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
下雪和刮風的天氣較多,是全年最寒冷的時期。若采用雙層塑料薄膜大棚越冬,應經常檢查,發現破損,立即修補;在晚間也要用草氈等物覆蓋大棚頂部,及時掃除棚頂積雪,以保持大棚的采光、增溫,并關牢門窗及通氣口,減少溫度散失,但不要使棚溫及水溫升高到l 5℃一l 8℃以上(中華鱉的最低攝食溫度),要保持較低溫狀態,使中華鱉在自然溫度下過冬。每月換水1次,每次換水量應在l/4~l/3左右。對漏水較重的鱉池,要及時灌水,以免池水漏凈而凍死池鱉。要在工作前制定全年生產計劃,做好生產準備工作。
3月:
氣候逐漸暖和,但晝夜溫差大,因此,塑料薄膜的檢查和修補工作仍然不能放松,并要求加強增溫、保溫措施,升高棚內溫度,使中華鱉提早解除冬眠而進入攝食生長季節。下旬開始,已有少數中華鱉自泥中爬出進行曬甲,數量逐漸增多。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華鱉在越冬過程中體能消耗甚大,此時又尚未開始進食而體能還沒有得到恢復,遇到寒流襲擊時棚內溫度急劇下降,中華鱉易因不能及時鉆入泥中而被凍死。在天氣較好的中午,趁中華鱉爬出曬甲時應誘食1次,可投喂少量易吸收的新鮮餌料生物,如魚肉、螺等,投喂量以無剩余為宜。為加快水溫的升高,可在大棚內鱉池向陽背風的一角施入一定數量經過充分發酵腐熟的有機肥,如各種糞肥。
4月:
首先是清整鱉池,鱉池內的底泥是中華鱉重要的棲息環境,由于殘餌及糞便等長時期殘存在池底,經過發酵后多腐敗而產生有害氣體,對中華鱉不利。因此,鱉池每隔3年~4年就要調入部分新底泥,然后翻耕一遍,消毒后待藥物藥性消失再將中華鱉放人。對于不調換底泥的鱉池,也應更換陳水,用生石灰消毒鱉池。其次是注意整修池埂、水渠及防逃墻等設施。最后是中華鱉的放養,對于各齡的幼鱉和親鱉應按合理的密度放入養殖池內,一般二齡幼鱉放養密度為1 5只/m:~25只/m2,三齡幼鱉的放養密度為5只/m2-15只/m2,成鱉的放養密度為5只/m 2,親鱉放養密度為1只/ms左右,雌雄比例為2-3:l。當棚內溫度達到18℃以上時,應開始誘食,隨著氣溫的逐漸升高以及中華鱉對捕捉挑選后緊張狀態的逐步消除,每天投喂量由占養殖總體重的1%逐漸上升到3%,要求所投喂的飼料新鮮不腐敗,并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
5月:
對于幼鱉和成鱉,此時其緊張狀態已經消除,攝食量增多,每天投喂次數應由1次增加到2次,日投喂量為鱉體總重的3%-5%。對于親鱉,上中旬開始交配,下旬開始產卵,此時一方面要加強對親鱉的投喂,多提供一定數量的動物性餌料,另一方面要對產卵場進行修整并準備好孵化設備,同時仍要搞好增溫、保溫措施。
6月:
水溫和氣溫逐漸升高且比較穩定,中華鱉進入生長旺盛階段,日投喂量應占鱉體總重的5%-10%,并根據天氣變化隨時調整日投喂量,一般晴天溫度高時適當增加日投喂量,陰雨低溫天氣則酌情減少日投喂量。6月也是中華鱉產卵的旺季,采用人工孵化時應堅持每天早晨采卵。對孵化箱和產卵池,要保持適當的溫度和濕度,保持沙場的清潔平整,以及確保雌鱉產卵期間的營養供給,以利產卵。塑料薄膜大棚內有時氣溫上升較高,甚至達4 0℃以上,這時白天應開窗通風,并做好水質調節和防病工作。只要水溫在3 O℃以內(最高不能超過3 5℃),對中華鱉的生長就無影響。
7月:
這是全年飼養管理最繁忙的時期。由于氣溫、水溫都較高,中華鱉攝食量達到最大,生長迅速,也是實現全年產量的重要時期。日投喂量應為鱉體總重的1 0%左右或更多,但以飼料無剩余為度。此時仍是親鱉產卵旺季,仍應注意適時采卵,并加強對親鱉的喂養和對孵化箱、產卵場的管理工作。同時,7月又是雨量較集中的季節,應疏通排水渠道,防止鱉池被水淹沒而發生逃鱉現象。
8月:
同7月一樣,也是飼養管理的繁忙季節。幼鱉、成鱉攝食生長旺盛,故應投喂足夠的優質飼料。有條件的地方可對各池幼鱉、成鱉進行一次挑選,并按個體大小分池放養,同時挑選出符合上市規格的成鱉專池放養,以備隨時上市銷售。親鱉產卵期約在8月中旬結束,此時稚鱉池已有孵化出的稚鱉,由于溫度適宜而稚鱉生長旺盛。對于剛孵出后的幼鱉,要先在小面積容器內精養半個月。幼鱉的優質飼料是水蚤(魚蟲子),有條件的地方可在鱉池內繁殖水蚤,以增強幼鱉的體質,提高成活率。在大盆內飼養稚鱉,應防范鼠、貓等敵害生物。此時仍用塑料大棚的,要注意水溫,以不超過35℃為限,超過3 5℃則應立即全天敞開門窗及時降溫。由于水溫高,飼料投喂量大,水質變化劇烈,故應每隔1 0天左右調換部分新水,使池水保持為較穩定的油綠色或茶褐色,水體透明度在3 0cm左右。如果池水散發臭味,水面有浮味出現,說明水質已腐敗,應及時換水,同時對池水采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消毒,做好防病工作。
9月:
上旬,養鱉管理與8月相同。進入下旬,日照逐漸縮短,氣溫下降,水溫也隨之下降,此時中華鱉需大量攝食,以積累營養來安全越冬,因此應盡量投喂優質飼料,誘使中華鱉多攝食。有條件的地方應在飼料中添加復合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多種營養元素。9月也是孵化出稚鱉最多的月份,水溫在25℃以上,稚鱉攝食生長旺盛,此時飼料中蛋白質含量應在45%-50%以上,但到9月下旬因水溫下降而直接影響到稚鱉的攝食,因此應重新發揮塑料大棚增溫、保溫的作用,這是延長中華鱉生長期、增強體質、提高越冬成活率的重要措施。
1O月:
中旬,外界氣溫明顯下降,大棚內水溫也下降到20℃左右。日投喂量應下降到占鱉體總重的1%-3%,并充分利用中華鱉爬出水面曬甲的機會投喂優質飼料,使其攝食。有條件的地方,可在大棚內對稚鱉池單獨再用塑料薄膜罩蓋,使其增加溫度,延長稚鱉攝食時間,增加其體內營養積累,以抵御嚴寒。
11月:
對養鱉生產來說,此時是驗收全年產量和決算經濟效益的月份,同時又是為明年做好生產準備的月份。生產準備主要是中華鱉的冬眠準備,可在上中旬選擇暖和、晴朗的天氣將中華鱉全部挖出,分池放養。有條件者可先將中華鱉暫養在一個池里,將鱉池清整消毒灌注新水后再分池放養(亦可在翌年4月放養定塘)。對商品鱉要隨時放入專池待售。在天氣較好時,可利用中午鱉爬出曬甲時投喂,要求投喂的飼料鮮活且富含蛋白質和脂肪。
12月:
嚴寒的季節,進入冬眠狀態的中華鱉不需要特別管理,與L月和2月一樣,應保持較低溫狀態,減少中華鱉的體能消耗,并經常檢查水位、水質,水質清瘦時可在鱉池向陽的一角施入一定數量經腐熟發酵好的有機肥,以增濃水色,提高水溫。池水中若有臭味散發,應及時調換新水,防止硫化氫等有害氣體對中華鱉造成危害。注意檢修大棚,防止積雪壓塌大棚。嚴防溫度、濕度忽高忽低,如棚內溫度不宜掌握則可拆除大棚,使中華鱉在自然環境狀態下越冬,但在拆除大棚時一定要做到使大棚內的溫度緩慢下降,使中華鱉有充分的時間鉆入底泥蟄伏起來進入冬眠。
下雪和刮風的天氣較多,是全年最寒冷的時期。若采用雙層塑料薄膜大棚越冬,應經常檢查,發現破損,立即修補;在晚間也要用草氈等物覆蓋大棚頂部,及時掃除棚頂積雪,以保持大棚的采光、增溫,并關牢門窗及通氣口,減少溫度散失,但不要使棚溫及水溫升高到l 5℃一l 8℃以上(中華鱉的最低攝食溫度),要保持較低溫狀態,使中華鱉在自然溫度下過冬。每月換水1次,每次換水量應在l/4~l/3左右。對漏水較重的鱉池,要及時灌水,以免池水漏凈而凍死池鱉。要在工作前制定全年生產計劃,做好生產準備工作。
3月:
氣候逐漸暖和,但晝夜溫差大,因此,塑料薄膜的檢查和修補工作仍然不能放松,并要求加強增溫、保溫措施,升高棚內溫度,使中華鱉提早解除冬眠而進入攝食生長季節。下旬開始,已有少數中華鱉自泥中爬出進行曬甲,數量逐漸增多。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華鱉在越冬過程中體能消耗甚大,此時又尚未開始進食而體能還沒有得到恢復,遇到寒流襲擊時棚內溫度急劇下降,中華鱉易因不能及時鉆入泥中而被凍死。在天氣較好的中午,趁中華鱉爬出曬甲時應誘食1次,可投喂少量易吸收的新鮮餌料生物,如魚肉、螺等,投喂量以無剩余為宜。為加快水溫的升高,可在大棚內鱉池向陽背風的一角施入一定數量經過充分發酵腐熟的有機肥,如各種糞肥。
4月:
首先是清整鱉池,鱉池內的底泥是中華鱉重要的棲息環境,由于殘餌及糞便等長時期殘存在池底,經過發酵后多腐敗而產生有害氣體,對中華鱉不利。因此,鱉池每隔3年~4年就要調入部分新底泥,然后翻耕一遍,消毒后待藥物藥性消失再將中華鱉放人。對于不調換底泥的鱉池,也應更換陳水,用生石灰消毒鱉池。其次是注意整修池埂、水渠及防逃墻等設施。最后是中華鱉的放養,對于各齡的幼鱉和親鱉應按合理的密度放入養殖池內,一般二齡幼鱉放養密度為1 5只/m:~25只/m2,三齡幼鱉的放養密度為5只/m2-15只/m2,成鱉的放養密度為5只/m 2,親鱉放養密度為1只/ms左右,雌雄比例為2-3:l。當棚內溫度達到18℃以上時,應開始誘食,隨著氣溫的逐漸升高以及中華鱉對捕捉挑選后緊張狀態的逐步消除,每天投喂量由占養殖總體重的1%逐漸上升到3%,要求所投喂的飼料新鮮不腐敗,并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
5月:
對于幼鱉和成鱉,此時其緊張狀態已經消除,攝食量增多,每天投喂次數應由1次增加到2次,日投喂量為鱉體總重的3%-5%。對于親鱉,上中旬開始交配,下旬開始產卵,此時一方面要加強對親鱉的投喂,多提供一定數量的動物性餌料,另一方面要對產卵場進行修整并準備好孵化設備,同時仍要搞好增溫、保溫措施。
6月:
水溫和氣溫逐漸升高且比較穩定,中華鱉進入生長旺盛階段,日投喂量應占鱉體總重的5%-10%,并根據天氣變化隨時調整日投喂量,一般晴天溫度高時適當增加日投喂量,陰雨低溫天氣則酌情減少日投喂量。6月也是中華鱉產卵的旺季,采用人工孵化時應堅持每天早晨采卵。對孵化箱和產卵池,要保持適當的溫度和濕度,保持沙場的清潔平整,以及確保雌鱉產卵期間的營養供給,以利產卵。塑料薄膜大棚內有時氣溫上升較高,甚至達4 0℃以上,這時白天應開窗通風,并做好水質調節和防病工作。只要水溫在3 O℃以內(最高不能超過3 5℃),對中華鱉的生長就無影響。
7月:
這是全年飼養管理最繁忙的時期。由于氣溫、水溫都較高,中華鱉攝食量達到最大,生長迅速,也是實現全年產量的重要時期。日投喂量應為鱉體總重的1 0%左右或更多,但以飼料無剩余為度。此時仍是親鱉產卵旺季,仍應注意適時采卵,并加強對親鱉的喂養和對孵化箱、產卵場的管理工作。同時,7月又是雨量較集中的季節,應疏通排水渠道,防止鱉池被水淹沒而發生逃鱉現象。
8月:
同7月一樣,也是飼養管理的繁忙季節。幼鱉、成鱉攝食生長旺盛,故應投喂足夠的優質飼料。有條件的地方可對各池幼鱉、成鱉進行一次挑選,并按個體大小分池放養,同時挑選出符合上市規格的成鱉專池放養,以備隨時上市銷售。親鱉產卵期約在8月中旬結束,此時稚鱉池已有孵化出的稚鱉,由于溫度適宜而稚鱉生長旺盛。對于剛孵出后的幼鱉,要先在小面積容器內精養半個月。幼鱉的優質飼料是水蚤(魚蟲子),有條件的地方可在鱉池內繁殖水蚤,以增強幼鱉的體質,提高成活率。在大盆內飼養稚鱉,應防范鼠、貓等敵害生物。此時仍用塑料大棚的,要注意水溫,以不超過35℃為限,超過3 5℃則應立即全天敞開門窗及時降溫。由于水溫高,飼料投喂量大,水質變化劇烈,故應每隔1 0天左右調換部分新水,使池水保持為較穩定的油綠色或茶褐色,水體透明度在3 0cm左右。如果池水散發臭味,水面有浮味出現,說明水質已腐敗,應及時換水,同時對池水采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消毒,做好防病工作。
9月:
上旬,養鱉管理與8月相同。進入下旬,日照逐漸縮短,氣溫下降,水溫也隨之下降,此時中華鱉需大量攝食,以積累營養來安全越冬,因此應盡量投喂優質飼料,誘使中華鱉多攝食。有條件的地方應在飼料中添加復合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多種營養元素。9月也是孵化出稚鱉最多的月份,水溫在25℃以上,稚鱉攝食生長旺盛,此時飼料中蛋白質含量應在45%-50%以上,但到9月下旬因水溫下降而直接影響到稚鱉的攝食,因此應重新發揮塑料大棚增溫、保溫的作用,這是延長中華鱉生長期、增強體質、提高越冬成活率的重要措施。
1O月:
中旬,外界氣溫明顯下降,大棚內水溫也下降到20℃左右。日投喂量應下降到占鱉體總重的1%-3%,并充分利用中華鱉爬出水面曬甲的機會投喂優質飼料,使其攝食。有條件的地方,可在大棚內對稚鱉池單獨再用塑料薄膜罩蓋,使其增加溫度,延長稚鱉攝食時間,增加其體內營養積累,以抵御嚴寒。
11月:
對養鱉生產來說,此時是驗收全年產量和決算經濟效益的月份,同時又是為明年做好生產準備的月份。生產準備主要是中華鱉的冬眠準備,可在上中旬選擇暖和、晴朗的天氣將中華鱉全部挖出,分池放養。有條件者可先將中華鱉暫養在一個池里,將鱉池清整消毒灌注新水后再分池放養(亦可在翌年4月放養定塘)。對商品鱉要隨時放入專池待售。在天氣較好時,可利用中午鱉爬出曬甲時投喂,要求投喂的飼料鮮活且富含蛋白質和脂肪。
12月:
嚴寒的季節,進入冬眠狀態的中華鱉不需要特別管理,與L月和2月一樣,應保持較低溫狀態,減少中華鱉的體能消耗,并經常檢查水位、水質,水質清瘦時可在鱉池向陽的一角施入一定數量經腐熟發酵好的有機肥,以增濃水色,提高水溫。池水中若有臭味散發,應及時調換新水,防止硫化氫等有害氣體對中華鱉造成危害。注意檢修大棚,防止積雪壓塌大棚。嚴防溫度、濕度忽高忽低,如棚內溫度不宜掌握則可拆除大棚,使中華鱉在自然環境狀態下越冬,但在拆除大棚時一定要做到使大棚內的溫度緩慢下降,使中華鱉有充分的時間鉆入底泥蟄伏起來進入冬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