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圓柱形和彎曲圓柱形這兩種樹形的共同特點是:骨干支少,枝條級次低,結果枝組多,結果面積大,成形容易,結果較早,豐產、穩(wěn)產。
這種樹形成形以后,樹高2.5―3.0米,冠徑2.0―2.5米,中干上著生5―6層結果枝組,每層3―4個;枝組間的距離一般為30厘米左右,全枝上下都可安排枝組。是半矮化果園的理想樹形之一。
彎曲圓柱形的定干高度為60―70厘米,中干每年短截,使其彎曲上升,以利控制上強。對于容易形成上強的頂端第1、2兩個芽所抽生的主干延長枝和競爭枝,可以彎倒拉平,改造為結果枝組,再用第3芽萌發(fā)的中庸枝條作延長枝頭。這樣,既可控制上強,又可促進下部枝條生長。培養(yǎng)結果枝組時,可采取先重后輕的剪法。即定植后第1、2兩年內,對所生分枝進行重短截,促進增加分枝,擴大樹冠,為提早結果和早期豐產創(chuàng)造條件。短截后的枝條所發(fā)生的分枝,由于距主干較近,所以形成結果枝組后,其結果部位也靠近主干。這樣的結果枝組,既緊湊,又有較大的培養(yǎng)新的結果枝組的余地。這種剪法,還可以加大結果枝組與主干延長支間生長勢力的差異,以保持中干的優(yōu)勢。當枝組擴展到一定大小時,再以輕剪為主,以緩和枝組長勢,促進形成花芽,提早結果。進入結果期以后,要綜合運用短截、縮剪、疏枝、緩放等多種修剪技術,保持生長和結果的協調平衡;同時,還應根據枝組的生長結果情況,及時進行更新復壯,保持葉、果枝的適當比例,以便穩(wěn)定樹勢,交替結果。發(fā)現樹體長勢過旺樹,及時疏除過密枝,保持樹冠內部適宜的通風透光條件,保持樹勢穩(wěn)定和連年豐產、穩(wěn)產。
二、紡錘形又有細長紡錘形和自由紡錘形之分。
nbsp; 細長紡錘形屬小冠樹形,適用于矮砧和短枝型品種。適用于行距3―4米,株距1.5―2.5米的果園。全枝有鍘生分枝15―20個,均勻分布于中干和上下和四周,成形后,呈上小下大的細長紡錘形。這一樹形在整形過程中,應注意保持上弱下強和上小下大的狀態(tài);保持15―20個水平生長的側生分枝;樹冠基部與地面應有一定的距離;枝量保持在120萬―150萬/公頃條左右。自由紡錘形適用于半矮化和短枝型品種。適于每公頃栽645―1245株,行距4―5米,株距2―3米。全樹有小主枝10―15個,均勻分生于中干四周,無明顯層次。
這兩種樹形成形后,樹高2.0―3.0米,冠徑1.5―2.0米。
第1年修剪時,選用長勢較弱的新梢作為延長枝頭,對從主干上萌發(fā)出來的長枝,根據空間大小改造利用,過密枝從基部疏除;對2―3年生的樹,如果長勢較旺,仍要選用弱枝作延長枝頭,但可不必短截。對主干上部著生的旺枝,應及時疏除。經換頭后的延長梢,一般不再短截;株間空間不大時,骨干延長枝頭也不再短截;4―5年后,修剪時,長放延長枝頭,穩(wěn)定樹冠,注意疏除內膛徒長枝和密生枝。
三、折疊式扇形這一樹形的適應范圍較廣,既適用于短枝型品種,又適用于喬砧普通型品種。一般多用于樹勢旺、干性強的品種。適于行距2.5―3.0米,株距2.0米左右。
這種樹形的特點是:樹體較小,整形容易,通風透光良好,結果較早,也易獲得早期豐產。成形后樹高2.0―2.5米,全樹有4個主枝,每邊2個,順行分布。樹冠厚度1.0―1.5米,冠寬2米左右。
這種樹形要求將苗木順行斜栽,使其與地面呈45度角。幼苗定植后不定干,春季萌芽后,將苗木拉成弓形,距地面約50厘米左右,這便是第1個水平主枝,拉平苗后約1周左右,再將基部的幾個芽子抹除,在弓背上最高處刻芽,使抽生新領導枝,到夏季發(fā)出新梢后,再將基部和新領導枝附近的小枝抹除,到秋季,將第1水平主枝上的長枝捋平,緩和其長勢;冬季修剪時,剪除背上的直立枝,甩放新領導枝,實際上新領導枝也就是第2水平主枝;第2年春季萌發(fā)芽后,再將其拉平,抹去基部2―3芽,再于弓背的最高處刻芽,促發(fā)第3個新領導枝(第3水平主枝),夏、秋季修剪時,將長枝拉平或捋平,緩和長勢,促進成花,冬季修剪時,疏除直立枝和過密枝,新領導枝甩放不剪;第3、4年再用同樣辦法,培養(yǎng)第4、5兩個水平主枝,冬季修剪時,仍注意疏除背上的強旺直立枝和密生枝,回縮第一水平主枝。
這一樹形成形后,第1水平主枝距地面50厘米左右,第2水平主枝在第1水平主枝的對面斜上方,距地面70―80厘米,兩水平主枝間的距離40―50厘米;第3、5水平主枝的方向與第1水平主枝同側,第4、6水平主枝在第2水平主枝的同一側。成形以后修剪時,應注意疏除背上的強旺枝及下部無用的徒長枝,注意控制上強和大枝組的長勢,保留中、小枝組,進入結果期以后,注意結果枝組的復壯更新,保持健壯樹勢,維持連年豐產、穩(wěn)產。
這種樹形成形以后,樹高2.5―3.0米,冠徑2.0―2.5米,中干上著生5―6層結果枝組,每層3―4個;枝組間的距離一般為30厘米左右,全枝上下都可安排枝組。是半矮化果園的理想樹形之一。
彎曲圓柱形的定干高度為60―70厘米,中干每年短截,使其彎曲上升,以利控制上強。對于容易形成上強的頂端第1、2兩個芽所抽生的主干延長枝和競爭枝,可以彎倒拉平,改造為結果枝組,再用第3芽萌發(fā)的中庸枝條作延長枝頭。這樣,既可控制上強,又可促進下部枝條生長。培養(yǎng)結果枝組時,可采取先重后輕的剪法。即定植后第1、2兩年內,對所生分枝進行重短截,促進增加分枝,擴大樹冠,為提早結果和早期豐產創(chuàng)造條件。短截后的枝條所發(fā)生的分枝,由于距主干較近,所以形成結果枝組后,其結果部位也靠近主干。這樣的結果枝組,既緊湊,又有較大的培養(yǎng)新的結果枝組的余地。這種剪法,還可以加大結果枝組與主干延長支間生長勢力的差異,以保持中干的優(yōu)勢。當枝組擴展到一定大小時,再以輕剪為主,以緩和枝組長勢,促進形成花芽,提早結果。進入結果期以后,要綜合運用短截、縮剪、疏枝、緩放等多種修剪技術,保持生長和結果的協調平衡;同時,還應根據枝組的生長結果情況,及時進行更新復壯,保持葉、果枝的適當比例,以便穩(wěn)定樹勢,交替結果。發(fā)現樹體長勢過旺樹,及時疏除過密枝,保持樹冠內部適宜的通風透光條件,保持樹勢穩(wěn)定和連年豐產、穩(wěn)產。
二、紡錘形又有細長紡錘形和自由紡錘形之分。
nbsp; 細長紡錘形屬小冠樹形,適用于矮砧和短枝型品種。適用于行距3―4米,株距1.5―2.5米的果園。全枝有鍘生分枝15―20個,均勻分布于中干和上下和四周,成形后,呈上小下大的細長紡錘形。這一樹形在整形過程中,應注意保持上弱下強和上小下大的狀態(tài);保持15―20個水平生長的側生分枝;樹冠基部與地面應有一定的距離;枝量保持在120萬―150萬/公頃條左右。自由紡錘形適用于半矮化和短枝型品種。適于每公頃栽645―1245株,行距4―5米,株距2―3米。全樹有小主枝10―15個,均勻分生于中干四周,無明顯層次。
這兩種樹形成形后,樹高2.0―3.0米,冠徑1.5―2.0米。
第1年修剪時,選用長勢較弱的新梢作為延長枝頭,對從主干上萌發(fā)出來的長枝,根據空間大小改造利用,過密枝從基部疏除;對2―3年生的樹,如果長勢較旺,仍要選用弱枝作延長枝頭,但可不必短截。對主干上部著生的旺枝,應及時疏除。經換頭后的延長梢,一般不再短截;株間空間不大時,骨干延長枝頭也不再短截;4―5年后,修剪時,長放延長枝頭,穩(wěn)定樹冠,注意疏除內膛徒長枝和密生枝。
三、折疊式扇形這一樹形的適應范圍較廣,既適用于短枝型品種,又適用于喬砧普通型品種。一般多用于樹勢旺、干性強的品種。適于行距2.5―3.0米,株距2.0米左右。
這種樹形的特點是:樹體較小,整形容易,通風透光良好,結果較早,也易獲得早期豐產。成形后樹高2.0―2.5米,全樹有4個主枝,每邊2個,順行分布。樹冠厚度1.0―1.5米,冠寬2米左右。
這種樹形要求將苗木順行斜栽,使其與地面呈45度角。幼苗定植后不定干,春季萌芽后,將苗木拉成弓形,距地面約50厘米左右,這便是第1個水平主枝,拉平苗后約1周左右,再將基部的幾個芽子抹除,在弓背上最高處刻芽,使抽生新領導枝,到夏季發(fā)出新梢后,再將基部和新領導枝附近的小枝抹除,到秋季,將第1水平主枝上的長枝捋平,緩和其長勢;冬季修剪時,剪除背上的直立枝,甩放新領導枝,實際上新領導枝也就是第2水平主枝;第2年春季萌發(fā)芽后,再將其拉平,抹去基部2―3芽,再于弓背的最高處刻芽,促發(fā)第3個新領導枝(第3水平主枝),夏、秋季修剪時,將長枝拉平或捋平,緩和長勢,促進成花,冬季修剪時,疏除直立枝和過密枝,新領導枝甩放不剪;第3、4年再用同樣辦法,培養(yǎng)第4、5兩個水平主枝,冬季修剪時,仍注意疏除背上的強旺直立枝和密生枝,回縮第一水平主枝。
這一樹形成形后,第1水平主枝距地面50厘米左右,第2水平主枝在第1水平主枝的對面斜上方,距地面70―80厘米,兩水平主枝間的距離40―50厘米;第3、5水平主枝的方向與第1水平主枝同側,第4、6水平主枝在第2水平主枝的同一側。成形以后修剪時,應注意疏除背上的強旺枝及下部無用的徒長枝,注意控制上強和大枝組的長勢,保留中、小枝組,進入結果期以后,注意結果枝組的復壯更新,保持健壯樹勢,維持連年豐產、穩(wěn)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