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水稻細菌性褐條病的發生與防治

   日期:2016-04-25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51    
   水稻細菌性褐條病,又名細菌性心腐病。 2005年,浙江省玉環縣由于受到2次臺風的影響,普降暴雨,局部大暴雨,造成部分農田受淹,在8月份發生了一種不常見的病害――水稻細菌性褐條病。根據該縣植保站8月份在該縣陳嶼、蘆浦等鄉鎮調查,發病面積達140公頃,發病區平均叢病率達75%左右,株病率達10.3%,嚴重田塊叢病率達100%,株病率達16.5%。發病區產量損失達10%左右。 

    1 為害癥狀 

    病菌侵害剛伸長露尖的心葉,使幼嫩心葉發生水漬狀腐爛,并迅速向下擴展至生長點,致使心腐。當心葉已伸出而尚未展開以前,病菌多自葉枕處侵入,向上沿中肋擴展成為深褐色長條,向下擴展使幼嫩葉鞘腐爛,心葉縱卷黃枯(外觀很象螟蟲為害的枯心苗)、拔之易斷,剝開葉鞘,莖稈腐爛,并伴有難聞的惡臭味,擠壓病部有乳白色至淡黃色混濁菌液流出,病斑表面有黃色菌膿。 

    2 發病條件 

    該病一般在稻株受淹后5~8天開始出現癥狀。發生輕重與稻苗受淹程度有關,受淹時間愈長,淹水愈深,發病愈嚴重。高溫高濕天氣有利于該病的發生。該縣發病田塊普遍受淹時間達48小時以上,水稻又正處于分蘗盛期。 

    3 防治方法 

    建立合理排灌系統,防止大水淹沒稻田;一旦洪水退后,應立即排水,撒施石灰、草木灰,控制病害擴展,促進稻根再生;當稻新根出現時,抓緊追施速效氮肥,促進稻株恢復生長,以減少損失。發現中心病株后,對發病田塊及其周邊田塊選用20%噻森銅懸浮劑100ml/畝、或20%噻菌銅(龍克菌)懸浮劑100ml/畝,對水50kg噴霧,隔7~10天防治1次,連防2~3次。 
 
打賞
 
更多>同類技術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