小時。
七、采收加工:香菇長至7-8成熟時,即菇蓋邊緣內卷,就要采摘上市。加工干菇時,應用炭火或煤火烘焙。開始溫度為40-50°C,水分蒸發時,升到60°C,保持1-2小時,然后再降為40°C,直至烘干。
古田縣利用新技術野外代料栽培香菇,接種后70-80天出菇。平均每百公斤木悄或棉籽殼可怍干香菇8-12公斤,比老式椴木栽培法單產提高10倍以上,生產周期由原來的兩年多縮至10個月,產品形、色、味與椴木香菇無明顯差異。去年秋季,大甲鄉鄒洋村的專業戶阮毅,用1畝冬閑田栽培香菇8600袋,至今年5月,共收香菇660公斤,除成本外,純收入10640元,一躍成為萬元戶。
這種新技術的關鍵措施如下:
一、原料選擇:選用殼斗科、樺木科、槭樹科和金縷梅科的闊葉樹種木屑,其中栲、櫧、楓、槭、櫟、杜英、槲樹的木屑為最好。不宜含有松脂酸、精油、醇類的樹種如杉、松、樟等的木屑。此外棉籽殼、甘蔗渣、玉米芯、花生殼、葵花籽殼等亦可代用。
二、培養料配制:木屑50公斤,麥麩11.5公斤,玉米粉1.25公斤,食糖0.5公斤,石膏1.5公斤,水70-75公斤。如用棉籽殼為原料,其配方為:棉籽殼50公斤,麥麩10-12.5公斤,石膏粉1.5公斤,食糖0.5公斤,水70-75公斤。其它代料的配方亦可參照上述比例,唯甘蔗渣的配方要加磷酸二氫鉀水0.15公斤,尿素0.15公斤,硫酸鎂0.1公斤。將上述原輔料攪拌均勻。
三、裝袋接種:用市場上出售的香菇栽培專用袋,規格160×0.08毫米的聚乙烯袋或155×0.04毫米的聚丙烯袋均可。袋長50-60厘米,每50公斤原料袋60-70個。裝料要求松緊適中。裝好后扎緊袋口,并在袋的正面打4個深、寬1.5-2厘米的接種穴,貼上膠布封口。然后于常壓下用100°C來菌10-12小時。冷卻后搬進無菌室,打開膠布接入香菇菌種,重新貼好膠布。
四、室內發菌:開始的4天,室內溫度保持在25-28°C,不可超過30°C。相對濕度為70°C為宜。4天后,溫度調到23-25°C。20天后,把接種口上的膠布揭起一角,露出黃豆大小的孔隙,讓空氣透進培養料。再經30天的培養,袋內菌絲濃白,生長健壯。
五、野外催蕾:當袋內濃白色波浪狀菌絲布占全袋的50%時,搬于大田菇棚進行脫袋栽培,一般接種6天即可脫袋。用刀片割破袋子去掉塑料袋,成為菌絲筒,栽于棚架下的菇床上,上面用大幅的塑料薄膜罩住。頭3-5天不要揭膜,6天后每天翻膜2-3次,使菌絲體倒伏。在溫差的刺激下,一般脫袋后15-20天即可出菇。
六、出菇管理:出菇后菇床溫度控制在10-16°C,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90°C左右。頭茬菇采收后,加強通風換氣,促進菌絲恢復生長,并人為造成晝夜溫差,使菇蕾大量再現。收2-3茬后,菌筒干燥,應投入水中浸泡8-12小時。
七、采收加工:香菇長至7-8成熟時,即菇蓋邊緣內卷,就要采摘上市。加工干菇時,應用炭火或煤火烘焙。開始溫度為40-50°C,水分蒸發時,升到60°C,保持1-2小時,然后再降為40°C,直至烘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