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適時砍樹,削皮留“筋”。根據經驗,砍樹要在秋末冬初砍伐為最好。這時樹木休眠,養分集中在樹干內,經過冰凍日曬,干燥得快,干得過心,符合茯苓腐生特性要求。料干是此菌吃料增產的首要關鍵,最好在春節前完成備料工作??硺湟?ldquo;四砍四留”,砍彎留直,砍密留稀,砍遠留近,砍大留小。松樹主干胸高直徑超過20厘米的,漿液充足,種茯苓產量高。但樹蔸和不成材的彎曲樹也能生產茯苓。
削皮留“筋”是削去厚皮,留3分左右的內皮。樹桿較粗的,削6方,留6條“筋”,較細的削4方,留4條“筋”。留“筋”的作用是便于菌絲上料,削皮是按樹干平行的方向,每方削出一斧寬的樹皮。削皮使樹干容易干燥,留“筋”是保留形成層附近的含氮及糖分的營養物質。
2.及時鋸筒上碼。從冬至到驚蟄,樹干已有7成干。此時,可把分散的樹料收攏,鋸成短筒,碼成“井”字形,堆高1.5米左右。堆腳宜墊起,以利透風。堆頂宜用枝葉覆蓋,以防雨水淋濕。這樣,則料筒容易干透,料筒的長短,要按樹干粗細而定,粗的短,細的長,一般為0.8-1.1米長左右。此外,海拔高溫度較低的地方,料筒可以短一些。
3.選好場,早挖場,深挖場。選場要選排水好的地方,選南面的向陽坡,背風向陽。丘陵地區,可選稍微陰涼的地方。要選老林場,但是老的茯苓場不能連續做窖,老窖容易“爛窖”,要年年換場。要選緩陽坡,坡度大致10-30度。土質要選麻骨土(即粗砂礫占7分壤土占3分)。挖場要早,冬前挖場,經過一個冬天的坑曬和霜凍風化,以后通風排水好,病蟲害少。挖場要求挖得深,要深挖50厘米以上。場內的石頭、草根要揀凈。但是樹根要留在場內,以便長“神茯苓”(即圍繞須根結的茯苓)。挖后要開廂、開溝,便于保墑和排水;廂寬約2-2.3米,長度則依地形而定。開廂要和開梯田那樣,與山的坡度垂直,減少水土流失。
4.打好接引。即做好茯苓菌種的擴制工作。根據大別山區茯苓生產的經驗,采用茯苓的菌核作種,叫做“肉引”。最好是選用當年所生產的新鮮茯苓做種。選種時,要根據三要四不要的原則:要選皮薄、粉足、粒白的,要漿水充足的,要大小適中的茯苓為肉引;不要選太大的,太大的掰開后,中間的部分就沒有外面一層菌核皮殼保護,遇雨水淋濕容易爛掉;不要太小的,太小的漿水不足,生活力不強,不宜做種;不要板硬無漿水的;更不要黃化將爛的??傊?,要選用高產窖,而且質量好,能夠制成“刨片”(一種片狀高檔茯苓商品)的茯苓作種。
“肉引”用了幾代以后,就會逐漸退化,結茯苓少,而且顏色發黑,容易“瘟窖”。所以,用“肉引”栽培茯苓,最多只能用一、二、三代的茯苓,第一代的獲苓做“種引”,以后逐漸退化。到了第四、五代以后,就不能用作種苓,那就必須用一次“木引”做“種引”,通過這樣的方法,衰老的“肉引”就可得到復壯,恢復其種性。這種種性復壯的技術,叫做“打接引”。應注意以下幾點:①做“接引”用的樹料,要選用無節疤、松泡的松樹干,中等粗細的最好。樹蔸、樹梢或節疤多的所謂“亮角樹”不要用作打接引。②要選擇最好的廂場,生產“接引”。③要在最適宜的季節,一般是“立夏”到“小滿”打接引。這時的溫度最適宜,過早天氣冷,料筒埋在池里時間太長,就會腐爛;太遲,又來不及長好菌絲,趕不上做種的季節,影響秋場的適時下窖,這樣就會影響第二年的產量。④下引(肉引)的量要比一般窖的種引量稍微多一點,每窖0.5-0.6千克,不超過0.7千克(常規用種量的3倍)。這樣,上引化木(即分解木料)才會快。⑤每窖下料筒3-5筒,最好只排一層。⑥蓋土不宜深,只能在3厘米左右。⑦下窖后,要特別加強管理。
削皮留“筋”是削去厚皮,留3分左右的內皮。樹桿較粗的,削6方,留6條“筋”,較細的削4方,留4條“筋”。留“筋”的作用是便于菌絲上料,削皮是按樹干平行的方向,每方削出一斧寬的樹皮。削皮使樹干容易干燥,留“筋”是保留形成層附近的含氮及糖分的營養物質。
2.及時鋸筒上碼。從冬至到驚蟄,樹干已有7成干。此時,可把分散的樹料收攏,鋸成短筒,碼成“井”字形,堆高1.5米左右。堆腳宜墊起,以利透風。堆頂宜用枝葉覆蓋,以防雨水淋濕。這樣,則料筒容易干透,料筒的長短,要按樹干粗細而定,粗的短,細的長,一般為0.8-1.1米長左右。此外,海拔高溫度較低的地方,料筒可以短一些。
3.選好場,早挖場,深挖場。選場要選排水好的地方,選南面的向陽坡,背風向陽。丘陵地區,可選稍微陰涼的地方。要選老林場,但是老的茯苓場不能連續做窖,老窖容易“爛窖”,要年年換場。要選緩陽坡,坡度大致10-30度。土質要選麻骨土(即粗砂礫占7分壤土占3分)。挖場要早,冬前挖場,經過一個冬天的坑曬和霜凍風化,以后通風排水好,病蟲害少。挖場要求挖得深,要深挖50厘米以上。場內的石頭、草根要揀凈。但是樹根要留在場內,以便長“神茯苓”(即圍繞須根結的茯苓)。挖后要開廂、開溝,便于保墑和排水;廂寬約2-2.3米,長度則依地形而定。開廂要和開梯田那樣,與山的坡度垂直,減少水土流失。
4.打好接引。即做好茯苓菌種的擴制工作。根據大別山區茯苓生產的經驗,采用茯苓的菌核作種,叫做“肉引”。最好是選用當年所生產的新鮮茯苓做種。選種時,要根據三要四不要的原則:要選皮薄、粉足、粒白的,要漿水充足的,要大小適中的茯苓為肉引;不要選太大的,太大的掰開后,中間的部分就沒有外面一層菌核皮殼保護,遇雨水淋濕容易爛掉;不要太小的,太小的漿水不足,生活力不強,不宜做種;不要板硬無漿水的;更不要黃化將爛的??傊?,要選用高產窖,而且質量好,能夠制成“刨片”(一種片狀高檔茯苓商品)的茯苓作種。
“肉引”用了幾代以后,就會逐漸退化,結茯苓少,而且顏色發黑,容易“瘟窖”。所以,用“肉引”栽培茯苓,最多只能用一、二、三代的茯苓,第一代的獲苓做“種引”,以后逐漸退化。到了第四、五代以后,就不能用作種苓,那就必須用一次“木引”做“種引”,通過這樣的方法,衰老的“肉引”就可得到復壯,恢復其種性。這種種性復壯的技術,叫做“打接引”。應注意以下幾點:①做“接引”用的樹料,要選用無節疤、松泡的松樹干,中等粗細的最好。樹蔸、樹梢或節疤多的所謂“亮角樹”不要用作打接引。②要選擇最好的廂場,生產“接引”。③要在最適宜的季節,一般是“立夏”到“小滿”打接引。這時的溫度最適宜,過早天氣冷,料筒埋在池里時間太長,就會腐爛;太遲,又來不及長好菌絲,趕不上做種的季節,影響秋場的適時下窖,這樣就會影響第二年的產量。④下引(肉引)的量要比一般窖的種引量稍微多一點,每窖0.5-0.6千克,不超過0.7千克(常規用種量的3倍)。這樣,上引化木(即分解木料)才會快。⑤每窖下料筒3-5筒,最好只排一層。⑥蓋土不宜深,只能在3厘米左右。⑦下窖后,要特別加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