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產業結構調整為契機。大力發展優質水稻勢在必行。近幾年來,筆者在生產實踐中總結了一套優質雜交水稻高產配套技術,現介紹如下:
1 認真選購良種
不同的雜交稻品種由于種性不同,優質高產所需的生態條件及栽培技術等也不盡一致。因此,必須根據當地的生產條件和經濟條件,選用經過審定且生育期適宜,抗病力強的優質、高產品種,并進行合理規劃,集中成片種植,便于統一管理,單收、單貯。
2 適期播種、勻播稀播、培育壯秧
2.1科學浸種催芽 雜交水稻種子如果催芽方法不當,很容易燒芽。浸種前將種子攤曬1 d,再用多菌靈等殺菌劑藥液浸泡12 h,清水淘洗,直到水變清時開始浸種。一般要浸泡3 d,每天要用清水淘洗3~4次。3 d后將種子淘洗干凈,再用50~60℃的水將種子預熱,用濕麻袋把種子包好,再用稻草等保溫,溫度保持在35~38℃,24 h即可催出稻芽。稻芽露出后降溫至28℃。讓芽長至谷粒長、根長至谷粒1/2長時,攤開種子,在自然條件下煉苗1 d后即可播種。
2.2適期播種 優質稻的播種期安排要重點考慮抽穗揚花一灌漿一結實期的溫度條件。研究表明,這個階段優質稻的適宜溫度為18~28℃,并有較好的晝夜溫差。據調查,目前農民播種多有提早現象,早春氣候變化無常,爛芽爛秧時有發生。爛芽爛秧后再補種,會給生產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因此,不可盲目早播。水稻生長發育的臨界溫度為1292。多年氣象資料表明,皖南地區早稻的播種期在4月上旬為宜。
2.3稀播勻播稀播勻播,培育壯秧是搞好優質高產栽培的關鍵措施之一。旱育秧和拋秧具有早生快發,無明顯的返青期,有效分蘗率高,抗性強,結實率高等特點。旱育秧苗床播雜交稻芽谷的用種量為:180~200 g/m2育小苗;80~90g/m2育中苗,40~50 g/m2育大苗;拋秧秧盤播谷量為:200 g/m2育小苗,150 g/m2育中苗,100 g/m2育大苗。播種時用精播器播種,使播種均勻,拋秧盤每孔1~2粒種谷。
3 合理密植
雜交水稻具有分蘗能力強的特點,有農民稱其為“一根栽”,意思是栽單株。在調查中發現,很多田塊移栽密度過稀,大多為1 000 cm2/株,且單根獨苗,甚至掰蘗移栽,因此栽植量不到15萬穴/hm2,有效穗在150 萬/hm2左右,最終是不能發揮雜交稻的增產潛力的。在現有的栽培技術條件下,移栽密度以16.5萬~20萬穴/hm2。每穴栽2粒谷子的苗,即可保證獲得足夠的有效穗而獲得高產。
4 科學配方施肥,施好穗肥粒肥
雜交水稻需肥量較大,耐肥抗倒,尤其中后期需肥較多,施肥效果好。施肥的基本原則是多施有機肥,控制氮,增施磷鉀肥。采取施足底肥、增施穗肥、補施粒肥相結合。一般施人畜糞15 000~22 500 kg/hm2或菜枯餅(粉)肥750 kg/hm2、磷肥450~750 kg/hm2、尿素150~225 kg/hm2或碳銨600~750 kg/hm2作底肥,其中,豐產田還要增施復合肥600~750kg/hm2、氯化鉀150~225 kg/hm2以及硼、鋅等微肥,耕田時全層施入。旱育秧移栽后5~7 d,施尿素60~75 kg/hm2、氯化鉀75~100 kg/hm2。同時:在幼穗分化始期或中期重施穗肥,一般施尿素75~100 kg/hm2、氯化鉀150 kg/hm2,或復合肥150~225 kg/hm2。
5 田間管理
雜交水稻根系發達,吸收力強。在水的管理上,以增氧通氣、養根活根為中心,增強根系活力為目的。栽插后的返青活棵期、孕穗期、始穗期至齊穗期保持淺水層外,灌溉條件較好地區其余時期均以保持濕潤為主。
分蘗期要求淺水促蘗,分蘗后期旱育稀植的優質雜交稻宜適當曬田,不宜重曬;干旱季節,要抗旱灌水,以免脫水影響稻米的外觀品質和蒸煮食用品質;灌漿成熟期要做到干濕壯籽;黃熟期排水曬田,促進成熟;收割時,做到田間無水,以免稻谷浸泡在水中影響米質。
6 病蟲害綜合防治
優質稻生產一方面要盡量減少病蟲對稻株和谷粒的危害,以便提高稻米的飽滿度、精米率,減少堊白度;另一方面要減少農藥用量,嚴格控制毒性高、殘留期長的農藥品種,保證稻米的衛生品質。為此,防治上應堅持農業防治為主,選用高效低毒農藥進行化防。在孕穗期、始穗期及齊穗期重點防治穗頸瘟、紋枯病、稻曲病、二化螟、三佑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及稻蝽蟓等。施藥時保持田間3~6 cm水層3~5 d。
7 適時收獲
收期的早遲和晾曬條件對稻米的精米率、堊白率、糊化溫度和膠稠度等指標有明顯的影響。收割時避開雨天,收獲后要及時脫粒,不宜堆放,以免發熱造成黃米、霉米;脫粒后及時晾曬,并要避免高溫曝曬。
1 認真選購良種
不同的雜交稻品種由于種性不同,優質高產所需的生態條件及栽培技術等也不盡一致。因此,必須根據當地的生產條件和經濟條件,選用經過審定且生育期適宜,抗病力強的優質、高產品種,并進行合理規劃,集中成片種植,便于統一管理,單收、單貯。
2 適期播種、勻播稀播、培育壯秧
2.1科學浸種催芽 雜交水稻種子如果催芽方法不當,很容易燒芽。浸種前將種子攤曬1 d,再用多菌靈等殺菌劑藥液浸泡12 h,清水淘洗,直到水變清時開始浸種。一般要浸泡3 d,每天要用清水淘洗3~4次。3 d后將種子淘洗干凈,再用50~60℃的水將種子預熱,用濕麻袋把種子包好,再用稻草等保溫,溫度保持在35~38℃,24 h即可催出稻芽。稻芽露出后降溫至28℃。讓芽長至谷粒長、根長至谷粒1/2長時,攤開種子,在自然條件下煉苗1 d后即可播種。
2.2適期播種 優質稻的播種期安排要重點考慮抽穗揚花一灌漿一結實期的溫度條件。研究表明,這個階段優質稻的適宜溫度為18~28℃,并有較好的晝夜溫差。據調查,目前農民播種多有提早現象,早春氣候變化無常,爛芽爛秧時有發生。爛芽爛秧后再補種,會給生產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因此,不可盲目早播。水稻生長發育的臨界溫度為1292。多年氣象資料表明,皖南地區早稻的播種期在4月上旬為宜。
2.3稀播勻播稀播勻播,培育壯秧是搞好優質高產栽培的關鍵措施之一。旱育秧和拋秧具有早生快發,無明顯的返青期,有效分蘗率高,抗性強,結實率高等特點。旱育秧苗床播雜交稻芽谷的用種量為:180~200 g/m2育小苗;80~90g/m2育中苗,40~50 g/m2育大苗;拋秧秧盤播谷量為:200 g/m2育小苗,150 g/m2育中苗,100 g/m2育大苗。播種時用精播器播種,使播種均勻,拋秧盤每孔1~2粒種谷。
3 合理密植
雜交水稻具有分蘗能力強的特點,有農民稱其為“一根栽”,意思是栽單株。在調查中發現,很多田塊移栽密度過稀,大多為1 000 cm2/株,且單根獨苗,甚至掰蘗移栽,因此栽植量不到15萬穴/hm2,有效穗在150 萬/hm2左右,最終是不能發揮雜交稻的增產潛力的。在現有的栽培技術條件下,移栽密度以16.5萬~20萬穴/hm2。每穴栽2粒谷子的苗,即可保證獲得足夠的有效穗而獲得高產。
4 科學配方施肥,施好穗肥粒肥
雜交水稻需肥量較大,耐肥抗倒,尤其中后期需肥較多,施肥效果好。施肥的基本原則是多施有機肥,控制氮,增施磷鉀肥。采取施足底肥、增施穗肥、補施粒肥相結合。一般施人畜糞15 000~22 500 kg/hm2或菜枯餅(粉)肥750 kg/hm2、磷肥450~750 kg/hm2、尿素150~225 kg/hm2或碳銨600~750 kg/hm2作底肥,其中,豐產田還要增施復合肥600~750kg/hm2、氯化鉀150~225 kg/hm2以及硼、鋅等微肥,耕田時全層施入。旱育秧移栽后5~7 d,施尿素60~75 kg/hm2、氯化鉀75~100 kg/hm2。同時:在幼穗分化始期或中期重施穗肥,一般施尿素75~100 kg/hm2、氯化鉀150 kg/hm2,或復合肥150~225 kg/hm2。
5 田間管理
雜交水稻根系發達,吸收力強。在水的管理上,以增氧通氣、養根活根為中心,增強根系活力為目的。栽插后的返青活棵期、孕穗期、始穗期至齊穗期保持淺水層外,灌溉條件較好地區其余時期均以保持濕潤為主。
分蘗期要求淺水促蘗,分蘗后期旱育稀植的優質雜交稻宜適當曬田,不宜重曬;干旱季節,要抗旱灌水,以免脫水影響稻米的外觀品質和蒸煮食用品質;灌漿成熟期要做到干濕壯籽;黃熟期排水曬田,促進成熟;收割時,做到田間無水,以免稻谷浸泡在水中影響米質。
6 病蟲害綜合防治
優質稻生產一方面要盡量減少病蟲對稻株和谷粒的危害,以便提高稻米的飽滿度、精米率,減少堊白度;另一方面要減少農藥用量,嚴格控制毒性高、殘留期長的農藥品種,保證稻米的衛生品質。為此,防治上應堅持農業防治為主,選用高效低毒農藥進行化防。在孕穗期、始穗期及齊穗期重點防治穗頸瘟、紋枯病、稻曲病、二化螟、三佑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及稻蝽蟓等。施藥時保持田間3~6 cm水層3~5 d。
7 適時收獲
收期的早遲和晾曬條件對稻米的精米率、堊白率、糊化溫度和膠稠度等指標有明顯的影響。收割時避開雨天,收獲后要及時脫粒,不宜堆放,以免發熱造成黃米、霉米;脫粒后及時晾曬,并要避免高溫曝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