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丹陽市現有河蟹養殖面積2萬余畝,養殖水平差異很大,近幾年來練湖河蟹養殖協會不斷探索河蟹養殖技術,大力推廣新的養殖模式,使其所在區域的養殖技術水平在我市處于領先水平,現將其生態養殖技術要點作一簡單介紹,希望對廣大河蟹養殖戶有所幫助。
1 池塘的選擇和清整
1.1 池塘的選擇
選擇水質清新、溶氧豐富、無污染、符合國家漁業水質標準,面積、水位適中的池塘。
1.2 池塘的清整
冬季清整池塘是河蟹養殖中修復環境、改善池塘底質的最好時機,必須認真做好主要措施如下:
1.2.1 認真曬塘 干塘后塘底至少要曬20d左右,用曝曬和冷凍兩種方法,殺滅塘底細菌、病毒,減少池塘底質中有害菌的基數,改善塘底土壤的物化性質。同時利用冬季曬塘機會修復塘埂,整修防盜設施,揀去雜物、死魚、死蟹,填平各類洞穴,清除污染物,有條件的可清除池塘中的淤泥。
1.2.2塘底消毒一般用生石灰消毒,塘中水深0.2~0.3m,畝用生石灰200kg化水潑澆,15d以后加水到0.4m左右試水放苗。有克氏原螯蝦(俗稱龍蝦)的塘口必須先殺滅克氏原螯蝦,方法是上水至夏季最高水位以上10cm,讓克氏原螯蝦洞沒入水中,畝用溴氰菊酯175g化水潑澆,1h后龍蝦出現死亡,隨后揀去,一周后排水留水0.2~0.3m深,畝用生石灰200kg化水潑澆(改善底質、中和溴氰菊酯藥性),7d后排凈塘水,45d后上水0.4m即可試水放苗,該清塘方法能有效殺死蟹塘克氏原螯蝦并能有效地控制河蟹抖抖病的發生。
2 苗種的放養和水草栽種
2.1 苗種放養
2.1.1 蟹種放養 在2月中下旬塘水深0.3~0.4m,畝放規格為160~200只/kg的蟹種500只,根據要求養成蟹的規格大小增減放養數量。蟹種最好是自己培育或就地采購規格大小整齊一致、無缺肢禿爪、體表色澤一致、活力好的優質長江水系中華絨螯蟹蟹種。
2.1.2 蝦苗放養 春季畝放養幼蝦10kg。
2.1.3 大規格鱖魚種放養 在5月上中旬,畝放全長5~7cm大規格鱖魚種15~20尾,如水源中野雜魚多,可畝放養20~25尾,如能補充餌料魚則可畝放25~50尾。
2.2 水草的栽種和螺螄的移植
2.2.1 水草栽種 種植水草可起到一舉多得的作用,水草既是河蟹喜食的好餌料,又是河蟹脫殼避敵、鱖魚隱蔽的場所。同時能更好地凈化水質,進行光合作用增加水中溶解氧,降低水中氨氮等有害物質,營造"水底森林",為河蟹、鱖魚生態養殖創造良好的生態條件。水草栽種以一種水草為主,其他水草為補充,草品種有伊樂藻、黃草、輪葉黑藻、金魚藻等,伊樂藻栽種為每4平方米一棵,苦草畝用籽量為0.15~0.2kg,保證河蟹養殖塘口7~9月份水草覆蓋率達70%以上。
2.2.2 螺螄移植 在清塘后移植無污染的螺螄,每只蟹0.75kg,在養殖周期中根據塘中螺螄數量適當進行補充。
3 飼料投喂及管理
3.1 料投喂
河蟹飼料的投喂堅持"前后精、中間青、葷素搭配"的科學投餌原則和"四定、四看"的科學投喂方法進行投喂。在水溫8℃以上,即3月上旬前后,就可以投喂魚或蛋白質含量高的飼料,開始投1d停 4d,逐步增加投喂數量,以吃掉為度,可以設食臺或早晨水中觀察。
4月~7月15日投喂小魚、蚌肉或河蟹專用飼料,畝投喂量根據吃食情況調整,以吃掉為度,7月15日開始由于氣溫上升達35℃,即可改為夏季投喂模式,畝投河蟹顆粒料1.5kg左右,也可投小麥、黃豆、玉米等飼料,投1d停1d。
8月10日后生長進入第一高峰,最后氣溫降到33℃以下,改為秋季投餌模式,即以魚、蚌肉為主,輔以顆粒飼料,每畝投喂3~4kg/d。進入10月采用冬季投餌模式,以保膘為主。可以投小麥、玉米、南瓜,也可投動物性餌料,投1d停1d,并逐步降到投1d停2d、停3d、停4d,水溫降到8℃以下停止投喂。
投喂餌料以吃完為原則,動物餌料改為植物餌料,中間需停食3~4d,讓其饑餓后適應吃新的飼料,以減少浪費,塘中發生死蟹(畝死1只以上),不要投魚、蚌肉,改投蟹用顆粒飼料,防治腸炎,減少水質污染,降低死亡率。
3.2 水質管理
河蟹塘中的水體要保持清新、活爽、透明度高。前期水質要肥,以控制青苔的生長,中后期水質要清爽,5月份采取逐步換水的方式,換水量40%~50%,保持水體清爽;6~9月份逐步加深池水,經常換水,換水量每次4~6cm,10月份要換水1次,水的pH值控制在7.5~8.5之間。
河蟹養殖前期水深控制在0.3~0.4m,促進水草生長、河蟹提早開食,5月下旬開始逐步加深池水,保持水深在伊樂藻面5cm,保持水草生長,防治蟹池缺氧,夏季保持較高水位,但一次不能加水太多,水深始終在伊樂藻面5~8cm,如果水太深,一次添加水太多,會造成水草瘋長,伊樂藻大量死亡,浮上水面,然后沉底,造成蟹池水質突變、缺氧以及蟹病的發生。
3.3 夏季水溫調控
2004年對9戶養蟹池塘進行了調查,發現6月11日~7月10日增重率為65%,7月11日~8月10日增長率僅為22%。
根據調查表發現7月11日~8月10日河蟹增率最低僅為22.6%,而丹陽市最高氣溫35℃從7月17日到8月10日時間長達25d,高溫對河蟹生長不利,必須人為降低池塘塘底溫度,是保證河蟹安全度夏的重要措施,河蟹最適生長溫度為25~28℃。2004年我們對河蟹養殖塘進行了測定。
從表中得知水深為0.8m,水草全覆蓋條件下高溫季節塘底溫度為29.43℃,比最高氣溫低6.19℃,水草覆蓋條件下水越深塘底水溫越低,降低池塘塘底溫度對河蟹生長有利,據有關報道如塘中無草,水深1.3m,水溫相差1℃~2℃,湖泊圍養由于是流水條件,水底溫度低,當月體重可增50%以上,這就造成池塘養殖的個體遠遠小于湖泊圍養的個體。要養好一池蟹必須種好一池草,要保證高溫季節池塘水草的覆蓋率達70%。
4 疾病預防
河蟹養殖中的疾病防治原則和四大家魚一樣"防重于治,防治結合",水質和水草狀況是蟹生長環境好壞的主要標志,是防病的前提。一般4月中下旬和8月上中旬使用纖蟲凈或甲殼凈防治一次,同時要十分重視8月中旬到9月初殺死纖毛蟲工作,以確保河蟹有良好的體表環境上市銷售。7月份后每月使用二氧化氯或碘制劑預防消毒1次。高溫季節月投喂自制藥餌1次,連續3~5d。注重微生物制劑調控水質,全年3~4次,每月1次,和消毒殺菌藥物間隔使用,如遇池塘消毒一周后使用。在顆粒飼料上噴灑微生物制劑投喂,改善河蟹體內環境,提高河蟹的免疫力,促進河蟹生長,降低河蟹病害的發生。
1 池塘的選擇和清整
1.1 池塘的選擇
選擇水質清新、溶氧豐富、無污染、符合國家漁業水質標準,面積、水位適中的池塘。
1.2 池塘的清整
冬季清整池塘是河蟹養殖中修復環境、改善池塘底質的最好時機,必須認真做好主要措施如下:
1.2.1 認真曬塘 干塘后塘底至少要曬20d左右,用曝曬和冷凍兩種方法,殺滅塘底細菌、病毒,減少池塘底質中有害菌的基數,改善塘底土壤的物化性質。同時利用冬季曬塘機會修復塘埂,整修防盜設施,揀去雜物、死魚、死蟹,填平各類洞穴,清除污染物,有條件的可清除池塘中的淤泥。
1.2.2塘底消毒一般用生石灰消毒,塘中水深0.2~0.3m,畝用生石灰200kg化水潑澆,15d以后加水到0.4m左右試水放苗。有克氏原螯蝦(俗稱龍蝦)的塘口必須先殺滅克氏原螯蝦,方法是上水至夏季最高水位以上10cm,讓克氏原螯蝦洞沒入水中,畝用溴氰菊酯175g化水潑澆,1h后龍蝦出現死亡,隨后揀去,一周后排水留水0.2~0.3m深,畝用生石灰200kg化水潑澆(改善底質、中和溴氰菊酯藥性),7d后排凈塘水,45d后上水0.4m即可試水放苗,該清塘方法能有效殺死蟹塘克氏原螯蝦并能有效地控制河蟹抖抖病的發生。
2 苗種的放養和水草栽種
2.1 苗種放養
2.1.1 蟹種放養 在2月中下旬塘水深0.3~0.4m,畝放規格為160~200只/kg的蟹種500只,根據要求養成蟹的規格大小增減放養數量。蟹種最好是自己培育或就地采購規格大小整齊一致、無缺肢禿爪、體表色澤一致、活力好的優質長江水系中華絨螯蟹蟹種。
2.1.2 蝦苗放養 春季畝放養幼蝦10kg。
2.1.3 大規格鱖魚種放養 在5月上中旬,畝放全長5~7cm大規格鱖魚種15~20尾,如水源中野雜魚多,可畝放養20~25尾,如能補充餌料魚則可畝放25~50尾。
2.2 水草的栽種和螺螄的移植
2.2.1 水草栽種 種植水草可起到一舉多得的作用,水草既是河蟹喜食的好餌料,又是河蟹脫殼避敵、鱖魚隱蔽的場所。同時能更好地凈化水質,進行光合作用增加水中溶解氧,降低水中氨氮等有害物質,營造"水底森林",為河蟹、鱖魚生態養殖創造良好的生態條件。水草栽種以一種水草為主,其他水草為補充,草品種有伊樂藻、黃草、輪葉黑藻、金魚藻等,伊樂藻栽種為每4平方米一棵,苦草畝用籽量為0.15~0.2kg,保證河蟹養殖塘口7~9月份水草覆蓋率達70%以上。
2.2.2 螺螄移植 在清塘后移植無污染的螺螄,每只蟹0.75kg,在養殖周期中根據塘中螺螄數量適當進行補充。
3 飼料投喂及管理
3.1 料投喂
河蟹飼料的投喂堅持"前后精、中間青、葷素搭配"的科學投餌原則和"四定、四看"的科學投喂方法進行投喂。在水溫8℃以上,即3月上旬前后,就可以投喂魚或蛋白質含量高的飼料,開始投1d停 4d,逐步增加投喂數量,以吃掉為度,可以設食臺或早晨水中觀察。
4月~7月15日投喂小魚、蚌肉或河蟹專用飼料,畝投喂量根據吃食情況調整,以吃掉為度,7月15日開始由于氣溫上升達35℃,即可改為夏季投喂模式,畝投河蟹顆粒料1.5kg左右,也可投小麥、黃豆、玉米等飼料,投1d停1d。
8月10日后生長進入第一高峰,最后氣溫降到33℃以下,改為秋季投餌模式,即以魚、蚌肉為主,輔以顆粒飼料,每畝投喂3~4kg/d。進入10月采用冬季投餌模式,以保膘為主。可以投小麥、玉米、南瓜,也可投動物性餌料,投1d停1d,并逐步降到投1d停2d、停3d、停4d,水溫降到8℃以下停止投喂。
投喂餌料以吃完為原則,動物餌料改為植物餌料,中間需停食3~4d,讓其饑餓后適應吃新的飼料,以減少浪費,塘中發生死蟹(畝死1只以上),不要投魚、蚌肉,改投蟹用顆粒飼料,防治腸炎,減少水質污染,降低死亡率。
3.2 水質管理
河蟹塘中的水體要保持清新、活爽、透明度高。前期水質要肥,以控制青苔的生長,中后期水質要清爽,5月份采取逐步換水的方式,換水量40%~50%,保持水體清爽;6~9月份逐步加深池水,經常換水,換水量每次4~6cm,10月份要換水1次,水的pH值控制在7.5~8.5之間。
河蟹養殖前期水深控制在0.3~0.4m,促進水草生長、河蟹提早開食,5月下旬開始逐步加深池水,保持水深在伊樂藻面5cm,保持水草生長,防治蟹池缺氧,夏季保持較高水位,但一次不能加水太多,水深始終在伊樂藻面5~8cm,如果水太深,一次添加水太多,會造成水草瘋長,伊樂藻大量死亡,浮上水面,然后沉底,造成蟹池水質突變、缺氧以及蟹病的發生。
3.3 夏季水溫調控
2004年對9戶養蟹池塘進行了調查,發現6月11日~7月10日增重率為65%,7月11日~8月10日增長率僅為22%。
根據調查表發現7月11日~8月10日河蟹增率最低僅為22.6%,而丹陽市最高氣溫35℃從7月17日到8月10日時間長達25d,高溫對河蟹生長不利,必須人為降低池塘塘底溫度,是保證河蟹安全度夏的重要措施,河蟹最適生長溫度為25~28℃。2004年我們對河蟹養殖塘進行了測定。
從表中得知水深為0.8m,水草全覆蓋條件下高溫季節塘底溫度為29.43℃,比最高氣溫低6.19℃,水草覆蓋條件下水越深塘底水溫越低,降低池塘塘底溫度對河蟹生長有利,據有關報道如塘中無草,水深1.3m,水溫相差1℃~2℃,湖泊圍養由于是流水條件,水底溫度低,當月體重可增50%以上,這就造成池塘養殖的個體遠遠小于湖泊圍養的個體。要養好一池蟹必須種好一池草,要保證高溫季節池塘水草的覆蓋率達70%。
4 疾病預防
河蟹養殖中的疾病防治原則和四大家魚一樣"防重于治,防治結合",水質和水草狀況是蟹生長環境好壞的主要標志,是防病的前提。一般4月中下旬和8月上中旬使用纖蟲凈或甲殼凈防治一次,同時要十分重視8月中旬到9月初殺死纖毛蟲工作,以確保河蟹有良好的體表環境上市銷售。7月份后每月使用二氧化氯或碘制劑預防消毒1次。高溫季節月投喂自制藥餌1次,連續3~5d。注重微生物制劑調控水質,全年3~4次,每月1次,和消毒殺菌藥物間隔使用,如遇池塘消毒一周后使用。在顆粒飼料上噴灑微生物制劑投喂,改善河蟹體內環境,提高河蟹的免疫力,促進河蟹生長,降低河蟹病害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