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西北高鹽堿區的寧夏地區,幾乎所有的魚塘都在鹽堿地上開發。當地草魚品質優良,市場認可率高,草魚養殖前景好。然而,隨著養殖規模的逐漸擴大,許多以前沒有遇到的問題逐漸顯露,尤以草魚魚種養殖問題較多。
一、水花起點培育夏花的平均成活率小于15%主要影響因素有6個方面。
1.水體pH偏高。寧夏地區近年來干旱少雨,除個別地區及部分老池塘的水體pH在8.2左右外,絕大多數養殖水體pH都在9.0以上,部分水體pH甚至高達9.5。養殖來源的魚苗產地水體pH都在7.5左右,異地水體pH差值最小0.7,高者達2.0以上。筆者在2004年~2005年對不同養殖地的高堿水體進行降pH處理(水體pH調至7.5左右)后魚苗下塘,平均成活率達75%,明顯高于對照池塘(pH8.8~9.2)的平均成活率。因此,偏高的水體pH及較大的異地pH差異是造成鹽堿地池塘水花死亡嚴重的直接原因。
2.水溫不穩。4月底~5月初,正值草魚放苗的黃金時期,此時西北地區的氣候卻異常多變,溫度極不穩定。以2005年為例,5月15日中午池塘水面下10cm水深處水溫達到22℃,而5月16日夜突然降溫,池塘水面下10cm水深處水溫為16.5℃,5月17日氣溫繼續下降。16日接到一批草魚水花,下塘后僅日光溫棚放養500萬尾的成活率在80%以上,其它池塘放養的魚苗絕大部分死亡,而在寧夏地區僅少數幾家規模大的養殖企業有溫棚,大多數養殖戶僅為普通的池塘養殖,無法保障魚苗放養所要求達到的水溫條件。因此,低溫是造成草魚水花下塘整體成活率低的另一重要原因。
3.開口餌料生物不足。很多養殖戶對"適時下塘"的概念理解較模糊,誤以為只要水中有蟲子,無論蟲子是什么種類、個體是大是小,都可以進行魚苗下塘;或者干脆不以為然,只要池塘有水就可以放苗;或者不知道輪蟲休眠卵的萌發直接與水溫相關,只是認為清塘7天~8天后輪蟲就一定會達到高峰,7天~8天就是"適時",就可以放苗。直接后果是池塘清塘消毒注水后,由于溫度原因,輪蟲或繁殖很少或高峰期已過,草魚水花下塘后適口的天然基礎餌料生物嚴重缺乏,魚苗由于營養不足而大批死亡。
4.水質管理水平低,魚病防治觀念淡薄。西北地區草魚規模化養殖起步較晚,整體養殖管理技術水平相對落后,尤其是廣大散戶漁農的養殖技術還較欠缺。有些養殖戶誤以為水花對池水溶解氧要求很低,忽視了水體藻相的平衡,只注重培養豐富的浮游動物,因而大量施入沒有經過發酵的有機糞肥,造成水體嚴重缺氧,草魚水花窒息死亡。很多養殖戶在水花下塘時未進行魚苗試水實驗,或試水時間過短(小于1小時),部分水體因消毒藥物的毒性沒有完全消失即進行魚苗下塘,造成魚苗中毒死亡。同時,魚苗下塘后很少認真巡塘,忽視魚病預防工作,從而導致病情蔓延、加重。另外,部分養殖戶對水花養殖池用藥時反復采用硫酸銅殺滅車輪蟲等,也對魚苗造成很大的傷害。
5.運輸袋盛水量偏少。為了節約運費,部分廠家在苗種運輸袋內盛水量偏少(每袋盛水2kg以下甚至更少)。通過對照觀察發現,運輸袋盛水量少的魚苗比盛水量為4kg左右的魚苗下塘后容易患氣泡病。筆者曾測試過裝水4kg與2.5kg的魚苗運輸袋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前者為40mg/L~60mg/L,后者為70mg/L~100mg/L,最高的二氧化碳含量為120mg/L,而后者下塘后第二天魚苗即發生嚴重的氣泡病。
6.苗種質量良莠不齊。苗種質量的好壞也是影響草魚水花成活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好的苗種攜帶車輪蟲、杯體蟲和絳蟲等寄生蟲少,魚苗不易發病,生長速度快。
二、魚種越冬成活率低,部分塘口小規格魚種成活率小于10%
主要原因有3個方面。
1.魚種規格偏小。筆者連續3年對寧夏靈漢漁業聯合社7個縣區不同養殖場草魚魚種越冬情況進行調查,統計發現當水體pH在8.8以內,凡是規格在100g/尾以上的魚種,越冬成活率在90%以上;規格在50g/尾~100g/尾的魚種,越冬成活率為70%~80%;規格在 30g/尾以下的魚種,越冬成活率為50%左右。
2.水體堿度、pH偏高。同樣是對寧夏靈漢漁業聯合社7個縣區不同養殖場草魚魚種越冬情況進行調查,統計發現堿度越高,pH越高,魚種成活率越低。凡是堿度在5度以上、pH在9.2以上的池塘,規格在30g/尾以下魚種的成活率在5%以下;規格為50g/尾~100g/尾魚種的成活率在15%~50%,且規格越小成活率越低。對于相同的pH,堿度在3度以下水體的魚種成活率相對高一些。堿度在3度以內、pH在9.0以下,魚種規格越大則成活率提高幅度越大,不同規格魚種的成活率相對提高10%~30%。
3.養殖管理不善,魚病防治不及時。巡塘不認真,育種因攜帶寄生蟲或患氣泡病而長期竄邊,體能消耗過大,體表擦傷而感染病菌,未及時進行治療而死;封冰后,忽視對水質的管理,水體過肥或過瘦,尤其是下雪后掃雪不及時、不徹底,水體突變,魚種氨態氮中毒或缺氧窒息死亡;另外,鹽堿地池塘對于小三毛金藻的防范意識不強,冬天容易發生小三毛金藻中毒死亡事故。
三、二齡魚種病害嚴重且死亡率高
對魚種成活率影響較大的因素,一是飼料營養問題,應投喂不添加任何促生長素、對飼料原料及成品料質量嚴格把關的配合顆粒飼料。二是水質管理不善,草魚貪食,投喂過量容易造成水質污染,進而引起腸炎病、爛鰓病;頻繁使用名目繁多、成分不清、質量不明的藥物,造成水質污染而引發魚病;水體堿度高、pH高,長期處于該環境下魚類鰓絲受腐蝕,機體免疫力下降。三是魚種質量問題。
四、解決措施與探討
1.對于水花培育,應做好種源產地的調查工作,鼓勵當地技術管理水平高、養殖設施完備的大型養殖場利用日光溫棚集中培育,科學管理。應確保水溫適宜,調節水體pH達到安全范圍并維持一段時間,水花在輪蟲高峰期下塘;定期檢測水質,確保水體溶解氧含量豐富(不得低于4mg/L),池水透明度40cm~50cm;及時鏡檢基礎餌料生物的種類、數量與大小,可采取拉空網、施肥、潑灑豆漿等措施肥水;合理、科學選用藥物種類,并注意藥物使用濃度及正確的用藥方式。
2.高度重視對水體pH的調節與控制。應充分利用pH相對較低的江河水及地下水資源,在主要養殖季節要及時、適時、合理注排水;冬季越冬期,應保持池塘高水位,以降低池塘周圍土壤鹽分滲入池水的程度,池水深度保持在1.8m~2.0m為宜;控制生石灰用量,日常管理中輕易不潑灑生石灰水,如確需潑灑(主要用于防病消毒)則用量減至正常用量的1/3~1/2,有條件時最好用漂白粉替代生石灰作清塘藥物;重視施用有機肥料,包括直接在水體內漚制綠肥或施入經過發酵的農家肥;在池塘邊坡、池埂等空閑土地多種植一些能降堿排鹽的綠肥植物,如紫花苜蓿、沙打旺、苦麻菜等。
3.加強水質、投喂管理,提高魚病防治意識,創造良好的水體環境,促進魚種快速生長,以培養大規格魚種。盡量避免頻繁用藥、頻繁換藥,建議推廣使用微生物水體改良劑。控制合理的池水透明度,多采用非藥物手段改善水質,降堿、降pH、降氨態氮、降低底層水體廢氣含量。
4.生產、選用品質有保障的配合飼料,杜絕在飼料中長期、大量添加促生長素。
5.多做一些培訓工作,提高廣大養殖者的養殖水平。
6.規范漁藥市場,打擊偽劣藥品。
一、水花起點培育夏花的平均成活率小于15%主要影響因素有6個方面。
1.水體pH偏高。寧夏地區近年來干旱少雨,除個別地區及部分老池塘的水體pH在8.2左右外,絕大多數養殖水體pH都在9.0以上,部分水體pH甚至高達9.5。養殖來源的魚苗產地水體pH都在7.5左右,異地水體pH差值最小0.7,高者達2.0以上。筆者在2004年~2005年對不同養殖地的高堿水體進行降pH處理(水體pH調至7.5左右)后魚苗下塘,平均成活率達75%,明顯高于對照池塘(pH8.8~9.2)的平均成活率。因此,偏高的水體pH及較大的異地pH差異是造成鹽堿地池塘水花死亡嚴重的直接原因。
2.水溫不穩。4月底~5月初,正值草魚放苗的黃金時期,此時西北地區的氣候卻異常多變,溫度極不穩定。以2005年為例,5月15日中午池塘水面下10cm水深處水溫達到22℃,而5月16日夜突然降溫,池塘水面下10cm水深處水溫為16.5℃,5月17日氣溫繼續下降。16日接到一批草魚水花,下塘后僅日光溫棚放養500萬尾的成活率在80%以上,其它池塘放養的魚苗絕大部分死亡,而在寧夏地區僅少數幾家規模大的養殖企業有溫棚,大多數養殖戶僅為普通的池塘養殖,無法保障魚苗放養所要求達到的水溫條件。因此,低溫是造成草魚水花下塘整體成活率低的另一重要原因。
3.開口餌料生物不足。很多養殖戶對"適時下塘"的概念理解較模糊,誤以為只要水中有蟲子,無論蟲子是什么種類、個體是大是小,都可以進行魚苗下塘;或者干脆不以為然,只要池塘有水就可以放苗;或者不知道輪蟲休眠卵的萌發直接與水溫相關,只是認為清塘7天~8天后輪蟲就一定會達到高峰,7天~8天就是"適時",就可以放苗。直接后果是池塘清塘消毒注水后,由于溫度原因,輪蟲或繁殖很少或高峰期已過,草魚水花下塘后適口的天然基礎餌料生物嚴重缺乏,魚苗由于營養不足而大批死亡。
4.水質管理水平低,魚病防治觀念淡薄。西北地區草魚規模化養殖起步較晚,整體養殖管理技術水平相對落后,尤其是廣大散戶漁農的養殖技術還較欠缺。有些養殖戶誤以為水花對池水溶解氧要求很低,忽視了水體藻相的平衡,只注重培養豐富的浮游動物,因而大量施入沒有經過發酵的有機糞肥,造成水體嚴重缺氧,草魚水花窒息死亡。很多養殖戶在水花下塘時未進行魚苗試水實驗,或試水時間過短(小于1小時),部分水體因消毒藥物的毒性沒有完全消失即進行魚苗下塘,造成魚苗中毒死亡。同時,魚苗下塘后很少認真巡塘,忽視魚病預防工作,從而導致病情蔓延、加重。另外,部分養殖戶對水花養殖池用藥時反復采用硫酸銅殺滅車輪蟲等,也對魚苗造成很大的傷害。
5.運輸袋盛水量偏少。為了節約運費,部分廠家在苗種運輸袋內盛水量偏少(每袋盛水2kg以下甚至更少)。通過對照觀察發現,運輸袋盛水量少的魚苗比盛水量為4kg左右的魚苗下塘后容易患氣泡病。筆者曾測試過裝水4kg與2.5kg的魚苗運輸袋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前者為40mg/L~60mg/L,后者為70mg/L~100mg/L,最高的二氧化碳含量為120mg/L,而后者下塘后第二天魚苗即發生嚴重的氣泡病。
6.苗種質量良莠不齊。苗種質量的好壞也是影響草魚水花成活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好的苗種攜帶車輪蟲、杯體蟲和絳蟲等寄生蟲少,魚苗不易發病,生長速度快。
二、魚種越冬成活率低,部分塘口小規格魚種成活率小于10%
主要原因有3個方面。
1.魚種規格偏小。筆者連續3年對寧夏靈漢漁業聯合社7個縣區不同養殖場草魚魚種越冬情況進行調查,統計發現當水體pH在8.8以內,凡是規格在100g/尾以上的魚種,越冬成活率在90%以上;規格在50g/尾~100g/尾的魚種,越冬成活率為70%~80%;規格在 30g/尾以下的魚種,越冬成活率為50%左右。
2.水體堿度、pH偏高。同樣是對寧夏靈漢漁業聯合社7個縣區不同養殖場草魚魚種越冬情況進行調查,統計發現堿度越高,pH越高,魚種成活率越低。凡是堿度在5度以上、pH在9.2以上的池塘,規格在30g/尾以下魚種的成活率在5%以下;規格為50g/尾~100g/尾魚種的成活率在15%~50%,且規格越小成活率越低。對于相同的pH,堿度在3度以下水體的魚種成活率相對高一些。堿度在3度以內、pH在9.0以下,魚種規格越大則成活率提高幅度越大,不同規格魚種的成活率相對提高10%~30%。
3.養殖管理不善,魚病防治不及時。巡塘不認真,育種因攜帶寄生蟲或患氣泡病而長期竄邊,體能消耗過大,體表擦傷而感染病菌,未及時進行治療而死;封冰后,忽視對水質的管理,水體過肥或過瘦,尤其是下雪后掃雪不及時、不徹底,水體突變,魚種氨態氮中毒或缺氧窒息死亡;另外,鹽堿地池塘對于小三毛金藻的防范意識不強,冬天容易發生小三毛金藻中毒死亡事故。
三、二齡魚種病害嚴重且死亡率高
對魚種成活率影響較大的因素,一是飼料營養問題,應投喂不添加任何促生長素、對飼料原料及成品料質量嚴格把關的配合顆粒飼料。二是水質管理不善,草魚貪食,投喂過量容易造成水質污染,進而引起腸炎病、爛鰓病;頻繁使用名目繁多、成分不清、質量不明的藥物,造成水質污染而引發魚病;水體堿度高、pH高,長期處于該環境下魚類鰓絲受腐蝕,機體免疫力下降。三是魚種質量問題。
四、解決措施與探討
1.對于水花培育,應做好種源產地的調查工作,鼓勵當地技術管理水平高、養殖設施完備的大型養殖場利用日光溫棚集中培育,科學管理。應確保水溫適宜,調節水體pH達到安全范圍并維持一段時間,水花在輪蟲高峰期下塘;定期檢測水質,確保水體溶解氧含量豐富(不得低于4mg/L),池水透明度40cm~50cm;及時鏡檢基礎餌料生物的種類、數量與大小,可采取拉空網、施肥、潑灑豆漿等措施肥水;合理、科學選用藥物種類,并注意藥物使用濃度及正確的用藥方式。
2.高度重視對水體pH的調節與控制。應充分利用pH相對較低的江河水及地下水資源,在主要養殖季節要及時、適時、合理注排水;冬季越冬期,應保持池塘高水位,以降低池塘周圍土壤鹽分滲入池水的程度,池水深度保持在1.8m~2.0m為宜;控制生石灰用量,日常管理中輕易不潑灑生石灰水,如確需潑灑(主要用于防病消毒)則用量減至正常用量的1/3~1/2,有條件時最好用漂白粉替代生石灰作清塘藥物;重視施用有機肥料,包括直接在水體內漚制綠肥或施入經過發酵的農家肥;在池塘邊坡、池埂等空閑土地多種植一些能降堿排鹽的綠肥植物,如紫花苜蓿、沙打旺、苦麻菜等。
3.加強水質、投喂管理,提高魚病防治意識,創造良好的水體環境,促進魚種快速生長,以培養大規格魚種。盡量避免頻繁用藥、頻繁換藥,建議推廣使用微生物水體改良劑。控制合理的池水透明度,多采用非藥物手段改善水質,降堿、降pH、降氨態氮、降低底層水體廢氣含量。
4.生產、選用品質有保障的配合飼料,杜絕在飼料中長期、大量添加促生長素。
5.多做一些培訓工作,提高廣大養殖者的養殖水平。
6.規范漁藥市場,打擊偽劣藥品。