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以來,我站承擔了南通市科技局下達的"稻田生態養蟹高產高效技術研究"項目,并通過南通市科技局組織的專家驗收,獲得2005年度南通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現將項目實施情況報告如下:
一、材料與方法
(一)河蟹養殖
1.田間工程與配套設施建設
(1)田塊選擇:稻田養蟹的田塊要求不漏水,靠近水源,進排水方便,水質好,無污染源,環境安靜,交通方便。底質以壤土或沙壤土為好。一般以農產為單位,面積以3~5畝為宜。有條件的地區,可實行集中連片規模養殖,每單元面積以5~10畝為宜,以獲取規模生產經營效益。
(2)田間工程建設:田間工程通常由暫養池、環溝和田間溝三部分組成。環溝通常可沿田埂內側四周開挖,也可離田埂1~2米處開挖,成環形。溝寬2~3米、深0.8~1.2米,坡比1∶(1.3~1.5)。開挖的土壤主要用于加高加固田埂。田間溝又稱畦溝,可視田塊大小,在田中開挖數條橫溝或十字溝、井字溝,溝寬、深均為0.5米,并與環溝相通。暫養池主要用來培育、暫養河蟹苗種和成品,通常在田塊的一端開挖,池寬4米以上、深1.5米左右,長視田塊大小而定,一般10~15米不等。有條件的地方,也可將田頭的蓄水溝、豐產溝、進排水渠利用起來,作為稻田養蟹的暫養池或環溝,以增大水產養殖的水域空間,環溝、田間溝和暫養池面積一般可占稻田總面積的25%~30%。
(3)配套設施建設:稻田養蟹的田塊都要設置防逃墻,防逃墻材料以經濟、實惠、防逃效果好為原則。一般可采用鈣塑板、塑料薄膜、水泥板、鋁鉑板等材料,防逃墻埋入土內10~20厘米,高出地面50厘米,用木樁或竹樁支撐固定,四角成圓弧形。同時,要按照水稻種植、水產養殖調控水位和水質的要求,建好進排水系,確保灌得進、排得出,并在進排水口安裝鋼絲、聚乙烯雙層密眼網,以防河蟹逃逸和敵害生物侵入。
2.苗種放養
(1)消毒施肥:藥物消毒一般定在苗種放養前15~20天進行,每畝暫養池或環溝分別用100千克生石灰或14千克漂白粉對水溶化隨即潑灑;同時,一般在苗種放養前10天左右進水50~60厘米,每畝暫養池施放經發酵的干雞糞200~400千克,培養浮游生物,作為蟹苗、蟹種的基礎餌料。
(2)移植水草:在暫養池、環溝內移植伊樂藻、輪葉黑藻、水花生等水生植物,移植水草的數量以覆蓋溝面積的1/3為宜。
(3)苗種準備:蟹苗(大眼幼體)要求淡化3~4天,淡化鹽度不大于3,體質健壯,活力強,呈金黃色,大小均勻;幼蟹或蟹種要求規格整齊,體質健壯,色澤純正,爬行活躍,附肢齊全,無病無傷。在選購時,要按照苗種質量要求,嚴格把關,并逐步向自繁自育自養方向轉變,以確保河蟹苗種質量和放養的成活率。
(4)放養時間:蟹苗一般在4月中旬至5月中旬放養;蟹種(扣蟹)一般在上年的12月至當年的2~3月放養。苗種先放入暫養池內進行暫養,搞好養殖管理,待秧苗拋栽有效分蘗結束(拋栽后一般15天)后,再將稻田水位加深,讓其進入稻田攝食生長。
(5)蟹種消毒:放養蟹種時,需用20毫克/升高錳酸鉀洗浴10~15分鐘。
(6)放養模式:蟹種培育,一般每畝放養大眼幼體0.5~1.0千克;成蟹養殖,一般每畝放養規格為100~200只/千克的蟹種500~1000只。不管哪種模式,均可分別每畝搭配放養鰱鳙魚種10尾、銀鯽魚種50尾和抱卵親蝦200尾左右。
3.餌料投喂
(1)蟹種培育:蟹苗放養后前3天以暫養池中的浮游生物為餌料,若池中天然餌料不足可撈取浮游生物或增補蛋黃、豆漿等,直到第1次蛻殼結束變為Ⅰ期幼蟹。Ⅰ期幼蟹后投喂新鮮的魚糜、豬血、豆腐糜,日投餌量為幼蟹體重的100%,每天分6次投喂,直至出現Ⅲ期幼蟹為止。Ⅲ期后,日投喂量為幼蟹體重的50%,一天分3次投喂,至蛻變為V期幼蟹。V期幼蟹后,餌料種類主要有浮萍、水花生、輪葉黑藻、野雜魚、螺蚌、豆渣、小麥、黃豆粉以及配合餌料。7月上旬前早晚各投1次糜狀野雜魚、螺蚌、小麥粉、黃豆粉或配合餌料;7月中旬至8月底隔天傍晚投喂一次;9月上旬至11月,每天傍晚投喂一次。日投餌量為蟹體重的5%以內。浮萍等水生植物放養在暫養池和環溝內,任蟹取食。
(2)成蟹養殖:植物性餌料有豆餅、花生餅、玉米、小麥、南瓜及各種水草;動物性餌料有小雜魚、螺螄、河蚌等;還有配合餌料。一般6月中旬前動、植物餌料比為60∶40;6月下旬至8月中旬為45∶55;8月下旬至10月為65∶35。日投喂量3~4月份為蟹體重的1%;5~7月份為5%~8%;8~10月份為10%。每天投喂兩次,早上占30%,傍晚占70%。
4.水質管理
(1)水質調控:一是按照水質主要因子變化情況來管理水質。河蟹養殖要求水中溶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pH7~8,透明度在40厘米左右,氨氮及其它因子適宜。要定期測定水質狀況,并采用換水和潑灑生石灰水等措施來及時調節。二是按照天氣變化、河蟹攝食活動情況來管理水質。通常晴天,河蟹攝食活動正常,則反映水質較好;而連續陰雨或水質過濃,河蟹攝食量突然減少,則需及時換水增氧。
(2)水位調節:苗種放養初期,環溝水位保持0.8~1.0米,田面以上水層深1~2厘米;初夏,秧苗有效分蘗基本結束時,則應將水位加深至1.0米以上,田面以上水層深4~5厘米;夏秋季為高溫季節,除在擱田時將水位降至田面露出外,其余則應堅持每10~15天換水1次,以防水質變化。同時,環溝還要投放水花生、浮萍等浮水植物來遮陽。
5.病、敵害防治
(1)病害防治:7~10月,每月用土霉素制成藥餌投喂1~2次;高溫季節每隔20天左右每畝用10千克生石灰對水溶化隨即溝面潑灑,或用二氧化氯等殺菌劑潑灑消毒,用以預防腸炎、黑鰓、水腫等細菌性蟹病。
(2)敵害防治:及時清除水老鼠、水蛇、青蛙、蟾蜍、水鳥、克氏螯蝦等河蟹天然敵害。
6.日常管理 堅持專人值班,早晚各巡田一次,做到四查:一查水質情況;二查河蟹攝食情況;三查防逃設施完好程度;四查病蟲敵害侵襲。發現情況及時采取相應對策。同時,臺風汛期,要做好防臺風等工作,以防大風大雨沖垮防逃設施,造成河蟹逃逸。
(二)水稻拋栽與培管
1.稻田施肥 應施足基肥,基肥以長效餅肥和畜禽糞肥等有機肥為主,每畝可施餅肥200~300千克或畜禽等有機肥1000~2000千克,也可在秧苗拋栽前結合整地一次性深施碳銨40~50千克/畝。追肥應以尿素為主,全程施2~3次,每次4~6千克/畝,具體視水稻生長情況而定。
2.秧苗拋栽 一般5月下旬進行秧苗拋栽,采用寬行稀植、淺水拋栽的方法。拋栽密度一般行距9寸左右,株距5寸左右,以株秧葉齡計算,如旱育秧5葉齡,每畝達到5萬株秧苗即可。
3.防病治蟲 一是選擇好水稻品種。所選品種要求莖稈堅硬、耐肥力強、不易倒伏、抗病抗蟲力強。二是搞好稻種消毒。播種落谷前,用浸種靈浸種消毒,以防惡苗病和基腐病。三是施好送嫁農藥。秧苗拋栽前1~2天,對秧苗普施一次高效農藥。四是適時擱田。當莖蘗苗達到成穗數的80%時,開始擱田控制分蘗苗,即讓其水落干2~3天,通過2~3次擱田,使土壤板實,以達到擱田防病效果。五是搞好藥物防治。本地區稻田養殖田塊常見的病蟲害有穗頸稻瘟、三化螟、稻飛虱,優先采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及物理防治,盡量減少農藥的使用。針對主要病蟲害,可選用病蟲散、稻樂、井岡霉素、稻得利等生物及高效低毒農藥,采用噴霧或彌霧的施藥方法。同時,要注意用藥濃度,確保對河蟹沒有危害,用藥后及時換注新水。
(三)河蟹與水稻的收獲
河蟹的捕撈方法,一是利用河蟹秋后傍晚結集上岸時捕捉;二是采取注排水,利用河蟹嬉戲新鮮水的習性,在進出水口設網袋捕捉;三是干池捕捉。捕捉的蟹蝦魚要及時稱重過數,分規格暫養或出售。蟹種的捕捉采用沖水誘捕和干溝捕捉法。水稻收割時將水位降至田面以下,使河蟹進入環溝、暫養池。
二、試驗結果
1.河蟹 ①蟹種培育:實施面積2000畝,平均畝產扣蟹102千克,平均畝產值達4284元,平均每畝成本(蟹苗、餌料、水費人工)1730元,平均每畝利潤2554元;②成蟹養殖:實施面積2000畝,平均畝產達68千克,平均畝產值達2448元,平均每畝成本(蟹種、餌料藥物、水費人工)1003元,平均每畝利潤達1445元。
2.水稻種植 平均畝產達560千克(按稻田+蟹溝面積計算),平均畝產值達1120元,平均每畝成本(肥料、藥物、水費人工)519元,平均每畝利潤達601元。
3.河蟹、水稻合計 平均畝產值合計3735元,平均每畝利潤達2147元。
4.少施農藥情況 實施面積22000畝,稻田養蟹平均每畝施用農藥合計174克,每畝農藥成本為9.10元,比常規種植水稻(畝用農藥869克,畝成本45.50元)平均每畝少用農藥695克,節約農藥成本36.40元,合計少用農藥15.29噸,共計節約農藥成本80.08萬元。
一、材料與方法
(一)河蟹養殖
1.田間工程與配套設施建設
(1)田塊選擇:稻田養蟹的田塊要求不漏水,靠近水源,進排水方便,水質好,無污染源,環境安靜,交通方便。底質以壤土或沙壤土為好。一般以農產為單位,面積以3~5畝為宜。有條件的地區,可實行集中連片規模養殖,每單元面積以5~10畝為宜,以獲取規模生產經營效益。
(2)田間工程建設:田間工程通常由暫養池、環溝和田間溝三部分組成。環溝通常可沿田埂內側四周開挖,也可離田埂1~2米處開挖,成環形。溝寬2~3米、深0.8~1.2米,坡比1∶(1.3~1.5)。開挖的土壤主要用于加高加固田埂。田間溝又稱畦溝,可視田塊大小,在田中開挖數條橫溝或十字溝、井字溝,溝寬、深均為0.5米,并與環溝相通。暫養池主要用來培育、暫養河蟹苗種和成品,通常在田塊的一端開挖,池寬4米以上、深1.5米左右,長視田塊大小而定,一般10~15米不等。有條件的地方,也可將田頭的蓄水溝、豐產溝、進排水渠利用起來,作為稻田養蟹的暫養池或環溝,以增大水產養殖的水域空間,環溝、田間溝和暫養池面積一般可占稻田總面積的25%~30%。
(3)配套設施建設:稻田養蟹的田塊都要設置防逃墻,防逃墻材料以經濟、實惠、防逃效果好為原則。一般可采用鈣塑板、塑料薄膜、水泥板、鋁鉑板等材料,防逃墻埋入土內10~20厘米,高出地面50厘米,用木樁或竹樁支撐固定,四角成圓弧形。同時,要按照水稻種植、水產養殖調控水位和水質的要求,建好進排水系,確保灌得進、排得出,并在進排水口安裝鋼絲、聚乙烯雙層密眼網,以防河蟹逃逸和敵害生物侵入。
2.苗種放養
(1)消毒施肥:藥物消毒一般定在苗種放養前15~20天進行,每畝暫養池或環溝分別用100千克生石灰或14千克漂白粉對水溶化隨即潑灑;同時,一般在苗種放養前10天左右進水50~60厘米,每畝暫養池施放經發酵的干雞糞200~400千克,培養浮游生物,作為蟹苗、蟹種的基礎餌料。
(2)移植水草:在暫養池、環溝內移植伊樂藻、輪葉黑藻、水花生等水生植物,移植水草的數量以覆蓋溝面積的1/3為宜。
(3)苗種準備:蟹苗(大眼幼體)要求淡化3~4天,淡化鹽度不大于3,體質健壯,活力強,呈金黃色,大小均勻;幼蟹或蟹種要求規格整齊,體質健壯,色澤純正,爬行活躍,附肢齊全,無病無傷。在選購時,要按照苗種質量要求,嚴格把關,并逐步向自繁自育自養方向轉變,以確保河蟹苗種質量和放養的成活率。
(4)放養時間:蟹苗一般在4月中旬至5月中旬放養;蟹種(扣蟹)一般在上年的12月至當年的2~3月放養。苗種先放入暫養池內進行暫養,搞好養殖管理,待秧苗拋栽有效分蘗結束(拋栽后一般15天)后,再將稻田水位加深,讓其進入稻田攝食生長。
(5)蟹種消毒:放養蟹種時,需用20毫克/升高錳酸鉀洗浴10~15分鐘。
(6)放養模式:蟹種培育,一般每畝放養大眼幼體0.5~1.0千克;成蟹養殖,一般每畝放養規格為100~200只/千克的蟹種500~1000只。不管哪種模式,均可分別每畝搭配放養鰱鳙魚種10尾、銀鯽魚種50尾和抱卵親蝦200尾左右。
3.餌料投喂
(1)蟹種培育:蟹苗放養后前3天以暫養池中的浮游生物為餌料,若池中天然餌料不足可撈取浮游生物或增補蛋黃、豆漿等,直到第1次蛻殼結束變為Ⅰ期幼蟹。Ⅰ期幼蟹后投喂新鮮的魚糜、豬血、豆腐糜,日投餌量為幼蟹體重的100%,每天分6次投喂,直至出現Ⅲ期幼蟹為止。Ⅲ期后,日投喂量為幼蟹體重的50%,一天分3次投喂,至蛻變為V期幼蟹。V期幼蟹后,餌料種類主要有浮萍、水花生、輪葉黑藻、野雜魚、螺蚌、豆渣、小麥、黃豆粉以及配合餌料。7月上旬前早晚各投1次糜狀野雜魚、螺蚌、小麥粉、黃豆粉或配合餌料;7月中旬至8月底隔天傍晚投喂一次;9月上旬至11月,每天傍晚投喂一次。日投餌量為蟹體重的5%以內。浮萍等水生植物放養在暫養池和環溝內,任蟹取食。
(2)成蟹養殖:植物性餌料有豆餅、花生餅、玉米、小麥、南瓜及各種水草;動物性餌料有小雜魚、螺螄、河蚌等;還有配合餌料。一般6月中旬前動、植物餌料比為60∶40;6月下旬至8月中旬為45∶55;8月下旬至10月為65∶35。日投喂量3~4月份為蟹體重的1%;5~7月份為5%~8%;8~10月份為10%。每天投喂兩次,早上占30%,傍晚占70%。
4.水質管理
(1)水質調控:一是按照水質主要因子變化情況來管理水質。河蟹養殖要求水中溶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pH7~8,透明度在40厘米左右,氨氮及其它因子適宜。要定期測定水質狀況,并采用換水和潑灑生石灰水等措施來及時調節。二是按照天氣變化、河蟹攝食活動情況來管理水質。通常晴天,河蟹攝食活動正常,則反映水質較好;而連續陰雨或水質過濃,河蟹攝食量突然減少,則需及時換水增氧。
(2)水位調節:苗種放養初期,環溝水位保持0.8~1.0米,田面以上水層深1~2厘米;初夏,秧苗有效分蘗基本結束時,則應將水位加深至1.0米以上,田面以上水層深4~5厘米;夏秋季為高溫季節,除在擱田時將水位降至田面露出外,其余則應堅持每10~15天換水1次,以防水質變化。同時,環溝還要投放水花生、浮萍等浮水植物來遮陽。
5.病、敵害防治
(1)病害防治:7~10月,每月用土霉素制成藥餌投喂1~2次;高溫季節每隔20天左右每畝用10千克生石灰對水溶化隨即溝面潑灑,或用二氧化氯等殺菌劑潑灑消毒,用以預防腸炎、黑鰓、水腫等細菌性蟹病。
(2)敵害防治:及時清除水老鼠、水蛇、青蛙、蟾蜍、水鳥、克氏螯蝦等河蟹天然敵害。
6.日常管理 堅持專人值班,早晚各巡田一次,做到四查:一查水質情況;二查河蟹攝食情況;三查防逃設施完好程度;四查病蟲敵害侵襲。發現情況及時采取相應對策。同時,臺風汛期,要做好防臺風等工作,以防大風大雨沖垮防逃設施,造成河蟹逃逸。
(二)水稻拋栽與培管
1.稻田施肥 應施足基肥,基肥以長效餅肥和畜禽糞肥等有機肥為主,每畝可施餅肥200~300千克或畜禽等有機肥1000~2000千克,也可在秧苗拋栽前結合整地一次性深施碳銨40~50千克/畝。追肥應以尿素為主,全程施2~3次,每次4~6千克/畝,具體視水稻生長情況而定。
2.秧苗拋栽 一般5月下旬進行秧苗拋栽,采用寬行稀植、淺水拋栽的方法。拋栽密度一般行距9寸左右,株距5寸左右,以株秧葉齡計算,如旱育秧5葉齡,每畝達到5萬株秧苗即可。
3.防病治蟲 一是選擇好水稻品種。所選品種要求莖稈堅硬、耐肥力強、不易倒伏、抗病抗蟲力強。二是搞好稻種消毒。播種落谷前,用浸種靈浸種消毒,以防惡苗病和基腐病。三是施好送嫁農藥。秧苗拋栽前1~2天,對秧苗普施一次高效農藥。四是適時擱田。當莖蘗苗達到成穗數的80%時,開始擱田控制分蘗苗,即讓其水落干2~3天,通過2~3次擱田,使土壤板實,以達到擱田防病效果。五是搞好藥物防治。本地區稻田養殖田塊常見的病蟲害有穗頸稻瘟、三化螟、稻飛虱,優先采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及物理防治,盡量減少農藥的使用。針對主要病蟲害,可選用病蟲散、稻樂、井岡霉素、稻得利等生物及高效低毒農藥,采用噴霧或彌霧的施藥方法。同時,要注意用藥濃度,確保對河蟹沒有危害,用藥后及時換注新水。
(三)河蟹與水稻的收獲
河蟹的捕撈方法,一是利用河蟹秋后傍晚結集上岸時捕捉;二是采取注排水,利用河蟹嬉戲新鮮水的習性,在進出水口設網袋捕捉;三是干池捕捉。捕捉的蟹蝦魚要及時稱重過數,分規格暫養或出售。蟹種的捕捉采用沖水誘捕和干溝捕捉法。水稻收割時將水位降至田面以下,使河蟹進入環溝、暫養池。
二、試驗結果
1.河蟹 ①蟹種培育:實施面積2000畝,平均畝產扣蟹102千克,平均畝產值達4284元,平均每畝成本(蟹苗、餌料、水費人工)1730元,平均每畝利潤2554元;②成蟹養殖:實施面積2000畝,平均畝產達68千克,平均畝產值達2448元,平均每畝成本(蟹種、餌料藥物、水費人工)1003元,平均每畝利潤達1445元。
2.水稻種植 平均畝產達560千克(按稻田+蟹溝面積計算),平均畝產值達1120元,平均每畝成本(肥料、藥物、水費人工)519元,平均每畝利潤達601元。
3.河蟹、水稻合計 平均畝產值合計3735元,平均每畝利潤達2147元。
4.少施農藥情況 實施面積22000畝,稻田養蟹平均每畝施用農藥合計174克,每畝農藥成本為9.10元,比常規種植水稻(畝用農藥869克,畝成本45.50元)平均每畝少用農藥695克,節約農藥成本36.40元,合計少用農藥15.29噸,共計節約農藥成本80.0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