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市玉米常年種植面積為400多萬畝,玉米病蟲害常年發生總面積2000多萬畝次。玉米田常發生的害蟲主要有苗期害蟲和玉米螟,主要病害有黑粉病、病毒病,不同年份個別品種發生褐斑病、大小斑病、彎孢菌葉斑病等。
玉米螟
玉米螟,又叫玉米鉆心蟲。
一、主要癥狀
玉米心葉期鉆食心葉,當心葉展開時形成排孔。抽穗后蛀入莖稈或穗莖內,在穗期還可咬食玉米花絲、嫩粒或蛀人穗軸中。被害的莖稈組織遭受破壞,影響養分的輸送,使玉米穗部發育不全而減產,莖稈被蛀后易被風折斷則損失更大。
二、防治措施
1.農業防治 玉米螟以老熟幼蟲在玉米秸稈或玉米根茬里越冬,在冬春季成蟲羽化前采用鍘、軋、漚、泥封等方法處理玉米秸和穗軸,消滅越冬蟲源。
2.化學防治 在玉米心葉期,當花葉率達10%以上時,在抽雄前心葉末期(大喇叭口期)以顆粒劑防治效果最佳。可用0.3%辛硫磷顆粒劑或1%1605顆粒劑,2.5%西維因和3%呋喃丹顆粒劑灌到玉米大喇叭口內,也可用50%乙基1605乳劑1千克用10千克水稀釋拌入50千克過篩的細爐渣顆粒上,撒入大喇叭口內,每株適量。如心葉期中期花葉率已達30%以上時,應先防治一次,到心葉末期再治一次。穗期發生時,可用50%敵敵畏乳油800倍~1000倍液滴灌雌穗花絲心。
3.生物防治 用含菌量為100億/克的Bt乳劑或Bt-781等蘇云金桿菌細菌農藥,每畝用10倍的顆粒劑在心葉末期撒施效果很好。
玉米黑粉病
玉米黑粉病又叫玉米瘤黑粉病、烏米,發生普遍,是玉米上的主要病害之一。
一、主要癥狀
植株地上部的,莖、葉、雌穗、雄穗和腋芽等幼嫩組織均可受害,被害部位形成大小不一的瘤狀物,初期為白色有光澤的柔嫩組織,病瘤逐漸長大變成白色或灰黑色,內部充滿大量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最后外膜破裂,放出冬孢子。
二、發病規律
玉米黑穗病的孢子傳播途徑廣,可以通過土壤、水流、氣流傳播;也可以通過人的農事操作及農機具傳播;還可通過調運糧食、種子傳播。此病害侵染期在玉米發芽期。
三、防治措施
應采取以選用抗病品種為中心,包括“種、藥、拔”三項的綜合防治措施。
1.種植抗耐病品種 黑粉病重發區不要種掖單19,盡量不種掖單品種,可種魯原單14、滬單4、萊玉2等抗性較好的品種。
2.播前藥劑拌種 黑粉病是系統侵染病害,防治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拌種。可用20%粉銹寧乳劑200毫升拌種50千克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重量的0.5%~0.7%拌種,也可用玉米種衣劑包衣后再播種。
3.拔除病株 田間發現有病株要及時拔除,不要等到病原孢子成熟即病部變黑,要做到及時發現、及時拔除,把病株及時集中焚燒,消滅傳染源,切不可隨意丟放。
玉米病毒病
玉米病毒病有玉米粗縮病和玉米矮花葉病兩種,我市常發生的是玉米粗縮病,俗稱“坐坡”,是由玉米粗縮病毒引起的。
一、主要癥狀
玉米整個生育期都可感染發病,苗期受害重,5葉期~6葉期即可表現癥狀,病苗葉片濃綠僵直,寬短而厚,心葉不能正常展開,病株生長遲緩、矮化,9葉期~10葉期,病株節間縮短,矮化明顯,常不及健株的一半,多數不能抽穗結實。個別雄穗雖能抽出,但分枝極少,沒有花粉,果穗畸形,花絲極少,多不結實。
二、發病規律
玉米5葉期以前易感病,10葉期以后抗性增強,即便受感染發病也輕。如果田間管理粗放,雜草多發病重。
三、防治方法
實行以農業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策略。其核心是控制毒源、降低蟲源,躲避危害。
1.種植抗耐病品種 如農大108、魯玉2、魯單50等。
2.農業措施 加強栽培管理,調整播期,適當晚播,使玉米幼苗感病期避開灰飛虱成蟲盛期。徹底清除田間、地邊雜草,及時拔除病株帶出田外,減少毒源。增施有機肥,及時澆水,增強玉米抗病力。
3.藥劑防治 玉米播種時要進行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用殘效期長的農藥(呋喃丹)拌種會有效的殺死傳毒媒介,降低玉米被侵染的幾率。玉米苗期噴灑25%撲虱靈可濕性粉劑,畝用20克~25克,消滅傳毒媒介。在玉米1葉1心期,畝用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7天~8天噴1次,連噴3次。
玉米莖腐病
玉米莖腐病又叫青枯病,是由多種病原菌單獨或復合侵染的土傳病害。病株早衰,籽粒不飽滿,減產嚴重。
一、主要癥狀
病害在乳熟后期-蠟熟期為顯癥高峰期。病株最初表現萎蔫,全株葉片突然褪色,無光澤,葉片自下而上失水變成青灰色并干枯,呈現青枯癥狀。有的病株出現急性癥狀,即在乳熟末期或蠟熟期全株驟然青枯,沒有明顯的由下而上逐漸發展的過程,這種情況在雨后乍晴時較為多見。從始見病株到全株顯癥,一般需1周左右,短的僅需1天~3天,長的可持續15天以上。病株莖基部變軟,內部空松,遇風易折倒,破開后可見莖髓組織變褐分解。籽粒無光澤灰暗,排列松散易脫粒。
二、發病規律
玉米莖腐病是以土壤帶菌、侵染主根部為主的系統性侵染病害。通常當玉米進入乳熟期,植株開始衰老抗病性降低,病原菌才開始向莖基部發展,此時遇到適合的氣候條件,降雨并且雨后暴晴,就會迅速發病。玉米連作地,土壤中病原菌積累數量大,發病重。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塊發病重。
三、防治措施
采取以種植抗病品種為主,栽培技術為基礎的綜合防治措施。
1.種植抗耐病品種 如冀豐58、丹玉16、滬單1號等。
2.農業措施 玉米收獲后徹底清除田間病株殘體,集中燒毀或高溫漚肥,減少田間初侵染來源。適期晚播能減輕莖腐病的發生。合理密植、合理施肥、改造下濕地等增強玉米抗性,創造不利于莖腐病發生的生態環境。不偏施氮肥,增施鉀肥可明顯降低發病率。有條件的實行輪作倒茬防止土壤中病原菌積累。
3.藥劑拌種 藥劑拌種可以減少種子表面帶菌率,并減少土壤中病原菌的侵染,減輕莖腐病的發生。可用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00克~150克,對水適量,拌種50千克。
玉米螟
玉米螟,又叫玉米鉆心蟲。
一、主要癥狀
玉米心葉期鉆食心葉,當心葉展開時形成排孔。抽穗后蛀入莖稈或穗莖內,在穗期還可咬食玉米花絲、嫩粒或蛀人穗軸中。被害的莖稈組織遭受破壞,影響養分的輸送,使玉米穗部發育不全而減產,莖稈被蛀后易被風折斷則損失更大。
二、防治措施
1.農業防治 玉米螟以老熟幼蟲在玉米秸稈或玉米根茬里越冬,在冬春季成蟲羽化前采用鍘、軋、漚、泥封等方法處理玉米秸和穗軸,消滅越冬蟲源。
2.化學防治 在玉米心葉期,當花葉率達10%以上時,在抽雄前心葉末期(大喇叭口期)以顆粒劑防治效果最佳。可用0.3%辛硫磷顆粒劑或1%1605顆粒劑,2.5%西維因和3%呋喃丹顆粒劑灌到玉米大喇叭口內,也可用50%乙基1605乳劑1千克用10千克水稀釋拌入50千克過篩的細爐渣顆粒上,撒入大喇叭口內,每株適量。如心葉期中期花葉率已達30%以上時,應先防治一次,到心葉末期再治一次。穗期發生時,可用50%敵敵畏乳油800倍~1000倍液滴灌雌穗花絲心。
3.生物防治 用含菌量為100億/克的Bt乳劑或Bt-781等蘇云金桿菌細菌農藥,每畝用10倍的顆粒劑在心葉末期撒施效果很好。
玉米黑粉病
玉米黑粉病又叫玉米瘤黑粉病、烏米,發生普遍,是玉米上的主要病害之一。
一、主要癥狀
植株地上部的,莖、葉、雌穗、雄穗和腋芽等幼嫩組織均可受害,被害部位形成大小不一的瘤狀物,初期為白色有光澤的柔嫩組織,病瘤逐漸長大變成白色或灰黑色,內部充滿大量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最后外膜破裂,放出冬孢子。
二、發病規律
玉米黑穗病的孢子傳播途徑廣,可以通過土壤、水流、氣流傳播;也可以通過人的農事操作及農機具傳播;還可通過調運糧食、種子傳播。此病害侵染期在玉米發芽期。
三、防治措施
應采取以選用抗病品種為中心,包括“種、藥、拔”三項的綜合防治措施。
1.種植抗耐病品種 黑粉病重發區不要種掖單19,盡量不種掖單品種,可種魯原單14、滬單4、萊玉2等抗性較好的品種。
2.播前藥劑拌種 黑粉病是系統侵染病害,防治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拌種。可用20%粉銹寧乳劑200毫升拌種50千克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重量的0.5%~0.7%拌種,也可用玉米種衣劑包衣后再播種。
3.拔除病株 田間發現有病株要及時拔除,不要等到病原孢子成熟即病部變黑,要做到及時發現、及時拔除,把病株及時集中焚燒,消滅傳染源,切不可隨意丟放。
玉米病毒病
玉米病毒病有玉米粗縮病和玉米矮花葉病兩種,我市常發生的是玉米粗縮病,俗稱“坐坡”,是由玉米粗縮病毒引起的。
一、主要癥狀
玉米整個生育期都可感染發病,苗期受害重,5葉期~6葉期即可表現癥狀,病苗葉片濃綠僵直,寬短而厚,心葉不能正常展開,病株生長遲緩、矮化,9葉期~10葉期,病株節間縮短,矮化明顯,常不及健株的一半,多數不能抽穗結實。個別雄穗雖能抽出,但分枝極少,沒有花粉,果穗畸形,花絲極少,多不結實。
二、發病規律
玉米5葉期以前易感病,10葉期以后抗性增強,即便受感染發病也輕。如果田間管理粗放,雜草多發病重。
三、防治方法
實行以農業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策略。其核心是控制毒源、降低蟲源,躲避危害。
1.種植抗耐病品種 如農大108、魯玉2、魯單50等。
2.農業措施 加強栽培管理,調整播期,適當晚播,使玉米幼苗感病期避開灰飛虱成蟲盛期。徹底清除田間、地邊雜草,及時拔除病株帶出田外,減少毒源。增施有機肥,及時澆水,增強玉米抗病力。
3.藥劑防治 玉米播種時要進行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用殘效期長的農藥(呋喃丹)拌種會有效的殺死傳毒媒介,降低玉米被侵染的幾率。玉米苗期噴灑25%撲虱靈可濕性粉劑,畝用20克~25克,消滅傳毒媒介。在玉米1葉1心期,畝用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7天~8天噴1次,連噴3次。
玉米莖腐病
玉米莖腐病又叫青枯病,是由多種病原菌單獨或復合侵染的土傳病害。病株早衰,籽粒不飽滿,減產嚴重。
一、主要癥狀
病害在乳熟后期-蠟熟期為顯癥高峰期。病株最初表現萎蔫,全株葉片突然褪色,無光澤,葉片自下而上失水變成青灰色并干枯,呈現青枯癥狀。有的病株出現急性癥狀,即在乳熟末期或蠟熟期全株驟然青枯,沒有明顯的由下而上逐漸發展的過程,這種情況在雨后乍晴時較為多見。從始見病株到全株顯癥,一般需1周左右,短的僅需1天~3天,長的可持續15天以上。病株莖基部變軟,內部空松,遇風易折倒,破開后可見莖髓組織變褐分解。籽粒無光澤灰暗,排列松散易脫粒。
二、發病規律
玉米莖腐病是以土壤帶菌、侵染主根部為主的系統性侵染病害。通常當玉米進入乳熟期,植株開始衰老抗病性降低,病原菌才開始向莖基部發展,此時遇到適合的氣候條件,降雨并且雨后暴晴,就會迅速發病。玉米連作地,土壤中病原菌積累數量大,發病重。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塊發病重。
三、防治措施
采取以種植抗病品種為主,栽培技術為基礎的綜合防治措施。
1.種植抗耐病品種 如冀豐58、丹玉16、滬單1號等。
2.農業措施 玉米收獲后徹底清除田間病株殘體,集中燒毀或高溫漚肥,減少田間初侵染來源。適期晚播能減輕莖腐病的發生。合理密植、合理施肥、改造下濕地等增強玉米抗性,創造不利于莖腐病發生的生態環境。不偏施氮肥,增施鉀肥可明顯降低發病率。有條件的實行輪作倒茬防止土壤中病原菌積累。
3.藥劑拌種 藥劑拌種可以減少種子表面帶菌率,并減少土壤中病原菌的侵染,減輕莖腐病的發生。可用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00克~150克,對水適量,拌種5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