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作為中國的花王,曾被廣泛地應用于宮廷插花、佛事插花與民間插花中。宮廷插花,自漢代開始盛于唐代。牡丹因其氣韻華貴,花型豐滿,色彩豐富,具有極強的裝飾性,到唐代已成了宮廷插花的重要花材,被廣泛應用于宮廷插花。 由于牡丹體現了盛唐之風,特別受到推崇,被尊為國花。宮中舉行牡丹插花盛會,有嚴格的程序和豪華的排場。正如羅虬在我國最早的插花專著《花九錫》中說:“重頂幄(障風)、金錯刀(剪截)、甘泉(漫)、玉缸(貯)、雕文臺座 (安置)、畫圖、翻曲、美醑(欣賞)、新詩(詠)。”將牡丹宮廷插花的九個程序,名曰“九錫”,視為至高無上,不容擅動的莊嚴儀式,就像帝王賜給有大功或有權勢的諸侯大臣的九件器物一樣。對插花放置的場所、剪截工具、供養的水質、幾架以及掛畫都有嚴格的規定,并作畫、詠詩、賦歌、譜曲,再飲以香醇的美酒方能盡興,進行視覺、聽覺、嗅覺等多層次的藝術欣賞。 宋代宮廷插花則又有所不同。周密在《武林舊事》卷二中,詳記南宋宮中插花之盛:“……至于鐘美堂賞大花(牡丹)為極盛。堂內左右各列三層雕花彩欄,護以彩色牡丹畫衣,間列碾玉、水晶、金壺及大食玻璃、宮窯等瓶,各簪奇品,如姚魏、御衣黃、照殿紅之類幾千朵,別以銀箔間貼大斛,分種數千窠,分列四面。至于梁棟窗戶間,亦以湘筒貯花,鱗次簇插、何翅萬朵。”卷七又記皇帝與太上皇、太后游樂聚景園、飲酒觀歌舞后,“遂至錦壁堂大花(牡丹)。三面漫坡,牡丹約千余叢,各有牙牌金字,上張大樣碧油絹幕;又別剪好色樣一千朵,安頓花架,并水晶、玻璃、天青、汝窯、金瓶;約高二尺,徑二尺三寸,獨插照殿紅十五枝。”另《西湖志余》載有淳熙六年太上圣壽時插花情形:“采(牡丹)數千朵,插水晶玻璃、天青、汝窯、銅瓶中。”“又獨設沉香桌、列白玉碾花商尊,高三尺,徑一尺三寸,上插照殿紅十五枝。”規模極其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