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雞場一般都采取常規的18周齡時轉群,此期雞群的體重均勻度的好壞是雞群能否充分發揮其生產潛力、獲得高產的先決條件。但在實際中尤其是對大型飼養雞場來說飼養密度一般都稍超出國內平網式飼養密度的上限(8~10只/m2)1~2只,這樣必然會出現低于標準均勻度下限以下的群體,這些雞一般約占10%~20%。其中分兩類:一類是病、殘雞應予淘汰,另一部分為無病的健康雞,但由于在雞群內爭食導致采食量不充足而造成體重不夠。如將此部分雞全部淘汰則造成損失和浪費(下文稱這部分雞為落腳雞)。由于落腳雞的存在,降低了雞群的均勻度和商品合格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養雞場經濟效益的提高,要減少落腳就必須采取扶壯措施,提高雞群的整齊度。對雞場來說是很有意義的,所以對于那些體重未達標的部分群體應采取通過管理及飼料營養的調整技術,使雞群在預產期前3~4周以充分增重,使體重基本達標或接近大群體重,令其逐步開產。雖然這部分雞開產較晚,整個產蛋期相對存活率低,蛋料比高,產蛋枚數略低,但就雞群整體來說,最終仍可以增加雞舍總體產量和產蛋率,而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1 具體措施
1.1 首先在轉群前后3d內,在飼料中添加適量的抗菌素和1.5倍量的多種維生素,以增強雞群抗應激與抗病能力。
1.2 在短時間內盡快按雞群的體重大小進行調整雞群,集中個體發育慢、體重較小的雞進行單獨飼養。
1.3 降低這部分雞飼料中鈣的水平,并在飼料中添加1%~1.5%的植物油來作為飼料中部分碳水化合物補充代謝能,眾所周知植物油的凈能值高,熱增耗少,可以顯著提高飼料的利用率使雞很快增重。
1.4 也要根據大群與小群雞體重增重情況,靈活調整控制飼料營養與光照程序。
如體重增重很快,光照時間也應相應的增加,并添加適量VE促使其提高性成熟;反之則慢或不變,以限制雞群開產日齡,以期獲得雞群最佳的同步或接近同步開產的目的,提高整群的產蛋率。
2 結果
通過實施使用結果表明,低體重雞采取單獨飼養措施后3~4周,體重恢復明顯,幾乎接近大群,產蛋率達50%時,開產時間比大群晚16d左右,蛋重與同期產蛋率差異不大。高峰維持時間因舍內逐步調整雞位,數據不準,故未做對比。
3 小結與討論
3.1 飼料中添加植物油,對雞體重未達標的部分群體恢復增重很明顯,并且使開產時間相差不是很大。由于網上平養育成雞舍不便于分群進行單獨飼養,建議提前一周(17周齡)上籠,在籠養蛋雞舍把體重差的群體挑出來單獨飼養,使它們盡快恢復體重,縮短與大群開產的間隔天數,從而提高群體的產蛋率和總產蛋量。
3.2 添加植物油的用量與時間主要取決于雞的體重,雞過小則應加大拌油量到1.5%~2%之間,如能提前到育成舍添加最好。
1 具體措施
1.1 首先在轉群前后3d內,在飼料中添加適量的抗菌素和1.5倍量的多種維生素,以增強雞群抗應激與抗病能力。
1.2 在短時間內盡快按雞群的體重大小進行調整雞群,集中個體發育慢、體重較小的雞進行單獨飼養。
1.3 降低這部分雞飼料中鈣的水平,并在飼料中添加1%~1.5%的植物油來作為飼料中部分碳水化合物補充代謝能,眾所周知植物油的凈能值高,熱增耗少,可以顯著提高飼料的利用率使雞很快增重。
1.4 也要根據大群與小群雞體重增重情況,靈活調整控制飼料營養與光照程序。
如體重增重很快,光照時間也應相應的增加,并添加適量VE促使其提高性成熟;反之則慢或不變,以限制雞群開產日齡,以期獲得雞群最佳的同步或接近同步開產的目的,提高整群的產蛋率。
2 結果
通過實施使用結果表明,低體重雞采取單獨飼養措施后3~4周,體重恢復明顯,幾乎接近大群,產蛋率達50%時,開產時間比大群晚16d左右,蛋重與同期產蛋率差異不大。高峰維持時間因舍內逐步調整雞位,數據不準,故未做對比。
3 小結與討論
3.1 飼料中添加植物油,對雞體重未達標的部分群體恢復增重很明顯,并且使開產時間相差不是很大。由于網上平養育成雞舍不便于分群進行單獨飼養,建議提前一周(17周齡)上籠,在籠養蛋雞舍把體重差的群體挑出來單獨飼養,使它們盡快恢復體重,縮短與大群開產的間隔天數,從而提高群體的產蛋率和總產蛋量。
3.2 添加植物油的用量與時間主要取決于雞的體重,雞過小則應加大拌油量到1.5%~2%之間,如能提前到育成舍添加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