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袋料黑木耳優質高產栽培技術

   日期:2016-04-22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23    
   黑木耳是我國名貴的土特產品和傳統的出口產品,也是我國主要人工栽培食用菌之一,產量和質量均占世界首位。我國能產黑木耳的產區分布很廣,由于它生產成本低,周期短,見效快,深受廣大菇民的歡迎。以袋料栽培為例,55×15cm的袋一般每袋成本0.6―0.7元,頭一年生產加設備投資每袋1元左右,可產干木耳75克左右,以每公斤50元計算,每袋可獲2元以上純利。一畝地可堆放1萬袋,采收后不影響種稻和其它作物。有水源灌溉條件的地方一年可種植兩次,一畝地可獲利4萬元。但是,袋栽黑木耳其菌絲生長較弱,抗霉菌能力差,在栽培過程中易遭霉菌的污染,且不耐高溫,因而其生產受到很大的制約。我們根據黑木耳的這一生物學特性,結合本地的氣候特點進行了多年的試驗研究,掌握了一套適宜本地栽培的袋栽黑木耳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并已進行大面積推廣應用,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現將有關栽培技術要點介紹如下:

  1黑木耳生長發育的環境條件

  1.1溫度黑木耳屬中高溫型,發菌和出耳溫度約在20―28℃較為適宜,發菌最適溫度25―28℃,超過32℃發菌受制約,低于20℃發菌緩慢。

  1.2濕度菌絲培養階段,環境濕度50%―70%即可,出耳時要求環境濕度達80%以上,培養料的濕度要偏大,以便后期出耳時水分充足,一般應達到65%左右,可憑手感測定,用手攥緊培養料,當指縫間出現水珠而不滴下即可。

  1.3空氣黑木耳屬好氣型真菌,菌絲生長和子實體發育時需要有充足的氧氣,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時菌絲不易恢復和生長。

  1.4光照發菌時不需要光線,在微光中培養菌棒。當菌絲發好要出耳時需要強光刺激、引導出耳。

  1.5PH值黑木耳菌絲生長適宜的PH為6―6.5,一般拌料時應使PH值達到8左右,經過滅菌后PH值自然降到6―6.5。

  2栽培季節

  袋料黑木耳的栽培季節有秋季和冬季。冬栽的栽培季節一般安排在10月下旬至11月底制棒;秋栽的栽培季節應安排在8月底至9月初或夏季室內最高氣溫低于30℃時開始制棒。以日平均氣溫20℃時向前推60―70天為準,遲制袋會影響產量。

  3培養料的選用

  選用無油脂的闊葉樹木木屑、玉米芯、棉子殼(必須是沒發霉的新料),麥麩、米糠、石膏粉、紅糖、生石灰等為培養料。
  4常用的幾種配方

  (1)雜木屑81.5%、麩皮10%、玉米粉5%、黃豆粉2%、生石灰粉0.5%、石膏粉1%:

  (2)雜木屑81.5%、麩皮15%、黃豆粉2%、生石灰粉0.5%、石膏粉1%,有條件者可加20%―30%棉子殼;

  (3)雜木屑70%、棉子殼17%、麩皮10%、紅糖1%、石膏1.5%、生石灰粉0.5%;

  (4)雜木屑80%、麩皮8%、米糠10%、紅糖1%、石膏粉1%。

  (5)雜木屑80%、麩皮7.5%、籠糠7.5%、米皮糠3%、紅糖1%,石膏粉1%。

  以上配方料與水的比例為1:1―2。

  5拌料與裝袋

  拌料有三個要求,一要均勻(一般干拌3次);二要控制含水率(加水后拌3次);三要PH值適當。拌料時先干拌,后濕拌,一定要拌勻,否則殺菌不徹底易感染雜菌。對配方中有棉籽殼的要事先用石灰水浸泡,添加黃豆粉的要碾細,避免顆粒較大。其余拌料方法與菌棒香菇相同,含水量應以手捏培養基成團,用手指捻料,手指有濕潤感。

  栽培黑木耳的塑料袋規格為15X55em聚乙烯料袋,每袋裝800克的干料制成耳棒,由于料與水的比例為1:1―1:2,所以裝完袋后稱重應為1.5―1.7公斤。

  6滅菌

  滅菌時容器內耳棒不能排列過密,以便蒸氣流動暢通,滅菌徹底。當溫度至60―65℃時施放一次冷氣,溫度達到98℃以上時保持15―16小時。滅菌時要防止漏氣,否則容器內達不到需要的溫度影響滅菌效果。

  7接種

  耳棒冷卻至25℃以下時可以接種;以選用“新科5號”品種為主,一般每包菌種一斤左右可接25―30袋。接種消毒要嚴格,接種人員手用75度酒精擦洗,接種箱用消毒劑消毒,消毒劑點燃密封后,30分鐘后進箱接種,一箱耳棒一個小時內要接完。接種時注意盡量少損傷菌種,避免用手指強力按壓,導致菌種不萌發。

  8耳袋菌絲培養

  首先做好培養室的清潔衛生,培養室內在堆放耳棒前5―7天用甲酚皂液250毫升,兌水20―25斤進行噴霧消毒。在堆放耳棒前2天再用甲醛、高錳酸鉀進行密封煙霧消毒。初期應控制或選擇在20―30℃的溫度下發菌,盡量避免低于20℃,或高于30℃溫度(高于30℃影響菌絲生長及成品率,低于20℃菌絲恢復吃料慢,亦影響成活率)。培養前十天最好保持25―28℃,十天后保持20―23℃;培養室濕度保持在70%以下,發菌期間根據培養室的溫度及空氣狀況做好通風換氣工作,可在菌絲蔓延至直徑8―10厘米時解開套袋增加氧氣,以后在菌絲生長緩慢時宜用組針刺孔增氧,但量不宜多。培養室光線要控制暗些。大約在50―60天以后菌絲滿袋后再適當培養數天,菌袋變軟時就可見光催耳。

  耳棒培養期間,若發現袋內有黃、紅、綠、青等顏色的斑塊即為雜菌,較輕的可用酒精注射患處,移到另室單獨培養,對污染嚴重的菌袋,特別是桔紅色鏈孢霉感染的要立即隔離,在遠處深埋或燒毀,以免蔓延和污染環境。

  9出耳場地準備

  袋栽黑木耳的栽培場地應選擇清潔,通風良好,陽光充足,靠近水源的地方,將走道的土翻至畦上成凸畦(龜背型),土宜敲碎,最好鋪小量雜草或稻草,也可用地膜打洞后鋪畦,以防下雨天泥沙粘耳。畦寬1.2米左右,長度視場地而定。中間留60厘米走道。畦中拉一根鐵絲或用小木桿作為耳棒斜靠支撐。人字形露天排放,密度與香菇相同或略稀,一般每袋之間相隔12―15公分。

  10出耳管理

  春季栽培2月上旬或秋季栽培10月下旬將發好菌絲的耳棒搬至耳場,選擇陰天或晴天排場,用6毫米的鐵釘把釘板設計好朝發好菌的耳袋四周打洞(一般釘板1.5―2公分梅花形間隔),每袋170―180孔,深度1―1.5厘米。扎孔后的主要管理中保濕,防止孔口干燥,促進菌絲恢復,空氣濕度不足時可向畦溝走道澆水,以增加濕度,大約10余天耳芽形成,在耳芽階段不宜向耳芽噴水,只有耳片較大時才可向耳片直接噴水,在耳芽開片后,早晚各噴一次,噴水時一定要掌握溫度,高于25℃時不能噴水,保持干千濕濕,促進耳片長大。耳棚周圍及走道應每周一次用多菌靈或菇霉靈液噴霧保持栽培環境清潔衛生,減少雜菌污染的機會。

  1l采收

  當木耳長至8分熟時(耳片有完全展開時)采收,采收前二、三天停止噴水,當耳片干縮時采收,要一次摘凈,并去除殘余的耳基。采完后停澆水7天,一個星期后再噴水管理,促使繼續出耳,黑木耳采收第二批后,耳袋失水較多,應適當注水,注水時氣溫應低于25℃為好,否則易遭受雜菌污染。一般一袋耳袋可采摘3―4批,每批間隔15天左右,頭批產量高,后兩批低。采收后的木耳晾干,最好是陰干,不可在強陽光下暴曬,晾干后產品即可上市。
 
打賞
 
更多>同類技術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